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济云,夏厚萍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泌尿外科,江苏 海安 226600
前列腺癌病因未明确,大部分学者认为引起该病的重要因素为膀胱不稳定及内括约肌缺失[1]。目前治疗前列腺癌最有效的方法为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术后常见并发症为尿失禁,其中包含充盈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及压力性尿失禁[2]。大部分患者为压力性尿失禁,因括约肌肌纤维损伤、灌注不足或括约肌神经损伤,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康复质量造成影响,因此,术后尽快恢复患者控尿功能极为重要[3-4]。为探究盆底肌锻炼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尿失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本研究对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行盆底肌锻炼干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取 2016 年 7 月至 2017 年 8 月南通市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行常规干预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56 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医院收治的行盆底肌锻炼干预的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56 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 51~77 岁,平均(63.54±4.75)岁;TNM 分期:T1a期23例,T2a期13例,T2b期16例,T3a期4例;尿失禁程度:轻度27 例,中度16 例,重度13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52~76 岁,平均(63.78±4.21)岁 ;TNM 分期 :T1a 期 24 例 ,T2a 期 17 例 ,T2b 期 9例,T3a 期 6 例;尿失禁程度:轻度 26 例,中度 17例,重度1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标准1)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4]患者;2)采取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3)术后尿失禁,但意识清醒,病情稳定者;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1)病情不稳定;2)临床资料不全;3)有精神病史;4)生殖器官畸形;5)拒绝配合本研究。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1.4.1.1 心理疏导 术后大部分患者因担心预后或疼痛而出现抑郁、焦虑或恐惧等负面心理,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对患者需求及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及时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并采取简单易懂语言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康复知识,说明术中状况,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嘱咐家属观察患者有益于术后并发症的早发现早治疗。
1.4.1.2 术后导尿管管理 医护人员严格按照无菌导管规范进行操作,术后每天早晚擦洗患者会阴处,每周按时更换集尿袋,每周对患者进行1次尿常规检查,遵医嘱在术后第15~20 天拔出导尿管,多饮温水,积极自主排尿。
1.4.1.3 饮食管理 嘱咐患者清淡饮食,禁止摄入油炸、辛辣及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多摄入高蛋白、高营养食物及水果蔬菜,可补充维生素以提高患者免疫力。同时嘱患者每日饮水2 000~2 500 mL,心功能差者每日饮水量不少于1500 mL,分次饮服,避免患者自身尿液浓度过高对前列腺窝创面及尿道的刺激。
1.4.1.4 出院指导 医护人员建立患者个人信息档案,嘱咐其出院后禁酒烟,多饮水,不憋尿,保证大便通畅。常做盆底肌锻炼,锻炼膀胱括约肌功能。同时嘱咐患者不做剧烈活动,尽量不下蹲及咳嗽,避免用力过猛或久蹲厕所等以免增高腹内压。加强营养及饮食支持,保持心情舒畅。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干预的基础上引入盆底肌锻炼干预,患者可自主选择平卧、坐或站位,医护人员指导其先放松腹臀及下肢肌肉,在此基础上提起并缩紧骨尾及耻骨周围肌肉,实施主动控制并收缩盆底肌锻炼,保持10 s 后放松10 s 为1 组动作,每次连续进行15~20 组锻炼,每日早、中、晚及睡前锻炼1 次,1 个疗程30 天,持续实施3个疗程。同时对不能正确使用锻炼技巧或方法者,医护人员协助其采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将其一只手放在骶尾部靠近肛门处,按上述动作指导患者实施锻炼,如感到肛门内有紧缩感则表明锻炼方法正确。此外,术前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控尿功能练习,即患者在排尿期间突然中断排尿,再慢慢排出。术后在病情允许情况下,医护人员及时指导患者行肛提肌锻炼并按时夹管,逐渐增大排尿间隔,恢复膀胱储尿量。
1.5 观察指标
1.5.1 尿失禁持续时间及发生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尿失禁持续时间,并统计两组导尿管拔出1、3个月尿失禁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
1.5.2 生活质量 采用健康简明调查表(SF-36)评价导尿管拔出3 个月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该表包含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及精神健康等8 个领域,共36 个条目,各领域满分为100 分,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5.3 疗效标准[5]治愈:小便时有尿意感,且可完全自行控制;好转:小便时有尿意感,基本可自行控制,偶尔出现失禁;无效:小便时无尿意感,完全无法自行控制。总有效=治愈+好转。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尿失禁持续时间及发生率观察组导尿管拔出后尿失禁持续时间为(2.78±0.63)天,短于对照组的(9.86±2.81)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398,P=0.000)。导尿管拔出1、3个月尿失禁发生率观察组分别为10.7%(6/56)、5.4%(3/56),低于对照组的44.6%(25/56)、35.7%(20/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生活质量观察组导尿管拔出3 个月后躯体疼痛、生理职能、生理机能、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及精神健康得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例数56 56 t P躯体疼痛61.83±9.45 75.02±8.96 7.580 0.000生理职能60.74±9.56 68.69±8.24 4.714 0.000生理机能63.18±9.32 70.54±9.65 4.105 0.000情感职能54.18±10.62 61.15±11.54 3.326 0.001社会功能65.38±9.26 75.42±9.58 5.639 0.000精力51.84±9.55 68.26±10.57 8.626 0.000一般健康状况53.63±10.68 65.45±10.47 5.914 0.000精神健康65.07±11.69 76.42±9.91 5.542 0.000
2.3 临床疗效观察组治愈、好转、无效及总有效分别为35例(62.5%)、20例(35.7%)、1例(1.8%)及55 例(98.2%),对照组分别为25 例(44.6%)、15例(26.8%)、16 例(28.6%)及40 例(71.4%),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主要并发症为尿失禁[5]。故在术后尽快恢复患者控尿功能极为重要。前列腺外侧面被肛提肌(仅为一薄层肌纤维)覆盖,耻骨直肠悬韧带为该肌纤维在前列腺尿道连接较厚处,与尿道外括约肌共同组成盆底结构[6]。盆底肌锻炼可改变盆底神经,加强肌肉张力及收缩力,为尿道及膀胱提供支撑,并提高尿道括约肌力量[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失禁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导尿管拔出1、3 个月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对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行盆底肌锻炼干预可有效缩短尿失禁持续时间,降低其发生率。原因主要为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提高盆底肌肌肉力量及盆底肌对膀胱及尿道的支撑作用,从而加快恢复尿道括约肌张力,帮助患者恢复控尿能力。同时膀胱训练可提高尿道括约肌收缩力,有效延长排尿间隔,恢复膀胱储尿量,从而缩短尿失禁持续时间及降低其发生率[8-10]。本研究观察组导尿管拔出3 个月后各项生活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患者行盆底肌锻炼可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原因主要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或消除其因尿失禁而产生的负面心理,避免负面心理影响其生活质量。同时采取盆底肌锻炼,减轻尿失禁症状,帮助患者树立治愈信心,促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加快其控尿功能恢复[11-12]。本研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盆底肌锻炼可提高疗效。盆底肌锻炼可改变患者盆底神经,提高盆底肌肉张力及收缩力,对膀胱及尿道起结构支持作用,提高尿道括约肌张力,使尿道阻力增大。同时膀胱锻炼可增大患者排尿间隔,提高膀胱顺应性,从而治愈尿失禁[13-15]。
综上所述,腹腔镜下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患者行盆底肌锻炼可有效缩短尿失禁持续时间,降低尿失禁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