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及提升策略

2021-03-25 03:58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学效果意识

邱 璜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机汽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互联网+”时代,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一直备受国家、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各级学校的重视,每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也成为考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提升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迫在眉睫,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何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一种行为特征。信息化教学能力,特指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而非单一的能力。目前,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定义,学术界尚无统一认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表述:一种表述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利用信息资源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综合能力”。[1]另一种表述则是从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的角度,将教学能力概括为:“基本信息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理念、职业道德、伦理及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六个方面。[2]

综合各方研究结果,我们发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抽象的和复杂的,同时这种教学能力也很难在短期内形成和提升。[3][4]

二、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

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愈发频繁,传统的课堂发生了颠覆式的改变。“一支笔+一块黑板”已经不再是高校课堂的主角。信息化时代,各类数据、信息的获得途径越来越广泛,单向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如果教师不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将越来越难以胜任教学的需要。然而,通过调查发现,目前高等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绝大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信息化手段能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具备信息化教学意识,愿意在实践中应用信息化技术。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信息化实践水平一般,尤其是老教师,使用的信息化手段仅仅局限于PPT、视频,音频等的使用。

部分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但是信息化教学态度却不够积极,日常教学仍固守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校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缺乏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尤其是针对不同学科的信息化培训偏少。

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的教师具有较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赛后乐于将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实践教学中信息化教学效果良好。

三、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解析

信息化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教学活动的限制,加速信息的传播,激发了学习者的热情和动力,同时也扩大了教育受众的范围,教学效果和社会评价好。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尽管信息技术快速更迭、信息化手段也不断推陈出新,但是教学活动背后所体现的教学能力结构却有着规律可循。根据前期研究分析,我们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构建为:①意识与责任;②基础与技能;③应用与实践;④设计与开发;⑤研究与创新。

1.意识与责任

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意识,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规律,同时还要乐于将信息化教学手段付诸于实践,通过实践创新,提高教学效果。意识与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重要性意识:高校教师首先要意识到信息化教学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注意在教学中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

应用意识:高校教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还要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把信息化融入课堂,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和手段的功能,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与反思:多元的教学评价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需要具备驾驭信息化课堂的能力,设计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多元化教学评价提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同时,课后总结反思,力求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终身学习:高校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创造一个终身学习的环境,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努力提升教科研能力,不断总结创新,善于发现创新点并付诸于教学实践。

社会责任:教师在使用信息化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借助网络收集各类资源,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安全知识,合理、合法利用好网络资源,同时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正确的职业方向的指导,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2.基础与技能

基础与技能层次包含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基础知识:进行信息化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必须掌握信息化教学基础理论,如:教育学原理、学科理论等,同时还要具备必要的计算机硬、软件知识,多媒体技术等基础理论。

基本技能: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工具懂使用会操作,具备最基本的信息化教学技能。

资源与管理:信息化课堂需要的教学资源十分丰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借助网络工具获取各类有用的资源。同时教师还需要拥有资源管理的工具,能对教学资源进行科学管理。

媒体资源的选择:大数据时代,媒体资源的可选择性很多,教师要根据学科及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多媒体资源,满足教学需要。

评价与反思:信息化教学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需要将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改变为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不仅能实现对学生公平公正的评价,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好。课后,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及学生反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与改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3.应用与实践

应用与实践主要强调教师在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意识以后,要乐于和善于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应用与实践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四个部分: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环节,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情况,结合课程特点,在全面掌握课程内容的前提下,做好课程设计工作。

教学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本着“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开展课堂教学。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一坏,教学评价为双向评价,不仅教师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给予评价,同时也需要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开展评价。

协作交流:信息化教学需要教师能保持与教学团队教师的合作,保持与信息技术维护人员及时的信息交流,保持与学生及家长的及时信息沟通以及保持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

4.设计与开发

为了增加信息化课堂的吸引力,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分解和重新组合,因此教学设计环节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凸显。教师应在熟悉课程的前提下,结合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选取有效合理的信息化手段,设计好一门课,一堂课、一个教学单元等,并且不断更新教学资源,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5.研究与创新

教学研究:信息化教学环境下,一线教师不仅要学会如何“教”,更要学会如何“研”。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方面研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能力。

教学创新: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要求高校教师更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更好地满足教学实践的需要。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针对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模型,笔者提出以下三点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1.完善培训机制,深层次提升信息化教学的意识

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重在教师。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专业的学科培训。目前在信息化培训方面,根据调研发现,各高校仅限于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方面的基础技能培训,专业的学科培训相对较少。大学课程专业性较强,学科特点明显,一味地进行信息化工具使用的基础技能培训,不能真正增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所以,各高校应该完善信息化教学培训机制,按照学科特点,侧重在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实施等方面开展常态化的培训,深层次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

2.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智慧校园的建设虽然已经开始了数年时间,但是目前国内高校整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高校的专业课程至今尚无信息化教学平台,同时,信息化资源在各高校也呈现出分配不均的特点。优势专业、有竞赛项目的专业,学校往往会加大投入,而一些基础学科和传统专业在信息化基础设备方面相对匮乏,严重挫伤了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热情。高校应从信息化教学环境入手,搭建完善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

3.强化自我成长意识,重实践与反思,以反思推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教师的自我追求是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要素。如果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有“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要求,[2]始终保持对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在实践教学中,乐于且善于使用信息技术,这些都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使学生受益。

信息化教学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实现“做中学”,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不仅要“做中教”,更要“做中思”。教学反思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及时解决教学问题,丰富了教学经验,从而实现了“实践-反思-实践”螺旋式上升的教学能力提升。

“路漫漫其修远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个一撮而就的过程,同时,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切不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增强意识,找出差距,苦练内功,提升技能,打造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课堂,才能促进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学效果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