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玲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更是第一时间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重要渠道,具有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难以替代的价值属性。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价值观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遵循“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政治性与时效性同步并重的基本特征和教学原则。新时代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规范开课时间、更新教学内容、具化考核方式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均作了适应性的丰富与完善,逐步确立了新时代背景下以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鲜明和具体的教学立意。
首先,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武装是理论自信的基础,只有全面彻底地学习和掌握理论,才能坚定自觉地接受和运用理论。理论武装时效性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最为鲜明的价值立意,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坚持、运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更要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保持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重并行,同步推进。
其次,释疑解惑针对性。时代发展一方面意味着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另一方面也决定了大学生思想困惑的多样性。为了更好地强化和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释疑解惑针对性,牢牢把握好“形势”与“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采用了专题式课程体系。在具体的内容和结构呈现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针对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设疑引思,在解思探究中去伪存真,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国内外时事政治的更新意识和鉴别能力,在自觉遵守国家发展方针政策的同时,坚定政治立场和价值信仰。
最后,教育引导综合性。教育和引导耦合共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实现从单向输出到双向互动的价值归属,体现了形势与政策教育从知识传递到能力培养再到价值引领的价值统一性。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引导的知行合一,就要探索和创新契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呈现方式,通过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合理和综合的人文与社会知识结构,在增长知识见识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增强综合素质中加强品德修养,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2019年3月18日,在党中央第一次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内容形式和方法手段予以权威阐述,旗帜鲜明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育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永恒使命。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确立,必须建立在对现实学情的充分关照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首先,形势与政策教育要跟随时代变化作适应性调整。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风云变幻的形势变化与审时度势的政策调整,意味着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要依时依势变化,而不变的是始终坚持和持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尤其要着重贯彻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变化的指导力和解释力。
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面向教学主体的特征作整体性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具有面向未来、关注变革、善于思考和勇于创新的素质特征,讲好、讲透和讲通国内外形势与国家政策的变化发展是帮助大学生们成长成才的充分条件。同时,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智力支持和精神脊梁,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形势与政策观和方法论,也是大学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然要承担的时代责任。
再次,形势与政策教育要关注教学环境的影响作应然性变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庞杂,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纷繁各异,对国家及各领域政策的认知程度良莠不齐。在网络科技不断进步与文化多样性逐渐发展的影响下,当前大学生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如何创新地将现实课堂、在线教育与自媒体学习彼此融合,更好地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也是新时代形势与政策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学情,新时代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层次。首先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知识目标。第一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是形势的本质和规律以及认识形势和驾驭形势的基本立场、观点、原则和方法的总和,是唯物辩证的形势观,主要包括关于马克思主义形势观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必要性和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政策观是关于政策、政策体系的本质和政策运行过程规律的根本观点和基本态度,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政治观在政党和政府政策问题上的具体化,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政策观的基本原则、观点、立场和方法。①刘建军.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理论深化[N].中国教育报,2015-04-08.第二个方面,国际国内宏观形势的教育,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国际的宏观形势、路线、方针和政策等。第三个方面,社会生活各领域形势和政策的教育,进一步可以区分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生态、民族宗教、港澳台形势与祖国统一以及外交形势与外交政策等八个知识方面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其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和时事常识,明确全球视野下国际格局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最后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价值目标。一方面,使新时代的大学生珍惜和平和优越的学习环境,树立科学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另一方面,使新时代的青年和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坚持自己的初心与追求,自觉将自身的学习目标、职业规划和国家和社会发展相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因此,遵循和综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立意和学情分析,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教学目标要定位在以“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学习为载体,以单项教育和双向互动为形式,培养大学生用全局的眼光看待形势,用系统的思维分析政策,用发展的逻辑融入时代,用科学的方式打开世界,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自然或社会公共危机发生等不可抗拒的非常态教育时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把握和引领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意义更加突出。在当前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面对现实疫情和网络舆情,形势与政策教育一方面承担着止谣辟谣、传递真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任务,以及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爱国主义情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政治功能;另一方面发挥着客观预见形势发展,系统分析政策影响,凝聚社会主流价值,引领广大青年理性自律,积极将自身的学习目标、职业规划和国家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重要使命。
形势与政策教育鲜明的教学立意和目标维度,一方面表明深入和持续对课程从价值到功能、从规范到创新、从探索到评价的系统性研究充分必要,另一方面说明尝试和努力推进以实现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改革与实践已十分迫切。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基本上做到了多媒体教学的全覆盖,但是高校在完善硬件设施和提升智慧教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形势与政策教育自身的体系构建和实施策略,这是实现以价值引领为目标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依托和基本途径。
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时效性和教学主体认知的差异性,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理论,形势与政策教育应逐步探索和系统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导向+逻辑建构”为两翼的教学体系。首先,以学生为主体既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设计初衷,也是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的构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就是充分肯定和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通过教师引导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一方面,通过教师对知识点的设疑引思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教师对专题进行系统的逻辑建构,让学生具备整体把握和辩证分析的能力,从而最终实现从问题到专题的形成、思想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以及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实现的全过程教学体系。
在具体和实际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课程准备阶段,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重大理论问题、重要历史事件问题和当前时事热点问题,并通过网络教学技术和平台以时事热点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向学生征集问题,实现问题向专题的转化。同时,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要充分构建专题逻辑、确定重点难点,制作教案和课件,准备辅助教学资料,最终完成教材体例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面对教学主体,教师可以在课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分组讨论,在课上集中讲授之前先做小组分享;然后在小组分享中寻找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内容分享中了解认知的差异程度,在小组互评中把握观点的矛盾程度,让学生们不是以老师预成的问题,而是带着自己发现和生成的问题进入学习。其次是课堂教学阶段,在课程导入过程中,从名词到概念、从概念到范畴、从范畴到维度,通过问题导向在对逐一问题回答的过程中最终完成从维度到逻辑的建构。在课程反馈过程中,主要是通过预留和推荐书目并布置思考题来增强教学效果,设置问题,引发进一步思考。学生通过课上分组讨论,凝练核心观点,课后以读书报告的形式跟进课堂反馈。通过课堂教学这一重要手段和具体专题的分享,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完成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听说读写,形势与政策教育也完成了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引导与价值引领。最后的考核方式阶段,针对知识性目标维度的考核,要将过程性考核(课堂参与程度、出勤)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其中过程性考核包括符合科学比例的课堂参与程度和出勤情况,结果性考核是指具有详细的可供参量的评分标准,设计统一书面考试。技能型目标维度的考核要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每学期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和提供经典书目阅读,并针对现实形势和国家政策的调整,组织学生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和基层工作调研,学生通过撰写并提交读书报告和调研报告获得过程性考核分数。情意性目标要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结合。这就要求除了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教师和学生还要充分利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慕课、微课和公众号等,完成征集问题、发布消息和讨论答疑等在线互动,实现“互联网+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信息共享和思维共振。
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讲信仰者要先有信仰。从坚定信仰到树立信心,从感染学生到赢得学生,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者首先要坚持理论自信,树立面向时代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守正创新,必须注重理论思维的创新和培养。形势政策的教育者要开拓新思路,视野要宽广,只有放眼时代,放眼世界,研究起马克思主义来才会更有高度。教师要努力通过主渠道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感知、把握社会和时代脉搏,鼓励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埋头读书精于术,更要抬起头来面向时代走正路。
其次要树立问题意识,寻求贴近学生的教学表达。思考问题必须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三个结合”上下功夫。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认清趋势,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推动创新,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把握大局。①韩震.运用科学方法论推进伟大事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7·26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7-10-12.新时代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是简单意义上党和国家形势与政策的传导,“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也不是机械的语言复读,正确的、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取得良好课堂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主动贴近大学生的职业谋划和人生理想,在积极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认识偏差的基础上,用学生听得懂、讲得通的语言和逻辑,帮助他们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更要敢于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有理讲理、释疑解惑,给学生提供多元的理论视角和充分的讨论空间,让学生能够在争论和思辨中学有所思、思有所得,不断成长和成熟,并最终帮助学生找到课堂外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最后要养成思维习惯,践行价值引领的课程目标。形势与政策教育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追求讲一处深一处。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每一个专题都要经历资料收集、政策分析、系统论证等一系列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教师在为学生构建高阶性的梯子和系统的思维训练过程中,逐渐将其转化成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实现从具体的知识传递到抽象的思维能力培养,再到主流的价值引领相统一。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相互支撑,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掌握高度决定视野、角度决定观点、深度揭示本质和尺度把握人生的见识和本领,塑造和增强学生忠于国家、服务人民的职业精神和时代品质。形势与政策教育对于理论问题的解释力使“形势与政策”课不是去生活化的,可以照进现实、关照生命;形势与政策教育对现实问题的指导力也使“形势与政策”课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通过知行合一成为读懂和成就我们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的孵化器和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