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小红
“名校+”工程旨在充分发挥“名校”在办学理念、学校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名校”引领“+校”快速发展的教育新格局,打造更多集质量、内涵、文化、特色、信誉等于一体的、社会认可的、影响力大的“名校”,不断缩小城乡和校际间办学差距,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覆盖,让更多的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公平的教育,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家门口的学校,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支撑。“名校+”背景下教育一体化管理策略一定要遵循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原则。为此,笔者从理念先行、制度保障、全面统筹、融合创新、注重实效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一、理念先行
按照国家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思路和《西安市基础教育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具体要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紧紧围绕“教育均衡、优质、特色发展”的主线,积极实施“名校+”工程,以“名校”与“+校”结对帮扶的思路,将名校的师资、设备及教学理念等与辖区内较为薄弱的普通学校资源共享,形成教育联合体,平衡各类教育资源。通过“名校+”工程的实施,打破校际壁垒,实现教育机制深化改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享受更加优质的、公平的教育,在家门口就能上“名校”。
二、制度保障
1.设立“名校+”领导小组机构
为推动“名校+”工程目标的落实和有序开展,上到教育行政部门,下到教育联合体学校都要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整个“名校+”工程建设中的具体事宜,为整个工作的推动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2.形成富有学校发展特点的“名校+”管理制度
“名校”要组织研讨并制订教育联合体管理方案、后勤保障制度和其他相关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教育联合体行政联席例会,安排教育联合体的工作,协调、指导各成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以期更好地解决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快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速度,充分发挥“名校”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各成员校的发展水平,以及家长、学生的认可度和社会美誉度,筑牢名校根本,促使本部和各成员校之间和谐有序发展,逐步形成教育联合体品牌效应。
3.有足够的专项经费保障
在“名校+”工作经费保障方面,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下拨的专项资金外,教育联合体各成员校也应提供一定的专项经费支撑“名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全面统筹
在“名校+”工程推进过程中,各校既要统筹自身发展,又要协调“+校”与“名校”之间的平衡关系。以沣西新城第二学校为例,在整个“名校+”工程推进过程中,我們既是百年名校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又是引领沣西新城区域内钓台中学共同发展的西咸新区级“名校”。平时,学校积极参与名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汲取经验,再结合实际将其中的精髓传递给自己的“+校”,最终实现了缩小校际教育差距、教育联合体同步发展的目的。
四、融合创新
成员校要选择“名校”中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和内容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也要彰显和突出自身特色,力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和校园文化。沣西新城第二学校依托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优质资源,大力发展足球、篮球运动,于2020年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和“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
五、注重实效
1.“名校”结合各学校特点,成立了学科联合教研组,每月开展一次校际间的集体备课活动。各学校相互学习,借鉴经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还开展了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跨校听课、评课指导、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等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成员学校教师的成长。
2.“名校”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在名师指导、课题研究方面承担了相关课题,组织成员校共同参与,共同研究,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质量。
3.“名校”十分注重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育科研方法为目的,聘请了有关专家、学者定期为教育联合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各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4.“名校”积极通过多种途径推进成员校德育研讨工作的开展,加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例如,定期邀请专家对联合体学校的教师、班主任和德育管理工作者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德育案例交流,组织精品班会课展示观摩,促进各校德育研讨工作的共同提升;定期为家委会代表进行健康校园、性别平等教育及近视防控等培训工作。
总之,“名校+”工程是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大力倡导的惠民工程,是国家教育发展的大方向。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推进这项工作顺利实施的同时,不仅要有前瞻性,还要有创新性,用实际行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