牛瑞平,殷玉敏,苑文婷,段淑女,李敏敏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 东院新生儿科,山东 济南 250014)
先天性乳糜腹合并乳糜胸是由于先天性淋巴系统发育异常或堵塞,使得乳糜液在腹腔和胸膜腔内异常积聚,引起严重呼吸、营养及免疫障碍的一种疾病。新生儿乳糜胸发生率为1/24000,其中先天性乳糜腹发生率虽然目前仍不明确,但较乳糜胸更少[1-2],其特征性表现为胎儿水肿,出生时多有窒息,生后24 h内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等呼吸窘迫症状及胸腹腔积液症状,多伴有局部或全身水肿,治疗不及时易发生感染、血栓、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先天性乳糜腹合并乳糜胸患儿治疗时间长难度大,做好相关护理尤为重要。针对近期科室收治的1例先天性乳糜腹合并乳糜胸患儿,查阅最新指南文献,给予患儿科学、有效的护理,患儿顺利出院,预后良好。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患儿因“发现胎儿水肿2月余”于2020年6月在我院剖宫产娩出后入院。患儿,男,系G1P1,胎龄36+1周,体重3780 g,入院查体显示,精神反应差,全身水肿且紫绀,呻吟,吸气时三凹征,腹部膨隆,腹围38 cm。生后超声示腹腔内探及液性暗区,深处约4 cm;双侧胸腔内均探及液性暗区,右侧6.3 cm,左侧5.6 cm,故诊断为腹腔积液、胸腔积液。立即给予咖啡因兴奋呼吸中枢,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
入院第1天行胸/腹腔穿刺,乳糜实验阴性。第2天,行双侧胸腔闭式引流。第3天患儿成功撤离呼吸机改鼻导管吸氧,少量足月儿奶喂养后腹水乳糜实验阳性,给予腹腔穿刺引流及禁食。第10天,少量中链脂肪(medium chain triglyceride,MCT)奶喂养后腹腔积液引流量未见明显减少,继续禁食。第15天加用奥曲肽抑制胸腔积液生成。胸/腹腔引流期间出现感染,给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胸腔积液持续较多,于生后第48天和第58天分别行左侧胸腔红霉素+葡萄糖+利多卡因注射术。生后第54天,再次给予MCT奶粉喂养。胸腔、腹腔引流量逐渐减少,间断复查超声,于生后第74天拔除左侧胸腔引流管。生后第92天,患儿腹腔及胸腔无明显积液,带腹腔引流管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给予拔除腹腔引流管。随访5个月,患儿普通奶粉与MCT奶粉混合喂养,未再出现胸/腹腔积液。
2.1 呼吸道护理 该患儿由于大量乳糜液使其肺受压,肺活量减低,大量腹腔积液使膈肌上抬,导致其出生后不久便出现了紫绀、呼吸急促、吸气性三凹征等呼吸困难表现,需要呼吸支持。高频辅助通气模式能有效改善氧合,减少缺氧对重要器官的损伤,同时减少肺损伤[1]。该患儿机械通气期间,其呼吸道管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每小时监测并记录患儿的意识状态、心率、血氧饱和度、胸廓是否对称及胸部震荡的幅度,震荡幅度以胸廓至腹股沟应见微小的震荡为宜。(2)舒适体位。抬高患儿床头10°~15°,协助患儿更换体位1次/2 h,且左侧-平躺-右侧位交替。采用双人法为患儿更换体位,以右侧卧位为例,一人站于暖箱左侧,整理各种连接导线和引流管,留出足够长度,另一人站于暖箱右侧,双手分别放于患儿颈下和臀部,利用“轴线翻身”原理协助患儿翻身至右侧卧位,双手交叉于胸前,用体位垫支撑患儿后背。为了避免管道受压和脱出,以及因此导致的患儿不适,未采取俯卧位。(3)合理湿化。将患儿暖箱温度设置为32.5℃,移除不加热的延长管,将MR850湿化器的气道端温度探头放置于暖箱内,通过观察湿化罐内气雾和痰液黏稠度判断湿化是否合适。(4)清理呼吸道。按需吸痰,将负压设置为80~100 mmHg(1 mmHg=0.133 kPa)。采用浅吸法,插入深度为气管导管长度加外接长度[3]。严格无菌操作,在10~15 s内完成吸引,因患儿吸引时有血氧饱和度下降,在吸引前30~60 s及吸引后1 min在基础吸入氧浓度上增加10%。
2.2 引流管护理 胸/腹腔穿刺和胸/腹腔闭式引流是治疗乳糜胸和乳糜腹常用的临床方法,可使受压的膈肌和肺组织扩张,扩张的肺组织反过来压迫胸导管,使漏出液减少[4]。该患儿入院当天即行胸/腹腔穿刺,而后给予持续胸/腹腔引流,穿刺结束后穿刺点予无菌纱布加压覆盖,严密观察穿刺点周围有无渗液、渗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胸/腹腔引流期间,为保持引流通畅,其引流管护理要点如下:(1)妥善固定。6Fr引流导管置入胸/腹部,其远端自然弯曲呈猪尾状,穿刺处无缝合,需妥善固定。固定分3层,第1层将藻酸盐敷料剪成T型围绕引流管,开口向头端;第2层将防水敷料剪成T型围绕引流管,开口向足端;最外层是无菌透明敷贴,按照引流管走形对贴膜进行塑形。距穿刺点10 cm处,做好标识,使用H型3M胶带高举平台法固定引流管,避免牵扯脱出。(2)防止堵管。6Fr引流管管腔细,乳糜液凝固性较高,为防止堵管,要挤压胸/腹腔引流管的硅胶连接处,1次/3 h;并用37℃等渗盐水10 ml 冲洗,1次/12 h,缓慢推注并抽吸,严格无菌技术。第18天患儿腹腔穿刺处渗液较多,且引流管阻力增加,考虑存在堵管问题,改用1 ml空针抽吸,更改冲洗频次为1次/6 h,后未出现堵管。(3)处理渗液。第38天患儿左侧胸腔穿刺处渗液较多时,用生理盐水冲洗周围皮肤,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利于吸收渗液,将水胶体裁剪成3 cm×4 cm,粘贴在引流管口周围皮肤。(4)密切关注引流液的量、颜色及性状。初始引流时,患儿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清亮液体;第3天少量足月配方奶喂养后,引流液由黄色变成乳白色,乳糜实验阳性,确诊乳糜胸/腹,给予禁食。(5)拔管。患儿引流期间,间断复查超声,呼吸较前平稳,右侧胸腔引流量逐渐减少,于生后第5天拔除右侧胸腔引流管。左侧胸腔积液反复增多,待引流管不再引流出液体,且观察1周积液量无增加,于生后第74天拔除左侧胸腔引流管。患儿腹腔无明显积液,带腹腔引流管出院。出院1周后门诊复查无积液,于生后第99天给予拔除腹腔引流管。拔管后立即凡士林纱布覆盖引流口,外敷无菌敷料。
2.3 营养管理 正常人体进食的脂肪经胆盐的乳化后吸收,其中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被吸收后直接进入肝门静脉,而长链脂肪酸由于分子量较大不能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与胆固醇、蛋白质结合进入乳糜池形成乳糜微粒,经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5]。由于禁食可直接阻断肠道吸收乳糜颗粒的来源,减少乳糜液生成量,促进破裂口愈合,是乳糜胸的首选治疗[6]。该患儿住院早期给予间断禁食,待引流液明显减少,使用MCT配方奶喂养,腹腔引流液仍较多,考虑可能为胸导管破裂口未完全愈合,继续禁食。该患儿生后第54天再次给予MCT奶粉喂养,过程顺利。患儿禁食时间长,多次给予血浆、白蛋白及球蛋白支持治疗,及时加用肠外营养液非常重要。根据指南[7]建议,该患儿肠外营养护理要点如下:(1)关注血糖。患儿使用肠外营养期间,测血糖1次/d,监测时间为早晨空腹,以保证血糖监测数值准确。(2)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观察。关注患儿皮肤颜色、大便颜色等,定时复查肝功能。(3)输液通路选择。患儿禁食期间需长期使用静脉营养,为防止液体外渗,护士为患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有文献[8]报道,PICC置管也会导致新生儿乳糜胸。指南[9]推荐,经下肢静脉置管可降低PICC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尤其是PICC移位的发生率。该患儿生后第2天从右侧大隐静脉置入PICC,导管尖端定位至T10,给予常规临床规范护理,使用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2.4 预防和控制感染 新生儿免疫功能差,在其住院期间,气管插管、胸/腹腔穿刺引流及禁食使患儿的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感染。其护理要点为:(1)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在对患儿进行护理时,要给予保护性隔离;护理前后严格进行手消毒,避免患儿院内感染。(2)严格引流管管理。胸/腹腔穿刺或引流时,严格皮肤消毒,避免在同一穿刺点进行多次穿刺;对于穿刺处及时消毒、换药,管路冲洗时接口严格消毒,引流瓶低于患儿低位,翻身或更换引流瓶时及时双夹闭,防止液体回流。(3)合理使用抗生素。第26天患儿出现血液检测感染指标高,根据药敏实验结果使用抗生素以及输注丙种球蛋白增强免疫力,患儿感染得以控制。(4)做好皮肤护理。患儿入院时头面部及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皮肤薄嫩,将装有灭菌注射用水的橡胶手套置于患儿身下,做成水床,上面平铺棉质细软包被,更换体位1次/2 h,以避免压力性损伤;揭胶布时动作轻柔,避免撕脱伤。
2.5 用药护理 奥曲肽是一种长效的天然生长抑素类似物制剂,通过诱导内脏血管收缩、减少肝静脉流量和减少胰腺和胃分泌来减少淋巴液产生、回流及肠吸收,使胸导管漏口愈合。患儿于第15天加用奥曲肽,引流量有减少。奥曲肽副作用和并发症包括高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肺动脉高压等[10]。该患儿应用奥曲肽期间血压、血糖、甲状腺功能及心脏超声均比较稳定。红霉素注入胸腔内可促使胸膜间内皮细胞发生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肺、胸膜腔黏连。该患儿在住院期间共用药2次。注射前需要抽尽胸腔积液;注射过程中为患儿取侧卧位,协助患儿变换不同体位,让药液均匀分布在胸膜腔,同时密切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及疼痛评分;注射后关注患儿引流液变化情况。
2.6 疼痛管理 患儿住院期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吸痰、胸/腹腔穿刺引流、胸腔内注药等有创操作给患儿带来较大的痛苦。新生儿对疼痛的生物学感知能力与成人相比更加强烈持久[11]。为减轻疼痛对患儿的不良影响,使用新生儿疼痛量表[12](neonatal infant pain scale,NIPS)对患儿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类型、上肢、腿部、觉醒状态进行评分。最低为0分,最高为7分,分值愈高表示疼痛愈严重。(1)采手指血及测足底末梢血糖时为轻度疼痛,主要以环境措施为主,如轻声安慰、抚触等方法分散新生儿注意力,建立良性刺激阻止疼痛向大脑皮层传导。(2)中度疼痛包括外周动静脉穿刺及皮下注射等,给予患儿非营养性吸吮、抚触、选择小号穿刺针等,缓解操作带来的疼痛。(3)气管插管、胸腔穿刺、PICC置管等操作为中重度疼痛,缓解患儿疼痛的非药物措施包括为患儿安置舒适体位、非营养性吸吮等,局部药物性措施为在穿刺点涂利丙双卡因乳膏或或直接行0.5%~1%利多卡因(2~4 mg/kg)皮下浸润注射。患儿禁食时间长,易哭闹,使用鸟巢式卧具模拟胎儿在子宫内的环境,让患儿保持他们特有的舒适体位,且有触壁感,减轻患儿疼痛和焦虑,也可包裹患儿,增加患儿安全感。
先天性乳糜腹合并乳糜胸患儿罕见,大量胸腹腔积液严重影响患儿呼吸,且会导致患儿出现多种并发症,护理难度大,若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该例患儿在产前B超即发现胎儿水肿,为出生后早期积极诊疗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最新最佳的证据,在护理中,医护人员注意呼吸支持并保持胸/腹腔闭式引流管引流通畅,实施了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及喂养护理,并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做好疼痛管理,患儿经过积极治疗及精心护理,最终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