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芳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科教站,广西 环江 547199)
乡村振兴要依靠国家及政府的英明领导,要靠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相应号召,同时也要靠广大农民这一主体。农民主体的素质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成效。然而,目前的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着农民素质不高,对培育价值理解不深;人员结构不佳,让培训招生出现困难;人员自身限制,对其所学接受度较低;农业特有规律,与培训存在时间冲突;培训有偶然性,管理比较无序且随意等问题,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我们研究如何优化相关教育培训的策略,突破现实困境,具有深远意义。
如今,城市和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量较大,越来越多农村青壮年奔向城市谋生路,选择不再务农或者间歇性务农。这使得农村的留守农民多是年龄大、思想保守化的一类人。农村走向了空心化。这一现实决定了农业的发展速度会有所放缓,不利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的开展。而且,我国农村虽然机械化水平较从前有了很大改进,但是整体上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生产模式,受人为因素、自然因素的制约,投入很大,而产出不理想。所以越来越多人弃农从工。如果容这样的现状继续发展,我国的农业要振兴就越来越难了。此外,融合化发展成趋势,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加快,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融合化发展不可逆转,农民素质提升必须跟上步伐、与之适应[1]。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是专门针对于农村现状而生的一大举措,目的就是让广大农民获得认识上、技能上的提升,从而能够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农业真正朝着现代化方向走下去。可以说,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路径的开辟。农民掌握的专业性知识变多了,技能水平提高了,也更能够让农业生产呈现出机械化、信息化趋势,使农业、农村、农民真正的走在时代前列。
农民群众自身所受到的教育有限,所以思考问题的深度、认识新事物的角度都受限。农民群众一直以来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耕耘的环境下,其认知层次、生活阅历都让他们更倾向于对劳动的功用化的认可,即做了这件事、这项工作,能够获得多少经济价值。如笔者在培训招生调研时,遇到有农民以自己帮别人务工可以日收入一百多元为由放弃参加培训,因为相关的教育培训工作,尤其是短期的教育培训,让他们看不到切实的经济价值,觉得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他们往往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其思想的引导、点化所能够产生长远的价值。
如今,依然留守在农村的务农人员,在结构上不是很理想,也对培训工作形成了压力,尤其是带来了招生上的困难。其人员结构中,有一部分是年龄偏大的老年农民,他们几十年生活在当地,接受过的教育极为有限,甚至有些人并不识字。之所以留守务农,有传统乡土情结原因,有身体素质原因等。还有一部分是间歇性务农的中年农民,他们在正常务农的时节于家中务农,在农闲时节还要走出家门各处打工赚钱。这类农民属于农村,也是家中的主劳力,有一定的上学经历,但是不多,主要心思都在养家糊口上。此外,有一部分农民是新一代农民,他们年龄较轻,上学至中途早早辍学(很多是小学以上,高中或高中以下学历),思想上更前卫,受到了一定的城市生活及风气的熏陶,但并不立志于做农民,更倾向于到城市务工或创业等。从人员结构看出,农村的“真”农民没有时间、精力以及更好的接受力参与培训;而有一定受培训潜力的农民却是“假”农民。
结合人员结构分析可得知,农村人员的自身限制因素很多,使得教育培训的效果不佳,农民能够内化的知识不多。老年的农民学习能力已经严重下降,他们对新事物、新知识缺乏兴趣,也难以理解,所以往往不报名培训,继续自己原本已习惯的生活;而中年的农民苦于生计,奔波忙碌于供养双亲、供子女上学的各种现实之中,有的甚至只把务农作为副业,是自己赚钱手段之一,不会将过多精力投注在务农一件事上,所以他们对培训的态度也不够积极,会觉得培训占用赚钱时间与机会,即便参与培训,也很难花足够的精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度理解及消化;相比于中老年农民,年青一代中仅有部分人积极参加培训,并认真学习。而其他人则持不继续做农民的态度,或偶然参加培训,或不参加培训,其所能接受到的教育培训效果也不理想。
除了农民自己的主观因素,相关培训的困境还在于农业所特有的规律特征。我国各地域的气候条件都不同,其农业生产的规律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无一不存在农忙、农闲的规律性特点。农忙时节,农民要争取让自己的务农行动与节气相对应,容不得拖延,所以无暇顾及教育培训事宜;农闲时节,有些农民虽然有时间参加培训,但是还要考虑距离培训点的路程、时间成本等问题。有些地方交通不发达,而培训地点又太远,就会严重降低农民的参与培训意愿。另外,有些农民农闲季节会直接外出务工几个月,也就无暇顾及教育培训。
目前,很多地方的农民教育培训是以短期的培训为主,如一次培训为期5~7天,或者在半个月左右。这些培训有一定的项目经费作支撑,虽然初衷很好,但是缺乏培训的持续性,而其管理也整体上存在无序、随意的特点。实际的农民培训中,其组织机构和培训机构并不统一,有政府牵头的培训,也有来自社会其他组织搞的培训,缺乏统一的部署以及严格的管理,使得培训的组织形式随意,也没有持续性的、严密的培训效果追踪。在进行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时,有些农民对不同部门的培训有所比较,待遇不一样就会有抵触情绪,影响了培训的积极性;有些农民来了一两天,遇到有别的事情又不来了,随意性比较强。农业农村部门通过招投标遴选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有些培训机构因为承担多个县份的培训任务,使得师资力量和管理人员缺乏而显得忙不过来,而且,一些培训的主讲人来自农业院校或是农研机构,虽然综合素质高、授课水平高,但是与农民、农业生产实际不够契合,导致培训中农民听不懂、学不会,或者所学无用武之地。
高素质农民应具备以下特征:爱农业爱农村[2]。要让农民爱农业爱农村,以及让其参与高素质教育培训的热情更高,需要从宣传上进行强化,让广大农民在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中认识到参与培训的好处,从而积极关注并加入到培训中来。在当下的多元化宣传手段面前,政府以及社会组织能够构建合作关系,融合线上、线下的多种渠道组织宣传。一方面,国家及政府可强化多种媒体形式的宣传,如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信息传播途径宣传新农村的发展前景,以及高素质农民的发展前景,从而让那些多年来背井离乡的农民看到新的发展契机,乐于回乡发展,乐于成为高素质农民的一员。另一方面,政府可发挥组织力,安排宣传人员下乡、入户宣传,并结合演讲、家访、材料宣传等形式,向留守在农村的相对固定的务农人员进行耐心、细致的解说与宣传,通过情感上的共鸣来激发他们对培训的热情。
要振兴农村,要让更多有潜力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就需要改善农村的人员结构,把农村流失的有潜力的农民吸引回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政策,让农村人才回流,并且让回流的人员成为向自己故乡传播技术、引进资源的新型农民。政府需要加强农村的软硬环境建设,让农村环境具有吸引力。政府要建设的软环境包括:对乡村教育、医疗、文娱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回乡农民的就业得到机制层面上的保障;积极营造农村良好的软环境,如以政策鼓励创业等,使其文化氛围、经济氛围都得到改善,从而让广大农民的生产活动能在积极向上、良性协调的大环境下进行。
鉴于农业生产的规律特点,相关教育培训方法必须灵活,走多元化培训之路。一方面,相关培训不可重理论轻实践,而应该和农民一样,走向田间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集中教育资源搞以实训基地为依托的培训。另一方面,农民虽然理论性差,但是他们有丰富的田间经验,所以相关培训不能一味否定农民的经验,甚至可以把他们的经验作为借鉴以及突破口,融合专业的理论知识后形成新的教学内容。而在具体的理论培训中,培训教师可利用分组讨论、问题引导等形式来提高课堂活跃度以及提高农民理解问题的效果。
为了让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真正对农民技能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政府可出面强化其组织领导,让以往偶然的、无序的教育培训走向体系化,并搞好顶层设计。各地政府可结合本地特点以及发展规划,配套推出相应的法律法规,并推进教育培训相关制度建设,让农民教育培训有政策、法律可依,有专门的机构,有成熟的运作机制保证其培训效果的持续性。
由论述可知,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可谓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大创举,但是所面临的困境也不少。这些困境的存在有的是客观历史发展环境造成的,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都需要人们立足于发展这一总目标进行一一解决。笔者的分析不尽完美,也难免因认识的局限而有所疏漏,但希望几项可行性策略的提出能够为相关研究贡献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