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蕊
(安阳市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河南安阳 455000)
茶用菊花品种可选择杭白菊、黄山贡菊、金丝皇菊、北京菊、豫金菊等。
茶用菊花繁殖方法主要采用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分株繁殖操作方法简单,宜成活,但分株繁殖极易造成品种退化,对菊花抗病性、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影响,甚至会造成减产和品质下降;扦插繁殖虽费工,但一方面可进行脱毒处理,另一方面扦插苗移栽后生长势强、抗病性强、产量高,因此生产上多采用扦插繁殖。
2.1 分株繁殖 菊花采收后,封冻时将残株剪除,植株根部覆土10 cm 厚,翌年解冻后扒开覆土,以利幼苗生长。分株一般于翌年4 月中旬,当菊苗长至15 ~20 cm 时将植株挖出,依根的自然形态带根分开,另外栽植即可。每667 m2老苗可繁殖1 hm2菊苗。
2.2 扦插繁殖 扦插繁殖,最好选择在春季4—5 月进行,此时温度适宜,扦插成活率较高。当苗高20 ~30 cm 左右时,可从长势好的母株上剪取枝条。剪取插条时,应保证插条要有一个顶芽和一个腋芽。扦插前,用浓度为200 ~250 mg/L的ABT2 生根粉进行处理,下剪口浸入2 cm 药液60 min,随剪随插。扦插时,先用比插穗稍粗的木棍钻孔,然后将插穗插入孔内,插入深度为插穗长度的2/3,与基质水平面成60°,注意不要碰伤芽眼,并用手将周围土壤压实,立即浇透水。扦插株行距为10 cm×7 cm,一般扦插15 ~20 d 后即可生根,苗龄40 d 左右即可出圃移栽。
产地环境应符合《无公害食品 饮用菊花产地环境条件》(NY 5120-2002)标准,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茶用菊花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应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富含腐植质的土壤为宜,忌连作、粘土和低洼积水的地块种植。栽前深翻土壤20 ~25 cm,结合整地每667 m2施用优质、腐熟的有机肥2 000 ~2 500 kg,翻入土中作为基肥,然后整平耙细,起垄作畦。
分株繁殖和扦插繁殖的菊苗可于4 月中下旬进行大田移栽,移栽时应选择在阴天、雨后或晴天傍晚时进行,也可选择直接插栽。根据栽培地块土壤的肥沃程度及品种,按株行距(30 ~50 cm)×(40 ~60 cm)定植,穴深6 cm,扦插苗每穴栽植1 株,分株苗每穴栽植1 ~2 株,以保证成活率,栽后覆土压紧,浇足定根水。菊苗移栽后7 d 要及时检查,做好查苗补缺。
6.1 水肥管理
6.1.1 水分管理 菊花喜水忌涝、耐旱不喜旱,因此菊花生长期的水分管理一定要按照“旱时及时浇水,涝时及时排水”的原则进行。定植后的缓苗期,需确保菊苗可及时得到水分补充;营养生长期,正值夏季高温,应增加浇水次数,但若雨量过大,要及时排水防涝;花芽分化前期,要控制浇水;孕蕾期前后要保证有充足的水分,以利开花。浇水可结合施肥进行。
6.1.2 施肥管理 菊花喜肥,结合整地要施足有机肥。生长期内一般追肥3 次。第1 次移栽成活后菊苗开始生长时,每667 m2施用尿素10 kg,促进菊苗生长;第2 次是在侧枝开始出现时,每667 m2施用腐熟的有机肥50 kg,促进菊苗多分生侧枝;第3 次是在菊花现蕾时,要重施一次有机肥,促进多结蕾开花。施肥时,要注意肥料不要沾在叶面上,以免浇水后灼伤菊苗。每次施肥可结合1 次叶面追肥。
6.2 中耕除草 菊花生长期一般每隔60 d进行1次中耕除草,宜浅松表土3 ~4 cm,不可深耕,以免伤根。特别是在雨后、浇水后,土壤板结、杂草丛生时应及时中耕除草。中耕除草后,应进行培土,防治菊苗倒伏。
6.3 摘心打顶、抹芽、除蕾
6.3.1 摘心打顶 菊花摘心打顶,可促进主茎增粗,分枝多,增加花蕾,提高菊花产量。生产上可根据品种及植株长势情况确定摘心次数,一般可进行1 ~3 次摘心打顶。第1 次摘心在定植成活后,苗高20 cm 左右时进行,一般摘除顶端3 ~4片嫩叶,促进分枝,同时将摘除的菊花心集中带到田外,以后每隔20 d 摘心1 次,立秋后不再摘心。需要注意的是,摘心过晚,开花会推迟,随着气温降低,会造成菊花减产,且易受早霜危害。
6.3.2 抹芽 菊花营养生长期间,枝条叶腋间会萌生很多新芽,应及时将这些芽抹除掉。每隔10 d,要进行1 次抹芽,以减少营养消耗,保证孕蕾开花。
6.3.3 除蕾 孕蕾期间,顶蕾下的小枝会出现旁蕾,可及时将顶蕾下部的旁蕾摘除,以促进顶蕾发育。除蕾操作费工,但可提高菊花品质。
菊花主要病害有黑斑病、锈病、枯萎病,主要虫害有菊蚜、瘿蚊等。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选择无病虫害菊苗定植,合理安排栽植密度,及时清除病枝、病叶,以减少病菌来源;应根据每种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实时观察,发现后及时防治,将病虫对植株的危害降到最低。病虫害防治应优先选择农业措施、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防治措施,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7.1 黑斑病防治 为害特点: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紫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颜色由紫色变成黑褐色,发病后期病斑中心出现圆形黑点,边缘转为黑褐色。防治措施:大田种植菊花应实行2 a 上以上轮作倒茬;发现病枝、病叶应立即摘除,并将摘除的病枝、病叶带出田外进行集中烧毁或填埋;合理密植,保证植株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抗性;4 月上旬,喷洒1%波尔多液或65%代森锌500 倍液,防止病害发生;黑斑病发病期应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600 倍液或75%代森锰锌络合物1 000 倍液,每隔7 ~1 0 d喷1 次,连 续3 ~4 次 左 右。
7.2 锈病防治 为害特点:菊花锈病主要危害叶片,叶子表面密生淡黄色或橙黄色的细小斑点,后期变为褐色,最终导致叶片枯黄。防治措施:选择抗锈病品种且无病母株,实行轮作,避免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如遇积水,应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清除田间病残体,消灭侵染源;萌芽前可喷施3 ~4°Be 石硫合剂,发病初期可喷洒15%粉锈宁1 0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发病期间可喷施75%百菌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每7 ~10 d 喷1 次,连续喷施3 ~4 次。
7.3 枯萎病防治 为害特点:枯萎病发病初期表现为下部叶片失绿发黄,而后叶片出现萎蔫,植株茎干基部微肿变褐,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防治措施:选择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控制土壤含水量,雨季要注意排水,合理密植,以便于通风;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进行防治,病发时,可配制多菌灵200 ~400 倍液,进行灌根,并喷洒全株,连续施用3 次,对于一些重病植株,要立即拔除并烧毁。
7.4 菊蚜防治 为害特点:菊蚜是菊花种植中常见虫害,也是分布最广的一种虫害,从苗期到花期均有发生,危害部位为幼嫩茎叶,菊蚜可分泌粘液,将茎叶粘连,致使茎稍卷曲,叶片皱缩。防治措施:选用抗蚜虫菊花品种;悬挂黄板进行诱杀;蚜虫爆发期可喷施25%噻虫嗪5 000 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2.5%联苯菊酯乳油3 000 倍液进行防治,连续喷施2 ~3 次,间隔5 ~7 d,可有效控制蚜虫的蔓延和扩散。
7.5 瘿蚊防治 为害特点:幼虫在菊株叶腋、顶端生长点及嫩叶上为害,形成绿色或紫绿色、上尖下圆的桃型虫瘿,为害重的菊株生长缓慢,矮化畸形,影响座蕾和开花。防治措施: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虫源;喷施10%蚍虫林1 0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2 000 倍液或25%噻虫嗪5 000 倍液进行防治。
菊花应根据花期适时进行采收,一般在9—12月采收,当花序中管状花(即花心)散开2/3、花色洁白时即可采收。若花心全部散开时再采收,则加工后商品质量差;若花心散开不够时采收,则会降低菊花产量。一般情况下,选择在晴天露水干后进行采收,采收后可放至通风良好处阴干或进行烘干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