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德进
(鄂州职业大学 教育与管理学院,湖北鄂州 436099)
孙权夺取荆州后,刘备懊恼至极。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 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丞相、魏王。十月曹丕禅位称帝。刘备反对,于221 年四月称帝,但没有对曹丕进行军事打击。六月刘备对孙权发起了战争,孙权压力遽增,有可能被魏蜀同时夹击。曹丕此时乘隙对孙权进行诱逼,孙权只好称臣。魏黄初三年(公元222 年)闰六月陆逊击败刘备,曹丕不去攻打刘备,逼其取消帝号,却于222年9 月对孙权进行南征。孙权对曹丕进行了抵抗,曹丕失败。224 年至225 年曹丕又二次征吴,均未获胜,《三国演义》第85 回至第86 回进行了描绘。本文探讨孙权抗击曹丕征吴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旨在抛砖引玉以引起注意。
曹操赤壁战败后退回北方,孙权割据江东。曹操后经努力,也没能统一国家和称帝。221 年四月刘备称帝,六月刘备东伐孙权,曹丕想乘机踏平南方,统一国家。孙权最担心的是刘备东伐,曹丕乘隙征吴,孙权极力避免与曹丕发生战争。
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孙权没称帝。曹刘争正统,孙权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孙权的战略欺骗为其赢得政治优势。从三方政治平衡说,孙权也应称帝,但孙权名分较刘备弱,实力又没曹丕强,如果贸然称帝,惹怒曹刘,可能会被讨伐。孙权依然用汉廷册封的骠骑将军、荆州牧、南昌侯官衔,周旋于“两帝加一侯”的政局中。
孙权“等而下之”的做法,引来了曹丕、刘备的拉拢。(221 年)十一月,曹丕封孙权吴王,要孙权上交汉廷封的印绶符策。
曹丕“今封君为吴王,使使持节太常高平侯贞,授君玺绶策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以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锡君青土,苴以白茅,对扬朕命,以尹东夏。其上故骠骑将军南昌侯印绶符策。今又加君九锡,其敬听后命。”[1]666
刘备也拉拢孙权,黄武元年(222 年)十二月郑泉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於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1]670
其实,孙权在建安五年(200 年)就有称帝的目标。鲁肃说“建号帝王以图天下”,孙权说“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1]752后来孙权与陆逊论及此事时说“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於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1]758孙权称帝之心可见一斑。
吴黄武二年(223 年)三月,曹丕撤军后,孙权获得平安。四月孙权群臣又劝告孙权“即尊号”,孙权不同意并说:“‘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群臣称天命符瑞,固重以请。权未之许,而谓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於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1]671可见曹丕对孙权的压力之大。
为了避战,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从政治上感到需要“远人来服”,就接受了孙权称臣。221 年十一月曹丕使臣邢贞到武昌册封孙权吴王、大将军,加九锡。
孙权多次向曹丕奉送贡品。《江表传》 记载,220 年,“是岁魏文帝遣使求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群臣奏曰:‘荆、扬二州,贡有常典,魏所求珍玩之物非礼也,宜勿与。’权曰:‘昔惠施尊齐为王,客难之曰:‘公之学去尊,今王齐,何其倒也?' 惠子曰:‘有人於此,欲击其爱子之头,而石可以代之,子头所重而石所轻也,以轻代重,何为不可乎?’方有事於西北,江表元元,恃主为命,非我爱子邪?彼所求者,於我瓦石耳,孤何惜焉?彼在谅闇之中,而所求若此,宁可与言礼哉!’皆具以与之。”[1]667
事实上孙权向曹丕称藩的假象真的迷惑了曹丕。刘备东伐时,曹丕没有对孙权出兵,孙权避免了两面受敌的威胁。
曹操、刘备、孙权三方矛盾错综复杂,形势波谲云诡。刘曹是宿敌,曹丕对刘备恨之入骨。孙权利用此,挑拨曹刘矛盾,让曹刘开战,减轻曹丕征吴压力。
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1]31“王(曹操)以权书示外曰:‘是兒欲踞吾著炉火上邪!’”[1]31曹操看穿了孙权计谋,不称帝。
关羽围樊城,司马懿向曹操建议,让孙权偷袭荆州。“及蜀将羽围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修、方果降羽,而仁围甚急焉。是时汉帝都许昌,魏武以为近贼,欲徙河北。帝谏曰:‘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魏武从之。权果遣将吕蒙西袭公安,拔之,羽遂为蒙所获。”[2]3孙权杀关羽,送关羽头给曹操,嫁祸于曹操,让刘备攻曹操。曹操不上当,厚葬关羽。
223 年四月刘禅继位,六月雍闿叛乱,孙权支持雍闿,孙权的反蜀姿态,是引诱曹丕攻蜀,但曹丕不攻蜀,只对诸葛亮政治诱降。十月诸葛亮派邓芝到武昌,孙权不见,不急于恢复吴蜀联盟,也是引诱曹丕攻蜀。但曹丕不攻蜀。孙权挑拨曹刘关系,效果不好。
孙权始终警惕曹丕乘隙征吴,并多作准备。孙权担心曹丕袭击江东,就调整了政区。夺荆州时,孙权治所在公安,距建业远,而孙权又不能返回建业,有首尾不接之忧。建安二十六年(221 年)孙权迁治所到鄂县(今鄂州市),并更名武昌,兼顾荆州和扬州。武昌是长江中游南岸要塞,北临长江,西有樊水,可以发挥水军优势,进可图江陵、襄阳,退可守江东。孙权坐镇武昌,吕范领丹杨太守,坐镇建业,防守扬州。孙权把毗邻蜀国的巫山、秭归二县从宜都郡划出,设固陵郡,以潘璋为太守,陆逊坐镇夷陵(西陵),统筹西部防御。
尽管孙权想避免战争,但222 年9 月曹丕还是三路大军南征孙权。曹丕要孙权对刘备“务全独克”[1]668,而孙权却对刘备停兵不追,暗里媾和。吴蜀关系改善,曹丕愤怒。加之,夷陵之战初期,孙权答应曹丕送太子孙登到洛阳为质,但每到执行的关键时候,孙权便虚与委蛇,设辞拖赖。夷陵之战后期曹丕派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到武昌与孙权“盟誓”并征任子。孙权却拒绝了曹丕的要求。至此,曹丕看清孙权的“真面目”,觉得受了孙权欺骗,为此调集大军讨伐孙权。
魏黄初三年(222 年)九月,曹丕三路伐吴。东路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督张辽等及诸州郡二十余军”出洞口,将领有“督青州诸军事”臧霸,兖州刺史王凌以及贾逵。中路由曹仁“督诸军”进攻濡须,还有曹仁儿子曹泰、部将常雕、王双、诸葛虔以及蒋济等。西路由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围攻荆州重镇南郡。副将夏侯尚为“征南大将军,荆州刺史,假节督南方诸军事”,有张郃、徐晃作为爪牙,荆州旧将文聘,另外还有辛毗“行军师”。
由于孙权的使臣赵咨、沈珩等出使曹魏时,观察到“北方(曹丕)终不守盟”,孙权对曹丕做了两手准备,曹丕南征时并不意外。此时陆逊已经打败刘备,从前线撤兵回防,于是孙权与曹丕争锋相对,兵分三路予以抗击。东路由前将军吕范“以舟军拒休”,将领有全琮,徐盛,宗族有孙朗,孙韶,此外还有贺齐、吾粲、黄渊等。中路由朱桓带兵拒敌,部下有骆统,还有严圭,韩邵等人助阵。西路则是左将军诸葛谨假节,率领潘璋、朱然、孙盛、杨粲负责南郡地方战事。
可是等到孙权把部队部署完毕,孙权发现魏军来势凶猛,自己应付不及。而此时孙吴内部山越之患再现,孙权只好给曹丕写信,“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1]668曹丕催逼孙权非送子为质不可,“文帝报曰:‘朕之与君,大义已定,岂乐劳师远临江汉?……君遂设辞,不欲使进,议者怪之。……今省上事,款诚深至,心用慨然,凄怆动容。即日下诏,敕诸军但深沟高垒,不得妄进。若君必效忠节,以解疑议,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1]668孙权无法,只好改元“黄武”,自立为“吴王”,临江拒守。十一月曹丕到达宛城,吴魏军事战斗开展了。孙权在武昌指挥,在吴黄武二年(223年)三月,孙权成功阻止了曹丕的攻势,曹丕撤军。224 年七月,曹丕留司马懿镇守许昌,御驾亲征。九月到广陵,进入长江。当时山越躁动,孙权平叛,防备空虚,“盛建计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诸将以为无益,盛不听,固立之。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1]769当时曹丕乘坐的御舟差点失去控制,险些覆没。曹丕无奈北归。
225 年三月,曹丕再度南征,十月到达广陵,因河流结冰,战船无法进入长江。曹丕退兵时,孙权侄儿孙韶部降高寿率领五百人赶来袭击曹丕,曹丕的副车、羽盖也被吴军夺去。曹丕在众将保护下仓皇而归。此次失败,曹丕才明白“自今讨贼计画,善思论之。”[1]273
曹魏土地和人口多,力量大,最有优势完成国家统一。孙权有江东和荆州,具备一定的实力,但无论如何,孙权不能应对刘备、曹丕的同时进攻。孙权有着丰富的抗曹经验,凭借长江和水军优势,运用军事、外交两手,讲究斗争策略,先打败了刘备,后又抵挡了曹丕,胜利来之不易。
孙权反曹丕是接反曹操而来,与孙坚反董卓、孙策反袁术一脉相承,具有正当性。曹操死去,曹丕称帝,孙权出于斗争策略,没有反对。后来曹丕出兵吞并孙权,孙权就不得不抵抗了。孙权的正当性来自曹丕称帝的“淫名乱制”。[1]674东汉“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规定了君臣之分和君臣之义。汉末战乱引发的政争起源于汉朝中央政权崩溃。当时汉朝廷及汉献帝的旗帜还在,各方都在争中央政权的重建权。曹操、刘备、孙权都只是在一定区域内掌控政权,并没有控制全国。曹操优势是控制了汉献帝及汉朝廷,汉献帝是傀儡,汉朝廷已经变质。刘备兴汉反曹,孙权尊汉反曹。曹操对汉献帝采取一种外表恭谦有礼而内心缺乏敬重的“恭而不敬”的“恭汉”策略,但曹操不敢“废汉”。220 年正月曹丕继位,十月禅让称帝。这就涉及到汉献帝的汉朝与曹丕的魏朝的体制问题,牵扯到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汉朝帝位是嫡长子继承,传嫡不穿贤。曹丕借助上古贤德相授而禅让,美其名曰政归有德。实际上曹操统一北方,是有事功而实无德性,而曹丕将禅让贤德相授的内在合理性演绎为外面温和而内部刀光剑影的武力逼夺,实质上是为规避“武力夺位”恶名而上演的骗人圈套。曹丕禅让是表面的程序问题,实质是背后的武力支撑。正如孙述圻所说:“异姓禅代,名义上叫‘禅让故事’,实际上是宫廷政变式的‘革命’。”[3]378
曹丕打着重新统一国家的旗号,南征孙权。孙权知道汉献帝国家重新统一与曹丕魏国统一是不同的。曹丕魏国是原来曹操控制的势力范围建立起来的。刘备益州,孙权江东都不在曹操控制范围内。当时曹、孙、刘三方都坚持“大一统”帝国理念,三方都追求国家统一,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国家统一计划,孙权抵抗曹丕南征不是分裂国家。孙权争取由自己主导的国家统一目标,与曹丕的国家统一目标一样,只是统一的领导者不同。曹丕南征,孙权理所当然地要反抗。
人类战争史表明“参战各方都有自己的优势,由于各方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其优势也各有差异。有的可能占有天时之利,有的可能占有地形之利,有的可能占有人和之利,有的可能各项兼具。拥有优势还有一个能否发挥和如何发挥出来的问题,有优势不能发挥其作用,就不是真正的优势。拥有优势,只是具备夺取胜利的可能,但还不是胜利的现实,要把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将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谁能正确认识自身优势,及时而充分地加以发挥,谁就掌握了打开战争胜利之门的钥匙;谁不能正确认识优势并有效发挥它,谁就将与战争胜利无缘。”[4]42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关键在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面对曹丕的咄咄逼人,孙权认识到了自己的水军优势,以及曹丕的陆军优势。在长江阻隔下,在南方作战,曹丕就不占优势了。为了消除懦弱,挖掘潜力,发挥优势,221 年4 月,孙权将治所迁到鄂县,改名武昌,取“以武而昌”之义,倡导“以武而昌” 之精神,表现出了不畏艰难的坚定意志和敢于“以劣胜优”的雄心壮志和气概。
战争是硬碰硬的较量,讲究虚实变化。孙权长于宏观上整体谋划,对曹丕有一整套应对方案。而曹丕继位后先忙于称帝和整顿内部,不久刘备东伐,给他一个乘隙攻伐孙权的机会。但时间仓促,来不及深思熟虑和精心谋划,没有制定一个详细周密的整体计划。
孙权对待曹丕发动的南征战争,孙权的策略是:不投降,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停,打不赢而又避不开时就向曹丕服软,不与曹丕死打硬斗。
222 年九月,曹丕就命令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孙权争锋相对,以硬碰硬,派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派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当孙权准备与曹丕决战时,孙权内部的山越又起来造反,孙权只好向曹丕服软。而曹丕非要孙权送孙登到洛阳为质,孙权干脆拒绝。十月,孙权与曹丕的缓兵之计无效,只得更改年号,削弱曹丕称帝的正当性,派军临江拒守。十一月至第二年(223 年)三月,曹丕三路大军发起攻势,孙权不投降,派吴军在东线、中线,西线殊死抵抗,曹丕没有赢,孙权就没有输。
外交在军事上有独特作用。孙权抵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外交活动。《孙子兵法》 曰:“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军事是硬实力,外交是软实力,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孙权外交灵活多变。刘备东伐,孙权称臣于魏,获得曹丕信任,曹丕按兵不动,孙权打败了刘备。曹丕南征,孙权与刘备讲和,稳住刘备,孙权抵挡了曹丕南征。而曹丕自信强大,炫耀武力,迷信厮杀,外交僵硬,效果甚微。孙权前期不敢得罪曹丕,就不敢轻易恢复孙刘联盟。后来曹丕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进攻,孙权就跟诸葛亮结盟,共同对付曹丕,让曹丕渐失优势。
(1)孙权对曹丕外交迷惑,黄初二年(221),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封孙权“吴王”。当时孙权内部有人反对孙权接受曹丕封王。《江表传》记载“权群臣议,以为宜称上将军九州伯,不应受魏封。权曰:‘九州伯,於古未闻也。昔沛公亦受项羽拜为汉王,此盖时宜耳,复何损邪?’遂受之。”[1]666-667孙权还是忍辱接受了。因为当时孙权正在向刘备请和,试图从外交上退却刘备之兵,刘备不从。《三国志·蜀书书·先主传》记载,孙权遣使求和:“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1]531
刘备到达永安(白帝城)后,孙权又授意驻守公安的南郡太守诸葛瑾与刘备笺,刘备还是不同意讲和。《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记载:“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刘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未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於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如反掌。’”[1]731
当曹丕南征孙权时,孙权再次向刘备讲和,刘备此时已被打败,才同意讲和,这样孙权专心对抗曹丕。《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曰:“郑泉…… 使蜀,刘备问曰:‘吴王何以不答吾书,得无以吾正名不宜乎?’泉曰:‘曹操父子陵轹汉室,终夺其位。殿下既为宗室,有维城之责,不荷戈执殳为海内率先,而于是自名,未合天下之议,是以寡君未复书耳。’备甚惭恧。”[1]670
吴黄武二年(223 年)四月刘备病亡后,刘禅继位,诸葛亮执政。孙权派冯熙去蜀吊丧,十月诸葛亮派遣邓芝使武昌敬见孙权。吴黄武三年(224 年)夏孙权派张温使蜀,吴蜀关系进一步改善。225 年吴与蜀重新复盟。反抗曹丕力量增强了。
(2)曹丕对待孙权,居高临下,显得傲慢。221年十一月曹丕使臣邢贞到武昌册封孙权为吴王的傲慢无礼,引起孙权内部反感。徐盛、张昭的表现就是例证。“及权为魏称籓,魏使邢贞拜权为吴王。权出都亭候贞,贞有骄色,张昭既怒,而盛忿愤,顾谓同列曰:‘盛等不能奋身出命,为国家并许洛,吞巴蜀,而令吾君与贞盟,不亦辱乎!’因涕泣横流。贞闻之,谓其旅曰:‘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1]769由于曹丕不能平等对待孙权,孙权224年后孙权就逐渐断绝与曹魏的关系。
曹丕对待刘备不和解,失去联合伐吴的机会。对诸葛亮诱降被拒绝,壮大了孙权抗曹力量。《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建安四年(199 年),“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此事失败,刘备跟曹操闹翻。[5]曹操病逝后,刘备派韩冉使魏吊丧,试图同曹丕和解,曹丕恶其因丧求好,拒绝和解,双方戒备对立又进一步加深。刘备与曹丕之间关系没有改善,又为孙权周旋在刘备曹丕之间,打开了外交空间。
诸葛亮执政时,曹丕对诸葛亮政治诱降,诸葛亮写《正议》拒绝了曹丕,壮大了孙权的反曹力量。《正议》说“夫据道讨婬,不在众寡。及至孟德,以其谲胜之力,举数十万之师,救张郃於陽平,势穷虑悔,仅能自脱,辱其锋锐之众,遂丧汉中之地,深知神器不可妄获,旋还未至,感毒而死。子桓婬逸,继之以篡。纵使二三子多逞苏、张诡靡之说,奉进驩兜滔天之辞,欲以诬毁唐帝,讽解禹、稷,所谓徒丧文藻烦劳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为也。”[1]547诸葛亮拒绝了曹丕的诱降,增加了孙权抗击曹丕的力量,孙权就跟蜀汉恢复盟好。
曹丕在位期间三次南征,孙权积极防御,有效地击退了曹丕的攻势,缓解了吴国北面曹魏的威胁。孙权三次抵抗曹丕南征,验证了独立抗曹的实力,大大增强了凭据长江天堑称帝的壮志和信心。曹丕把孙权逼到绝境,孙权只好向蜀汉靠近,跟刘备诸葛亮媾和。吴蜀重新结盟又反过来共同对抗曹魏,令曹魏在魏蜀吴三角关系中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使魏国更加难以统一国家,汉代大一统帝国由此演变为三国鼎立。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口,曹丕有心称帝,却未能力挽狂澜,使国家陷入了暂时分裂,好在280 年晋武帝司马炎又重新统一整个国家,但探讨汉末大一统帝国分裂的原因,应该说曹丕南征孙权失败是直接原因之一。226 年5 月曹丕去世,7 月孙权“转守为攻”,向曹魏发起了进攻。228 年孙权取得了石亭之战的胜利,为其立国江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29 年孙权武昌称帝,三国鼎立成型,这突现了曹丕南征的严重后果,从侧面说明了慎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