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北京100070)
区块链不是一项新的技术,而是一项新的技术组合,是将数据库、密码学、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集成的一种新技术手段,具有去中心化、透明性等性质。而这些特点正是解决很多应用场景久积痼疾的有力手段,比如社会公益基金对公益组织机构的信任缺失、资产使用的不透明性、公益组织的中心化运营模式,这都限制了国内社会公益基金的发展,使得很多有志于为社会公益贡献的人士无法找到一个最适合的平台。
慈善捐款越来越普遍,但该行业仍然存在着多年运作累积的很多问题。该行业最大的痛点就是善款使用信息缺乏一定的可信度,而一旦出现违规使用善款,将会很大程度上降低群众捐献爱心的可能性。虽然一些互联网公益平台能使得资源和信息更便利地交流。但互联网平台目前还没能解决慈善的重大问题,即加强信任和透明,巩固和保护每一位爱心人士的善意,解决流程透明和信任公开问题。
区块链以其透明和去中心化的天然优势能很好地解决公益慈善信任缺失问题。其分布式的数据记录方式,保证其不需要单一或少数机构进行维护,也就保证了数据能更公开透明且无法篡改地展现给社会公众,因此当公益组织融入这样的平台和技术,就能使得公益基金有了更广泛的监督和管理,重新树立公益行业的信任基石。
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从数字货币领域逐渐进入各个行业,因为其价值互联网的独有特性,因此在数字货币和金融领域能率先取得各项应用突破,而在其他领域包括医疗、物联网、物流供应链、社会公益、投票等存在多方协作的场景也有不少落地方案。总之,区块链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化、可追溯性等独特优势正逐渐运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如降低中介成本、建立信任关系、溯源、保证信息安全完整透明等诸多益处。
近年来,针对如何解决慈善组织出现的公信力下降等问题,相关学者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类从内部控制方面提出改进措施,如许晓芳等(2012)提出从立法与制度创新、成本效益相结合等方面,通过加强内控来改善现状;贺昌余(2014)提出利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多层次的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指标体系对慈善组织进行评价等。另外一种则是提出基于区块链的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如蔡维德等(2017)[1]通过搭建一个基于业务流程协作系统,使得公益流程可以在区块链上运行。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最近出现了第三类解决方案,即区块链+慈善:李奕等(2017)[2]利用蚂蚁区块链平台发布多项慈善项目实现善款筹集。基于区块链的社会公益实践已经不再停留于实验室验证阶段,无论是小规模探索阶段,还是相对较成熟的企业级应用都在进一步的发展。
因区块链天然的防篡改特性和透明性,使其成为解决各类不透明业务场景的有力工具技术,除了给人们带来思维模式的转变,其技术性也是实实在在能立即落地成应用的,针对慈善公益现阶段的痼疾,区块链技术可提供两种方案来改善,其一就是搭建基于区块链的公益平台,在这个大平台上,所有关于慈善公益的业务活动都在这上面实现,不管是遇到困难需要捐助的受捐人发起众筹项目,还是有爱心的慈善人士捐助善款,或是慈善机构评估慈善项目等一切活动都在此平台进行。其二是在现有的公有链上运行慈善公益的业务流程以及加上智能合约的应用,使得运用于互不信任企业组织间能顺利开展业务的区块链应用实施在慈善公益行业里,将区块链集成到流程编排中,这种方式不需要中央权威,但可以维护信任,这允许人们监视或协调业务流程。通过这两种方案,都能运用区块链适当改善现有慈善公益模式的一些瑕疵。
在国内的公益活动里,可以利用大型企业的信用背书,开发一个透明、公开的平台。区块链以其自身不可篡改的独特的分布式账本记录功能,可以使公众免于个别组织更改数据库篡改数据,使得平台仅仅只是平台,把公信力的问题交给技术来解决。
其运作模式如下:各方加入同一个平台,各司其职,且部分信息共享,增加透明度,如医疗机构医疗证明能鉴证无法负担高昂医疗费用而发起慈善项目的真实性,银行根据提款记录和其他金融信息来验证个人是否真实需要某笔善款以及接受善款之后的真实资金流向。
就平台架构而言,第一部分是底层,用区块链和数据库选择性地分别存储数据,重要且数据量较小的数据存储在区块链,其余数据存储在传统数据库中;第二部分是通过APⅠ调用使得业务流程与区块链相连,让用户按需调用相应的接口。平台将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用来发挥其不可篡改和公众维护的功能。通过与区块链进行数据传输,使得每一笔交易都是在区块链上进行并记录,此外还会用一个传统数据库链接,方便用户更便捷和快速地查看相关数据,两者所存储的内容也会有所区别且会互联互通,如此既能保证效率,也能防止数据篡改。
在上一个方案中,单独搭建专门为公益慈善的区块链平台不仅成本较高,且因为其技术安全性认缺乏公众信任,以致于难于推行,而第二个方案就是在现有的公有区块链平台上运行智能合约,不仅可自动化实施流程、降低成本,而且通过资金跟踪增强透明度,其因为开源和好几年的发展,技术安全性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大众更愿意相信其安全性,推行起来也更加容易,其原理就是将公益慈善的部分流程通过Solidity编程语言转换为可自动执行的智能合约的代码,然后在公有链以太坊Ethereum上运行。
在公益慈善的整个运作模式过程中,涉及到多方的参与,参与各方需要互项协作才能完成整个过程,促进协作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运用智能合约,加以在流程中可选的第三方支付和有条件的支付,以此作为执行者和监督者两个角色。对于一个新的过程实例,首先有关的参与方先注册,获取角色的公钥,将各参与方的任务和过程执行状态存储在智能合约中。在流程执行过程中,相关各方不直接与他人直接互动,而是交换他们输入或输出的数据负载,以此来推进协作流程的进展。
在评估自建的平台需要测试性能,区块链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业绩的广泛认可,其主要性能在于交易速率和传播速率,这与每轮区块生成率有关,区块链机构性能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
区块大小=每秒交易数量×交易数据大×区块生成的时间间隔
因为慈善体系非常庞大,每秒上传的善款信息量较大,因此在区块生成固定(目前一般为3 s)和区块大小较大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平台安全性,需要使交易传播速率提高。
在评估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涉及到在区块链上运行公益慈善业务流程的成本和延迟,因为这些是非功能性属性,与当前在实践中使用的解决方案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成本,运用私有链处理成本非常低,几乎为0,然而却不可行,因为缺乏安全性,不适用于涉及资产转移,用大家都认可的安全性非常高的以太坊则需要用以太币购买Gas来部署智能合约并使其运行,运行32个流程需要0.032以太币,大约是2.4元人民币。接下来是延迟,测试延迟的方式是从接收到APⅠ调用触发器到返回一个确认结果的反映时间,分别在三种不同的区块链在运行,私有链处理速度最快,联盟链反映最慢,延迟最久,以太坊虽然速度不是最快,然而就安全性和速度两者中找一个平衡点而言,以太坊在当前条件下是一个相当满意的解决方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缺乏透明公开性以及个别重大公关事件,一定程度上对该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究其本质原因在于信任机制的缺失,新兴的区块链为解决这一挑战带来了可能性。本文总结了两种模式应用区块链来改善公益基金的监管和运营,一种是搭建一个区块链平台,让公众以捐款人或筹款人等不同的角色加入该平台,用区块链可溯源性、透明公开性等特点追踪记录每一笔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加强公众的信任。最后,对平台用户数据库进行加密,防止信息泄露。交易数据库则根据区块链上的记录实时更新,防止数据篡改。另一种是不大幅改变现有的运用模式,而只是将当下模式中的关键业务流程部分封装为智能合约在以太坊上运行,实施时需要将各个相关方账号和有关条件通过Solidity提前编写在智能合约中,部署在以太坊虚拟机上运行之后,用以太币购买让其运行的Gas即可。两种方案各有利弊,第一种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当下由于重构模式改动较大和技术发展不成熟等原因,短期内难以推行开来,第二种虽然不够完美,改动不是很大,但不失为当前阶段较好的解决方案,且易于快速实施推行。不管运用哪一种方法,区块链技术需要不断地去发展去完善,不断探索使这项技术发挥出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