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逻辑

2021-03-25 12:07饶旭鹏
关键词:自然界文明人类

饶旭鹏,陈 栋

(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中国实际发展的现实需要,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理念、思想和路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论述,熔铸于中华优秀生态文化的深厚历史积淀,吸收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观念,形成于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基于“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共同体思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1]等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有着深刻的指导作用。

一、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承认自然界的客观物质性以及对人类社会先在性基础上,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视角出发,通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同共进共赢。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于当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思考人类发展问题,是在对以往历史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深刻阐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形成人跟人的劳动产品等的紧张关系,这些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错误观点,提出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

首先,自然界是人类赖以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关系。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因而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关系,最终实现符合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合理有序发展。列宁也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强调人们要尊重自然,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列宁曾经说过:“要从自然界,从物质中找到对精神的解释……。”[3]人的精神发展是由于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引起的,要想真正地了解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从自然环境着手,深入研究自然界在人类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科学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次,人作为自然界存在的一部分,要受到自然界的制约和限制,同时人也是有意识的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主体。因此,“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4],人本身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要真正实现永续发展,需要研究自然界发展规律,搞清人与自然的科学关系,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最后,构建人与自然合理有序关系的核心在实践。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建立人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关键性因素,要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离不开自然界提供的物质基础,必须以利用和改造自然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着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重运动,即自然的属人性以及人的自然化。在实践中,要处理好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的辩证关系,既要遵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又要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正确处理好实践中的合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吸收和借鉴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精髓要义上,不断提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把生态环境保护当作民生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倡全体社会成员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等生态文明思想。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人的社会属性,即人的社会性,这是人的重要特征。人的社会性概括了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显著标志,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在劳动中证明人的创造性。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5]这充分说明人与自然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获取生存、发展资料,以自然界作为条件和基础,通过人的劳动活动改造和利用自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第二,人是具有意识的高级动物,作为一种有思维、有意识的存在物,人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既能够看到事物呈现的表面特征,还能深入研究事物内部以揭示其存在的内在规律。人和社会的关系是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重要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一种社会的存在物就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社会性也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根本特征。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桥梁和纽带。“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6]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史与人类史呈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特点”[7]。马克思、恩格斯把实现“人类同自然界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确立为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社会二者关系的最高价值遵循。

(三)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与自然、社会中蕴涵的哲学智慧基础上,结合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状况提出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人、自然和社会三者辩证统一的哲学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矛盾分析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矛盾即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双方不可能孤立地存在与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或发展为基础条件。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统一体,同时矛盾双方也相互贯通与相互转化。因此,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时要善于运用矛盾分析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实现在发展经济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经济,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辩证统一。二是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人在实践中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生产劳动使纯粹自然界变成刻上人类活动印记的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8]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必须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恩格斯曾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9]伴随全球气候变化,近年来发生的埃博拉、SARS、新冠肺炎等传染病全球肆虐,频发的山洪、海啸等极端天气及2020年年初爆发于西非的蝗虫灾害等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伤害,一再向人类警示无视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从而达到人类活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一脉相承,其以创新思维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的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系统认识和全面阐释。

二、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坚持文化自信,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从这些生态智慧中吸取有益养分,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儒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合而为一的,天、地、人“三才”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儒家认为个人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强调环境保护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儒家文化强调“中者天下之大本也,和者天下之大道也”[10]的中庸之道,认为要在遵循自然发展的条件下,以不打破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节约资源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共进,人类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的持久、健康发展。道家思想把“道”看作万事万物的根源,把天、地、人看作是一个统一整体,人与自然存在着生死相依、密不可分的联系。道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反对人类意识中潜在的征服自然思想。因此,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必须要效法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必须要克制贪欲和适度开发利用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要实现人与自然、社会和人类协同发展,实现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最高价值理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继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在多次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11],呼吁人类合理、有序利用自然,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共同体。这些生态智慧就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厚重文化底蕴。

三、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文明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生国家政权面临帝国主义严密封锁、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物质生活严重匮乏的复杂状况,经过持续不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筚路蓝缕、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在这70多年的接续奋斗中,生态文明思想观念也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成功实践。

实施绿化祖国,建设美好生态家园是毛泽东同志一直以来的夙愿。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同时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奴隶,又是它们的主人”[12],在这一前提下,他逐渐形成消灭荒山、绿化祖国等生态环保思想,也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13]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林业和大江大河治理,他亲自主持起草了“农业十七条”和“农业四十条”,就长江、淮河、黄河、荆江、海河等大江大河治理做出专门指示,提出加强水利建设、治理大江大河、造福中国人民等生态文明思想。

邓小平同志分析了我国基本国情,指出要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进,以及人类社会发展速度要与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协调,提出许多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见解。在分析中国国情时,他认为,中国人口多既是优势又是劣势,提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发展教育事业,要把人口多的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他认为生态环境治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并不矛盾,要处理好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发挥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提出“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要靠科学”[14]。同时,他也认识到法律制度建设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建立自然环境保护的法制机制,依靠法制来保驾护航,推进生态文明不断深化走实。

江泽民同志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继承毛泽东、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基础之上,继续丰富和发展了生态文明思想。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江泽民同志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情况,适时主持制定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多次重申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永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绝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15]面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他强调:“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资源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6]他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生态法制建设、国际合作等在生态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提出经济发展要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协调统一,为解决世界生态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经过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经济发展“三高”问题突出,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五个统筹”的重要内容,其中统筹人与自然的发展就是“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17],彰显了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思想。胡锦涛同志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同等重要地位,并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五位一体”,强调要努力“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8],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必由之路。他还认为生态文明需要每个公民积极参与,注意到提高民众环保意识,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也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四、外来借鉴:西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思想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9];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并伴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是“带血的繁荣”。进入20世纪以来,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等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的环境污染事件,西方学者开始反思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探讨生态危机的解决策略,进行了深刻的哲学反思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关于怎样对待生态环境问题的思想。这些思想也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借鉴。

较早对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进行系统反思的是美国的蕾切尔·卡逊。她在1964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以细腻而严肃的笔触描绘了西方世界因滥用化学药品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最终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灾难的事实。1972年,罗马俱乐部成员丹尼斯·米都斯等推出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警告人类:“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费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20]结合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的几起震惊世界的环境安全事件,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得到了西方有识之士的积极响应。1987年,联合国发布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倡导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1]。在这一认识过程中,产生了“绿色运动”和“绿党”,其旨趣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主张对现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进行改造,抑制其趋利本性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经过几十年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完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类永续发展的普遍共识。

也有西方学者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力图赋予自然以历史和文化内涵,并以这种“自然”观来改造传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形成了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潮。在生态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面临的生态问题是“世界性发展危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是无解的。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和它(这个星球)的适应关系,而不是自身利益无休止的满足。菜易斯、阿格尔等人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进入20世纪90年代,生态马克思主义研究者逐渐把理论批判视野转向全球生态危机,展开对资本主义的国际批判,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把生态问题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行为是不合理的,并从道德上展开了对这种不合时宜的“生态殖民主义”的辛辣批判。在解决生态危机的方式上,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认为经济理性的危害在于使人们的生存方式和人的行为狭隘化。生态理性使社会生产目的不再以利润为动机,而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敏锐发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弊端,借鉴了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对环境问题的深刻反思及治理思路,提出我国生态文明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2],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环境问题彻底治理好。这两个“清醒认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永续发展的基本考量。

五、结语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要掌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就必须将其置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中,从人类文明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探寻其精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伟大科学思想的指导,这是长期实践积累的总结。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逐渐取得成效,天蓝、水清和地绿已不是梦想,这就说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科学理论。当前深入系统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有利于加深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猜你喜欢
自然界文明人类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