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

2021-03-25 03:58贺玉萍杨红亚杨佳荟杨年富
关键词:微生物学协同育人医学

贺玉萍 杨红亚 赖 宇 杨佳荟 杨年富 马 萍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医学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以及特异性预防和治疗。该课程尽管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实践性又非常强;同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兴起,医学微生物学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在不干扰专业课程自身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同时提升教学的思想性、人文性,深化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能,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本门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着力思考并要解决的问题。

一、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构建

1.制定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医学微生物课程在瞄准学科发展、探讨学术相关问题、关注社会突发感染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防控制时,可挖掘其自身内涵与意义,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中,并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求是与创新、关怀人类与社会[1]。故在本门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中,从培养人的角度调整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建立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目标的三级层次目标。价值目标旨在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正确的理想信念、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优秀的职业道德,并勇于创新,自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努力奋斗。

2.梳理教材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主题并融入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根据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特点及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选择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微生物的分布、细菌的耐药性、感染性疾病的预防、生物安全作为思政教育实践的承载主体。根据确定的承载主体,进行案例设计,融入相关思政教学元素[2]。

(1)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中蕴含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时代起,人类就受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困扰,人们对传染病的病因、流行规律、致病机制不断探索,从无知到有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而医学微生物学发展史中涌现出的科学家们都有这样的特质,即不惧权威、敢于挑战、大胆质疑、小心求证、开拓创新,其中最核心的内涵就是勇于求真。他们所体现的不仅在于科学事业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更是有着对社会、国家、人类的强烈责任感。在本部分学习中,以“我最敬佩的医学微生物学家”为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去深刻体会学科发展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2)细菌的耐药性、感染性疾病预防中蕴含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操守

抗生素问世,使得许多威胁人类生命的细菌性感染疾病有了特效的治疗,但是也出现了细菌的耐药性问题。通过案例“超级细菌的出现原因”,引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追根溯源:正是临床与非临床抗生素滥用、残留抗生素向环境的释放,从而通过抗生素压力造成耐药细菌选择并进化。而细菌耐药性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药政管理,这其中也蕴含了个人、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个人职业道德操守。通过结合与个体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让医学生能感同身受,实现思政教育的潜移默化。

病毒性感染疾病的治疗现今仍然是一大难题,对病毒性疾病强调以预防为主,其中的主要措施是接种疫苗。而对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是安全、有效、实用。疫苗质量与安全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在本章内容学习中,我们会以反面教材“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造假事件”引导学生去进行深层次思考,为什么这家利欲熏心、无视规则的不法企业敢于挑战道德和良知底线?疫苗监管不到位,企业失信,相关责任人的不作为……将导致多么严重的后果,同样也能让医学生感同身受,并深刻体会坚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操守的重要性。

(3)微生态平衡与“家国情怀的培养”

人体微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多样的有机整体,正常菌群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通过信息和能量的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和内环境的稳定,并有效拮抗病原微生物的黏附和定植。在本章学习中,可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维,即人类个体和社会、国家的关系就如同人体微生态系,个体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每个人应对自己国家有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4)生物安全蕴含的“爱国主义育人元素”

生物安全是国际热点问题,主要包括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及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正确处理。而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涉及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生物恐怖袭击。故生物安全攸关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在疫情防控中,一批又一批心存大爱、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最美逆行者”感动着全国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捍卫国家安全,这些先进事迹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无疑正是学生们需要的精神养分[3]。结合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和生物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引导学生增强大局意识、家国情怀,与国家同向同行,以实际行动践行报国之志。

3.传统课堂、校内和校外各类学习实践的多课堂思政教学融通的实践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改革中,教学团队亦尝试通过开启多课堂融通模式[1,4],协同“育人”。在传统教学课堂中,专业教师应改变单纯的理论说教授课模式,通过营造开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深度讨论、学生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翻转课堂教学可增强课堂话语传播的有效性,实现理性认知、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教师适时进行总结、点评,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反思当下的内生动力。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大环境,网络舆情和社会新闻热点亦会给他们带来困惑或诱惑,应引领学生参与校内和校外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推进传统课堂与社会实践的衔接融汇,将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潜移默化于学生个体,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和完善。

4.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的多元化考核评价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尝试建立“双评估”的体系标准[4],即立足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视角,对教学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具体评分项目包括专业知识卷面成绩、平时作业考核、实验技能考核、课程思政效果考核四个方面,并按权重设置合适比例。课程思政效果考核主要涉及对学生发展评价,我们更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学生纵向的自我发展,如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主动性、课程自信心、挑战学科前沿的勇气、学业价值、人生观和价值观变化;对专业知识的认知能力、学科专业方面的伦理操守及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能力的提升等。通过采取教师访谈、学生问卷、学生写实性自评方式,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

二、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反馈与分析

1.效果分析

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价值引导,教学与育人相脱离;而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挖掘专业课程的隐形教育资源,实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可帮助学生成长为良好的个体和社会人。

学生问卷调查表认同度统计显示,基于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具有理想信念引领(72%)、生命的思考与领悟(85%)、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88%)、辩证思维培养(70%)、求是与创新精神培养(72%)、家国情怀培养(78%)。我们发现角色体验和情感模拟的思政教学学生认同度最高,这也说明“感同身受”的实践教学可促进学生对思政教育内涵的内化 。

2.问题和不足

在整合教师资源推动对教材的深度开发时,除了结合专业课的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实施外,还应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心理特征、成长规律和价值取向,提升思政教育的学生关注度。同时,“课程思政”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需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因大班教学留给教师的课堂时间非常有限,需拓展课外平台教学。同时,应进一步拓宽教学考核评价主体,确保评价的全面性。

三、结语

课程思政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更能适应新形势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该模式的实施还能够培养具有更高素质和水平的教师队伍。在当前创“双一流”大学背景下,通过推动传统课堂、校内和校外各类学习实践的多课堂融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协同育人医学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医学的进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医学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