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劳动育人的经验与启示

2021-03-25 15:29李亚霖齐书慧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延安劳动育人

李亚霖,齐书慧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延安时期,日本对华政策调整,国民党对边区进行包围封锁,为解决政府严重的财政困难,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展劳动运动,不仅实现物质产品的“自给自足”,而且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将教育与劳动结合,通过简单多样的方法实现劳动育人,形成了中国化的劳动教育思想,为今天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延安时期劳动育人实现方式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采取丰富多样的方式改变劳动观念,培育劳动意识,转变劳动态度,激励参与劳动,让人民大众认识到“劳动可以创造一切”[1]的真理。

(一)通过政策制度引导,明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

延安时期,在面对艰巨的抗战任务与国民政府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双重夹击时,毛泽东意识到最为困难的就是财政问题,为了不饿死也不解散,就得生产劳动,“自己弄饭吃,自己搞衣服穿,衣、食、住、行统统由自己解决”。1939 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毛泽东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号召边区人民群众、机关部队、学校人员开展必要的劳动生产。林伯渠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说要扩大生产运动,是当时重要的战斗任务之一。政府发出《关于发展生产运动的紧急通知》,颁发《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等,号召全员尽一切可能进行劳动生产,用自己动手的方式解决全部问题,要“自立更生克服困难”,并明确提出“自给自足”的奋斗目标。1940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要求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党和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制度,为劳动活动指明了方向,激励鼓舞全员参与生产劳动,改变他们的劳动思想与态度,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实现了“丰衣足食”,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

(二)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让全员树立劳动意识

文学艺术是启发思想意识觉悟一种重要的方式,延安时期,党通过浅显易懂、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文艺作品来宣传劳模事迹,启发人们的劳动意识,使劳动观念触及人心,劳动思想发生转变。

第一,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秧歌剧、民歌小调、诗歌戏曲等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渗透劳动教育,使“劳动光荣”理念得到广泛传播。如文学作品《吴满有》《田保霖》《一个女英雄》;新秧歌剧《兄妹开荒》《刘二起家》;歌曲《赵占魁运动之歌》《种菜圣人黄立德歌》等形式多样的文艺作品讴歌、赞颂辛勤劳作的劳动人民。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实实在在的内容,刻画了生动鲜活的劳动人民形象,弘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

第二,利用版画木刻、剪纸窗花、年画春联等渗透劳动观念。这是中国的传统习俗,是美好寓意的象征,用年画、窗花、春联等描绘劳动者形象和事迹,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认同、赞美和崇拜,更用现实的劳动者形象代替了象征传统观念和权威的“财神爷”“官老爷”,使得劳动者形象变的光荣、高大。从深层次上讲,是对劳动致富、劳动光荣、劳动伟大观念的认同,用“劳动光荣”新观念代替了“劳动下贱”旧思想。

(三)利用媒体进行舆论宣传,营造浓厚的劳动氛围

新闻媒体是传播思想观念的重要宣传途径,也是营造氛围的重要方式。延安时期,党和政府以新闻媒体为依托,利用报纸期刊宣传典型劳模,营造了浓厚的劳动氛围,不仅推动劳动生产,还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等报刊大量宣传报道了劳动英雄的事迹,劳动中存在的问题与成绩,对劳动活动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1944 年1 月,专门刊出《边区生产运动专利》,介绍了吴满有、陈德发、张振财等众多劳模事迹,通过《吴满有和吴家枣园》《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等有影响力的报道,使得劳模得以被发现、榜样得以被塑造,劳动氛围得以被营造。报道劳模事迹、传颂劳模精神,渲染了环境氛围,正是在这种耳濡目染劳动氛围中,如春风化雨般影响广大群众,使情操受到陶冶,劳动思想得以塑造,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劳动思想的统一,发动群众快速参与劳动活动。

(四)发现劳模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与价值引领作用

榜样示范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对人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延安时期,党特别重视通过榜样示范来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在劳动活动中塑造了一大批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劳模典型,例如:劳动英雄吴满有、赵占魁等劳模事迹深入人心。此外,中央领导人也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一起参与劳动,毛泽东在杨家岭开荒种地,周恩来带头学习纺线,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通过实践行动为全员树立了标杆,起到了模范表率作用,鼓舞了广大群众参与劳动的热情,振奋了边区军民艰苦奋斗、生产自救革命激情。延安时期,党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劳模的光荣事迹,号召全员“组织起来”参与劳动,热爱边区,热爱劳动。对劳动者身份给予高度的肯定和赞扬,对“劳动光荣”观念进行宣扬,对于树立新的劳动观念具有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延安时期劳动育人的显著成效

延安时期,在革命实践中,党坚持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在短时间内实现了显著的育人效果,解决实现了物质产品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思想意识问题,培养了阶级情感,激发了革命意志与爱国主义情怀,形成了“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一)实现了思想意识的改造

劳动实践是培养人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的根本途径,通过参与劳动,人们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克服物质困难的同时也改造世界观。延安时期,通过劳动实践,人民大众的思想发生了深深的改变。

部队军人“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头,战斗生产两不误”,赴南泥湾开荒屯田,用自己的双手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的好江南”。不仅提升了自身素质,还形成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思想,明白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练就了与困难作斗争的本领,实现了“不要公家一粒粮、一寸布、一分钱”。一些游离于劳动群众之外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产劳动中,主动贴近劳苦大众,形成集体主义思想,思想意识得到了极大的升华。例如,陈学昭在小说《工作着是美丽的》中说“人的思想是可以改造的,人的品质也是可以慢慢改造的......从前,我也觉得人生对我有很多不公平,现在我不再那么想了,我也有我自己的幸福。”[2]人民大众通过参与劳动实践,将好吃懒做,偷奸耍滑,不务正业的二流子变为了劳动英雄,思想与行为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思想深处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明白“劳动致富”,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劳动。

(二)培养了阶级情感,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把劳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和基本工作开展劳动活动,号召鼓励全体成员参与劳动生产。在劳动实践中团结人民大众,培育阶级情感,激发爱国情怀,使全体人民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为“不饿死也不解散”的目标努力,为取得抗战最终胜利奋斗。学校、部队、机关干部、中央领导全部投入到挖窑洞、开荒种田、纺线织布等劳动活动中,打破了阶级隔阂,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结合,使劳动人民更相信党。毛主席曾说:别小看挖窑洞,这是挖开知识分子与工农隔开的一堵墙啊!通过劳动,培育了广大群众的阶级情感、革命意志与爱国主义情怀,让人民群众拥有战斗的必胜信心和决心!迟金江回忆“经过两年的艰苦生产劳动,不但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而且锻炼了我们坚强的革命意志。”[3]战士王绍先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面前,任何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4]他们把国家民族的历史任务变为“革命家务”,具有责任和使命担当,愿意为实现中华民族胜利的目标而奋斗!

(三)形成“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劳动实践是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过程,也是完成伟大事业的先决条件。通过劳动实践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思想,培养人的精神品质。延安时期,党带领全员上下进行生产劳动,通过“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劳动磨练,孕育出“自立更生,艰苦奋斗”宝贵的延安精神。黎原在回忆录中说“三年来,我和战友们一起,在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开展生产自救,靠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度过了难关。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日后,无论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里、抗美援朝的战火中,还是在和平时期的训练场上和建设工地上,这都始终激励着我克服一切困难,永远向前。”[5]在延安精神的激励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它就像一把真理的火炬,一直照耀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三、延安时期劳动育人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延安时期的劳动运动是一场成功的思想意识变革的劳动教育活动,给予了我们重要经验与启示。今天仍然要重视劳动教育,传承劳动育人理念,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采取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寓教育于劳动之中,激发教育的活力,实现良好的效果。

(一)劳动教育是无产阶级本身的育人途径,要重视劳动教育,传承劳动育人理念

劳动是无产阶级本身重要的育人途径,因为劳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本色,不畏劳动,不怕吃苦是他们应有的精神品质。延安时期,无论是领导干部、高校学员,还是军队战士、根据地群众,全员参与生产劳动,将劳动与自己的本职工作联系起来,为革命斗争提供物质产品的同时深化了思想认识,在劳动中培育出真正的无产阶级的接班人、劳动人民的接班人。

劳动教育是凝聚革命力量,培育社会新人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的今天,劳动教育对于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阶级情感、技能水平仍然具有重要决定作用。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也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所以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传承劳动育人的理念,将劳动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强化劳动教育。寓教育于劳动之中,让学生真正投入劳动实践,亲身体验劳动过程,感受劳动过程的艰辛与付出,体悟劳动成果的喜悦与收获,从中悟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道理,明白“幸福的人生是奋斗出来的”。在劳动中磨练意志,练就坚韧不拔的毅力,传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人生的理想目标。

(二)坚持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6]。劳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关建所在。[7]青年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要想把青年一代从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就必须采取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发挥劳动育人的独特作用,使理论教育发生“质”的飞越。首先,劳动育人是实践育人的彰显,劳动教育是培养艰苦奋斗精神的实践基础。所以要与生活实际需要结合,使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使学生所学习的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其次,劳动教育是培育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途径。劳动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际的本领,也拓宽了人才培养的渠道,突破只注重理论教育,“唯分数论”传统教育方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认知只有从社会实践中来,从劳动中来,才会深刻、有意义。在劳动中出力流汗,磨练意志,激发思考,转变思想,实现全面发展。最后,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点,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关建所在。所以要与现实国情相结合,与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培育吃苦耐劳,努力奋斗,勇于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采取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将教育全方位、多样化地融入劳动之中,以实现更好的育人效果

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丰富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实践的有机融合,以生动、高效的方式实现了教育目标,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以劳动创造财富,以劳动改变思想,以劳动守护家园,通过劳动变大变强,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时代浪潮的滚滚推进中,新中国的发展仍然要将教育置于重要地位,劳动教育依然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劳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基础,也是教育之根源,是源头活水,而教育目标的实现也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因此,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开展劳动教育,将教育多样化、全方位的融入到劳动之中,实现教育生动化、形象化,也能让教育有温度、有深度、高效度,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指导,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活动,通过简单、直接、多样的方式方法实现了劳动育人,培育了阶级情感,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怀,强化了责任和使命担当。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依然要以实践为基,以劳动为基,让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也让劳动打开有温度、有故事的教育之门!

猜你喜欢
延安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