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沛
【理论解说】
曹丕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说明,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文章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载体,是赓续传统文化的最佳工具。因此,自古及今,凡是写文章的人都十分重视文章的修改,极力提高文章的质量,尽可能地发挥文章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有的文章甚至通过反复修改和打磨而成为经典。《红楼梦》就“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战争与和平》反复修改达七次之多。此类事例,不胜枚举。中学生学习写文章,也要认识修改文章的重要性,对自己写的文章多下修改的功夫,练就一套文章修改术,推出有价值的文章来。
研究文章修改的书籍是很多的,修改文章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这里撮要介绍几种文章修改术,供中学生朋友参考。
其一,叫作大处着眼术。所谓大处着眼,即是说,当文章写成以后,首先要从总体上审查一下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立意是否高远,材料和观点是否一致,谋篇布局是否稳妥,表现形式是否得当,而不要仅仅专注于个别词句、个别章节等枝节问题的琢磨上。
实施大处着眼术,可以修改观点,修改材料,修改结构,也可修改表达方式。即以修改观点而言,观点是文章的灵魂,观点正确,鲜明,全面,文章才能具有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如果观点有了差池,轻则说明作者对事物的本质认识模糊,把握不住要领,重则容易带来原则性、方向性的错误。当年何其芳同志写《〈不怕鬼的故事〉序》,原稿只从“不怕”二字上做文章,只讲战略上要藐视。毛泽东同志审阅稿子时指出:“除了战略上藐视,还要讲战术上重视……你可以再写几百字,写战术上重视。”根据这个意见,何其芳同志做了修改,订正了原稿的片面性和肤浅性,使文章符合了唯物辩证法。这正是从大处着眼修改观点的一个极好的例证。
再以修改表达方式而言,例如,要求写一篇介绍电子石英钟的说明文,当然应该主要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来写。但作者出于对电子石英钟的偏爱,花了不少笔墨描写电子石英钟的外貌特征,记叙购买电子石英钟的过程,抒发喜爱电子石英钟的感情,这就误用了描写、记叙、抒情的表达方式。对于这种误用现象,小修小改当然不行,必须从大处着眼,推翻重写,予以根本矫正。
总之,采用大处着眼术修改文章,可以保证文章主旨明确,结构合理,表达得当,总体面貌不会发生偏差。
其二,叫作结构调整术。明人王骥德在《曲律》中说:“作曲,犹造宫室者然。工师之作室也,必先定规式……而后可施斤斫。作曲者,亦必先分段数,以何意起,何意接,何意做中段敷衍,何意做后段收煞,整整在目,而后可施结撰。”作室、作曲需有规式,作文也离不开规式。文章的规式,就是文章的结构。人们写文章,常常会发生规式失当、结构混乱的现象,有时也会因写作目的改变而重新设计规式,更改结构。这时就需要采用结构调整术予以修改了。
一般来说,当写作中心转换时,结构需要调整。这里有一个著名的事例。当年,何为同志写《第二次考试》,开始时只是写了一个女青年参加音乐考试的故事,并未发表。这个故事叙述了这个女青年因考前一天参加抗御台风,通宵未眠,第二天考试虽然倒了嗓子,却侥幸被录取的经过。显然,这里的写作中心是这个女青年。后来何为同志应《人民日报》约稿,就根据这则故事虚构了苏林教授和陈伊玲的形象,将写作中心定在苏林教授慧眼识人才上面,进行了写作中心的转换。他说:那时“只能把原来的架子拆散,另起炉灶,重新构思”。何为的“架子拆散”“另起炉灶”,其实就是实施结构调整术的具体做法。岂不知,197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又要求考生把《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变刻画苏林教授为刻画陈伊玲。这种改写,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把写作中心再由苏林教授转换到陈伊玲身上。无疑,要实现这种转换,也得采用结构调整术,“架子拆散”“重新构思”。
其实,在写作中,需要运用结构调整术的情况还是不少的。比如,在记叙文中,有时为了满足突出主题、表现人物的需要,有意把顺叙改为倒叙,或把某些材料移作插叙;在议论文中,为了论证或驳论更为有力,有意调动分论点的顺序,或重新组合论据材料;在说明文中,为了充分突出说明中心,有意转换时间和空间顺序,或特意倒置主次或逻辑顺序,等等,都要对结构作出调整。有时候,作者为了落笔破题,设置悬念,预设伏笔,卒章显志,能够出新,出奇,出巧,也常常会在修改時进行方法各异的结构调整。
总之,结构调整术是文章修改中的一种重要技法,运用好这种技法,就能让文章的常式规式或变式结构有效地承担起思想内容载体的重要作用。
其三,叫作删繁就简术。韩愈的《答李翊书》中有“唯陈言之务去”的说法,意思是说写文章要重视修改,去除陈词滥调,删繁就简,使文章精练起来。其实,凡是善于写文章的人无不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已成了一条修改文章的铁律。俄国著名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提出过“无情地删去一切多余的东西”的主张,他认为“假使作者严格地履行这个责任,他的作品……对读者的价值却要增加30倍”。车氏好像夸张了点,但他却深刻地道出了删繁就简术的重要性。在我国,鲁迅先生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我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这个说法真经典,不但论述了对删繁就简术的深刻认识,而且昭示了删繁就简术的基本标准:够将意思传给别人。
既然删繁就简术如此重要,那么,在修改文章时该如何操作呢?那就要本着上述的基本标准来动手术了。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用高尔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要“写得简练、紧凑,写主要的东西”。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北宋的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开头的一段原来是这样的:“滁州四面皆山也,东有乌龙山,西有大牢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来修改为“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相比较,意韵殊异。前者芜杂,后者简练;前者拖沓,后者豁爽。删繁就简术之精妙于此可见一斑。再如作家魏巍写《谁是最可爱的人》,也经历过不断精选材料、删繁就简的过程。他曾撰文回忆该文的写作情况,先是写了一篇题为《自豪吧,祖国!》的通讯,文中用了20多个生动的事例,到改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就只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感受,成为一篇著名的报告文学,教育了好几代青年学生。这个事例更有力地说明了删繁就简术之于修改的重要作用了。
总之,修改文章一定要尽力做到“事多而寡用之,意多而约用之”,实施好删繁就简术这条修改铁律。
其四,叫作拾遗补缺术。修改文章不仅要“删”,有时也需要“增”和“补”。因为文章是细致缜密的精神劳动产品,尽管作者苦心孤诣,冥思苦想,也难免会因为思路跳脱或材料缺失而发生疏漏,这时就需要采用拾遗补缺术加以修改。思路跳脱则弥合,材料缺失则增补,文字遗漏则追加,谋篇不严则完善。
还是举例说明吧。鲁迅的《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这句话原稿是这样写的:“从此就看见许多新的先生,听到新的讲义。”两相比较,有改动,也有增补。且不说前一分句将“新”改为“陌生”,后一分句将“新”改为“新鲜”,前后分句构成了对照,更能表现当事人的感受。单是后一分句增补了“许多”二字,就值得点赞。其一,从修辞上看,这是一个对偶句。原稿后一分句缺少“许多”一词,就构不成对偶,读来语流不畅,表达效果就逊色得多。其二,从内容上看,前一分句既然“看见”的“先生”是“许多”,后一分句“听到”的“讲义”也应该是“许多”才合乎常理。但原稿后一分句少了一个“许多”,与事理不符。为此,鲁迅先生采用了拾遗补缺术做了修改,仅在后一分句里追加了“许多”二字,就完善了事理,成就了对偶句型,将表达效果发挥到了极致。由此可见,拾遗补缺术的确是一种重要的修改方法。
有些记叙类文章,材料不够充分,有些议论性文章,论证单薄肤浅,对于这些情况,都可以采用拾遗补缺术来进行必要的增补性修改。例如读后感,它必须包括“述读”和“发感”两方面的文字,并以“发感”为文章主体,让“感”成为贯注全文的内脉,做到“感”从“读”来,“感”不离“读”。而且要寓“发感”于“述读”之中,“述读”按“发感”定向。但有不少“读后感”却达不到这种要求,往往是“述读”连篇累牍,成了原文的复述,“发感”干瘪浮泛,看不出“感”了什么。对于这样的文章,即可采用拾遗补缺术来修改,拾感想之缺失,补论述之空洞。唯其如此,方能合乎“读后感”的文体要求。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采用拾遗补缺术修改文章,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必要性。就是说,文章存在疏漏,确有增补必要时,方可采用。因为文章都是讲究简练精要的,没有增补必要,故作高深,硬性添加,反会成为蛇足。二是有机性。就是说,凡增补追加到文中的内容,一定要能和原文水乳交融,和原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添加的内容成了硬贴的标签,硬补的补丁,游离于原文之外,就会损害文章的整体美和和谐美。
上文探讨了四种常见的文章修改术,其实,还有文字润色术、热作冷改术、文面审查术等等也都值得研究,限于篇幅,不拟详述了。有言道:善作不如善改。笔者真切地期盼着热爱写作的中学生朋友深刻地认识修改文章的重要意义,对自己心爱的习作反复地修改,练就一套修改文章的过硬功夫,不断地打磨出一篇篇美文,以飨读者。
【佳作导向】
一、例文解析
信守我们的原则(初稿)
高士爽
山,若遇上春風,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小溪流,路遇悬崖就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田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的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是信守的原则,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了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有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接下来就会有第二件、第三件”的信条,也不过就是在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变的是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境遇,不变的是“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忠心;
变的是苏子于一蓑烟雨中的竹杖芒鞋,不变的是“莫听穿林打叶声”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
变的是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心境,不变的是一颗“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报国之心。
改变一种风格,坚守一个原则!
信守我们的原则(修改稿)
高士爽
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山在变,山亦不变。变的是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水,跌入山谷,就变成了蜿蜒流淌的小溪;路遇悬崖,就变成了一帘如烟的瀑布;奔腾到了入海口,就欢快地融入了博大辽阔的海洋。水在变,水亦不变。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灵动。
人,在他乡,是一个游子;在官场,是一个宦海中人;在民间,是一介布衣。人在变,其实人又未变。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心中那永恒的信念!
我们在不断地改变,随着时代,随着环境;我们也没有改变,因为信念,因为原则。其实,变与不变本来就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法宝,变的是思路、风格、方法,不变的是我们信守的原则。
是什么让屈原毅然抱起石头跃入了汨罗江?是什么让文天祥在狂澜既倒、大厦将倾之时仍坚持抗元?又是什么让鲁迅选择了弃医而从文?是“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的爱国情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一身正气,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时代在变,他们那一颗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心却未曾有丝毫的改变。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是心中的信念!
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不过是与那女子的一个约定,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也不过是病妻榻前的一句承诺。
也许这都无足轻重,但他们却选择了坚守,不是回报多么重要,只是为了把握一份信任,信守一个原则。是啊,不变的是信守的原则!
曾有一位老师这样教导学生:“我们应该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调整自我,但是我们信守的原则是不变的。”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
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生活的远航中;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一种得失的平衡,不至于在生活的天空中摇摆不定;信守一个原则,人生便有了为人处事的标尺,不至于败倒在生活的土地上。
朋友,社会在进步,我们要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就得不断地改变自己,可有一点万万不可改变,那就是——我们的原则!
[解析]
《信守我们的原则》是一篇立意颇有深度,论证颇为有力,表达颇富文采,而且颇具教育意义的议论文。
相比起来,初稿说理不够透彻,结构有欠紧密,论据有堆砌之嫌。修改稿首先采用大处着眼术,立足于加强立意深度,紧紧把握住“坚持信念,信守原则”的论述核心,突出了文章中心思想的教育意义。
作者还综合运用拾遗补缺术、删繁就简术和结构调整术予以过细修改,使文章呈现出论点鲜明、论据恰当、论证有力、结构严谨的面貌。
修改稿全文共有11个自然段,在文首三个自然段以山水之喻引出论点之后,添加了一个第4自然段,对论点予以解说,使论点得以稳固确立,具有了可信度。对于全文来说,这是立桩之筆;从修改的角度来说,运用的乃是拾遗补缺术。再如,修改稿在经过第5至8自然段的论证之后,又添加了第9、第10两个自然段的说理论证,深入地发掘出“坚持信念,信守原则”的意义是在于“为人生明确方向,为人生平衡得失,为人生确立为人处事的标尺”三个要点。这就使文章的论点得到了深化,提高了文章的理性程度。从修改的角度说,这里运用的还是拾遗补缺术。此外,在修改稿中,作者删去了初稿列举的韩愈、苏轼、陆游的故事,使文章避免了例证过多,淹没了论点的缺憾,变得精练起来。这就是删繁就简修改术的运用了。
修改稿的第11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作者通过说理性的口吻总结全文,改变了初稿“一刀煞尾”的弊端,从而有机地呼应了开头的论点,使文章结构显得清晰、严谨、完整,给读者一种浑然一体的感受。从这种前后呼应的结构以及前面几处增删内容的适度安排来看,还可见出作者运用结构调整的修改术也是恰到好处的。
二、训练题
1.请从修改稿中再各举出一处运用拾遗补缺术和删繁就简术的修改事例。
2.修改稿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举例说说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要练就一套文章修改术》参考答案
1.运用拾遗补缺术的事例:将初稿的“是‘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的热血!”修改为“是‘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沸腾热血!”
运用删繁就简术的事例:将初稿的“不过是‘有一件不合格产品出厂,接下来就会有第二件、第三件’的信条”修改为“不过是‘让每一个用户放心’的工作理念”。
2.排比:山,若遇上春风,则换上嫩绿的新装;若沐浴夏雨,就变成葱郁的模样;若披上冬雪,就着上了素裹的银装。
引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设问:为什么尾生在洪水袭来之时抱柱而死?为什么张瑞敏不允许一件不合格的产品走出“海尔”大门?为什么谢延信毅然担负起照顾亡妻家庭的责任?
对偶:……随着时代,随着环境;……因为信念,因为原则。
比喻:原则之于人,就如同帆舵之于航船,翅膀之于飞鸟,根基之于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