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牛 萍,于子乔,董富香,赵德喜*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面瘫相当于西医学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临床以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鼓气、吹口哨漏气,食物易存留于患侧颊齿之间等,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耳后部疼痛,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外耳道疱疹[1]。此病好发于青壮年,以男性为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周围性面瘫发病率为4.26‰[2]。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3]。
赵德喜是长春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师承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张琪教授。从事中医脑病临床及科研工作 30余年,对神经系统疾病有独到见解,现将赵德喜治疗面瘫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目前,西医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血黏度升高、血液流动缓慢等血运障碍因素,如单纯疱疹病毒等病毒感染因素,如冷空气刺激等环境损害因素及梅毒、麻风、隐球菌脑膜炎等其他因素导致[4]。现代研究一般认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受各种原因刺激导致水肿,面神经管压迫面神经导致。
现代中医普遍认为,口僻是由于正气不足、外邪中络、血阻脉络等原因导致[5]。《诸病源候论·风口㖞候》云:“风邪入于足阳明、手阳明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㖞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田卫卫等[6]认为,外邪侵袭是本病的重要诱因,其形成与阳明关系密切。赵德喜认为,面瘫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即阳明虚,标实为外邪侵袭,客与阳明。临床常见证型为:风邪外袭证、痰热腑实证、肝胆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虚湿盛证、正气不足证等。李中梓云:“阳明虚则血气少,不能润养宗筋,故弛纵,宗筋纵则带脉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用,所以当治阳明”,认为痿证当取阳明论治。赵德喜认为,本病多由络脉空虚,卫外不力,外邪乘虚侵入,导致局部气血痹阻,尤其是使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患病,其病因病机和症状与痿病暗合,故临床以“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遣方用药治疗面瘫。
痿病系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的一种疾病,古有痿躄、痿痹、痿厥等相关名称。其根本原因是经气不利,气血不足,筋脉失养。痿病轻者表现为局部肌肉萎缩,如手足痿软无力等,重者可导致全身瘫痪。“治痿独取阳明”理论详细论述于《素问·痿论》,含义有三:一是“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卫气、营气、宗气、元气等人身诸气都与之密切相关[7];二是阳明“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阳明气血充盛,经气正常输布,使筋脉得养;三是“阳明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人身阴经阳经中有九脉会于宗筋,但阳明之脉为众经脉气血之本。以上说明人体经络、筋脉、脏腑等都需气血之滋养,而气血源于阳明,故“治痿独取阳明”乃是治疗面瘫的关键[8]。
赵德喜认为,面瘫发生的关键病因为风邪挟寒、热、湿等邪侵袭阳明,客于经脉,致面部肌肉筋脉失于濡养,临床出现面部瞤动,肌肤麻痹不仁,皆为贼邪不去,客于筋脉之象。常用升麻葛根汤加减祛风散邪之品,如僵蚕、蝉蜕、防风、白芷等治疗面瘫,取得较好的疗效。
湿邪困脾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食欲减退,大便溏,舌边齿痕,苔白腻,脉弦滑等。治疗上以祛湿为主,常用白术、茯苓、山药等,老师尤其重视使用佩兰和藿香。广藿香味辛,性温,为芳香化湿之要药,又具醒脾开胃降浊之功,患者服药后常食欲大开。佩兰味辛,性平,功效化湿解暑,二药同用芳香醒脾,辛香入络。
个别患者肥胖超重,兼有舌苔黄厚腻干浊、脉弦数有力等郁滞之象。老师重视通腑泄浊,常用大黄、瓜蒌等药,荡涤郁滞,推陈致新,瓜蒌常用100 g,复诊时患者述浑身不适的症状减轻,舌苔厚腻情况消失,脉象趋于平和。
面瘫外因为风邪挟寒、湿等侵袭阳明经所致,《医学必读》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赵德喜治疗面瘫时常配伍补血通络之品,如当归、生地黄、全蝎、川芎、鸡血藤、土鳖虫等,标本兼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患者张某,女,49岁,2021年3月15日初诊,2年前由于感染疱疹病毒引起面瘫,曾服甲钴胺、维生素B族,配合针刺治疗后好转,一周前艾灸大汗出,次日发现复发面瘫,现症:口角抽搐,耳鸣,左脸麻木,肌肉瞤动,左侧乳突疼痛,烦躁,心悸,气短,失眠多梦,二便调。舌体大,质暗红,苔白干,脉沉细数。面肌电图示:不完全左侧面神经损害。西医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诊断为面瘫。方药组成:黄芪30 g,葛根15 g,清半夏15 g,党参15 g,炙甘草10 g,独活10 g,防风10 g,白芍15 g,羌活10 g,升麻10 g,陈皮10 g,茯苓20 g,柴胡15 g,泽泻15 g,白术15 g,黄连5 g,当归20 g,土鳖虫5 g,蕲蛇5 g。水煎服,7剂,每日1剂。2021年3月25日复诊,面部症状减轻,乳突疼痛缓解,耳鸣稍有缓解,失眠好转。效不更方,上方加红花10 g,桃仁10 g继服1周。2021年4月6日3诊,上述症状皆有好转,此时邪去正衰,方用小续命汤加伸筋草20 g,穿山龙20 g,土鳖虫5 g,蕲蛇5 g,7剂痊愈。
按语:赵德喜认为,面瘫是阳明经气失调导致,治疗时尤重阳明经,提出以宣散阳明之邪为主的治法,依据“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的原则,临床常使用升麻葛根汤加减治疗面瘫,疗效显著。升麻葛根汤载于宋大梁·阎孝忠的《小儿方论》,原方主要用于治疗麻疹病,但其治疗范围远远超出原方的主治功用,因其主入阳明经,故可以治疗邪犯阳明所致的面瘫。
原方由升麻、葛根、芍药、炙甘草四药组成。吴昆云:“足阳明之脉,抵目夹鼻,故目痛鼻干。其不能眠者,阳明之经属胃,胃受邪则不能安卧……药之为性,辛者可使达表,轻者可使去实。升麻、葛根辛轻者也,故用之达表而去实。寒邪之伤人也,气血为之壅滞,佐以芍药,用和血也;佐以甘草,用调气也。”升麻入手足阳明经,清热升阳,黄元御谓其:“升提之性,入手阳明为顺,足阳明为逆……其位在上,需用升麻而加清降之药,自高下达,引火归根。”升麻味辛,其性升浮,升提手阳明经气。葛根入足阳明胃经,解表生津,《长沙药解》云:“解经气之壅遏,清胃腑之燥热,达郁迫而止利,降冲逆而定喘……葛根辛凉下达,除烦泄热,降阳明经腑之郁,经腑调畅……解阳明郁火,功力尤胜。”二药配伍,循行于手足阳明经,一能上达头面,畅通阳明经气,使壅滞筋脉得以疏解;二能透邪外出,邪气郁滞,津液不能上荣,就如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白芍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面瘫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白芍酸性收敛佐制升散之性,以防辛散太过。且二药合用乃《伤寒论》中芍药甘草汤,此方立法乃酸甘配伍,二药合用,含义有二:一能酸甘化阴,筋脉拘挛的病机是津液不足,筋脉失养,二药合用生津化液,滋养筋脉;二能柔肝止痛,肝主筋,二药养血滋肝,肝血充足,筋脉自然得养,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正合《内经》“肝苦急,即食甘以缓之,以酸泻之”之意。陈秋颖等[9]认为,二药合用可以起到滋阴养血、养阴泄热、调和肝脾、益气散邪之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二者合用,对中枢性及末梢性的肌肉痉挛、疼痛均有治疗作用。芍药苷有镇静、解痉和抗炎作用,甘草的甲醇提取物有镇痛、解痉、抗惊厥及抑制胃液分泌的作用[10]。叶天士云:“内经论治痿独取阳明。无非流通胃气。盖胃脉主乎束筋骨利机关窍也。”升麻、葛根二药合用,一升手阳明,一降足阳明,起到流通胃气的作用,此暗合内经中“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之意。
面瘫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赵德喜发现面瘫与痿证有相似病机,运用“治痿独取阳明”理论指导面瘫的治疗,方用升麻葛根汤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面瘫存在复发风险,临床也应重视面瘫康复后患者的预防调护,防止复发,可嘱其平时注意饮食清淡,避免服用辛辣、酒、咖啡等助湿化热之品,谨防汗后当风,采用揉按合谷穴等阳明经穴位,可以调畅阳明气血,宣散阳明之邪,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面瘫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