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孝英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挑战,从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就业率是高校管理需要重要的内容。文章对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分析,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效率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就业困难;学生就业
要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工程,关乎着高校毕业生的稳定,也与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目前,企业经济效益减退,收入大幅度降低,校园招聘名额及社会用工人数需求量急剧下降,部分学生至今仍未解决就业问题。因此,各高校应当密切重视学生的差异化、个性化就业需求,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加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引,从实际出发,把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促进高校就业工作精准化、高效化、实际化发展。
1 新形势下的就业工作背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就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目前,伴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大学生数量及质量也暴露出参差不齐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围绕大学生现状展开就业管理工作是每一位高校管理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家大力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实现就业。然而,创新创业本身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需要学生们付出比找工作更多的艰辛与困难才能最终完成,这一点也给整个大学生就就业问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质量,目前很多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地级市的创业孵化基地,为更多大学生及社会人员提供创新创业活动的资助。高校也纷纷开设了创新创业实践课程,这些课程本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们通过学习掌握了一些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对国家的一些扶持策略有了一定的了解。
2 大专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的结构发生转型,国民经济的增长率也更加注重质量的发展。同时,高校正在逐年扩招,日益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协调,就业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科技发展,我国经济社会产业结构逐渐优化,大多数用人单位需要综合型人才及实践型人才,对于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及自身素质有着严格的考查标准。而许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大多是理论知识,社会实践能力较弱,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脱节,导致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而用人单位也出现了“用工荒”“招工难”等问题,就业结构不能保持动态化的平衡。
2.2 缺乏创业资金、创业场所和创业氛围
目前,高校缺乏創新创业教育氛围的营造,许多高校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学生创新创业环境仍有待改善和完善。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宣传力度不足,因此要努力营造尊重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尊重创业者的社会氛围。此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是鼓励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条件,无论创业理念有多好,没有资金支持都很难实现。从整个社会环境来看,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都不能给予大学生足够的创业支持,只是停留在为创业学生提供审批手续和信息咨询服务上,未能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创业场所和创业氛围。
2.3 就业心理问题凸显
在经济新形势下,经济下行,收入减少、就业岗位减少,失业人数增多等多重矛盾,导致就业岗位的供求平衡出现了严重失衡,线上招聘模式下带来新的求职挑战,增加了就职难度,使得原本在求职市场上不具备任何优势的高校毕业生更是倍感压力。加上毕业论文的压力和初步踏入社会的迷茫,承受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双重压力,容易出现对人生的困惑、忧虑、甚至是悲观、抑郁等普遍心理问题,对未来发展前景迷茫、不知所措等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第一,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容易出现焦躁、恐慌、心烦意乱的心理问题。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在他们内心对就业存在一定的抵触和恐惧心理。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学生活,不愿意进入到社会之中。另一方面,在没有找工作前他们就对找工作产生一定的抵触和恐慌心理。伴随着找工作失败的战线越长,学生所产生的这种不良心理也会随之加重。
2.4 市场需求与学校培养目标产生矛盾
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开设专业、配备师资力量、招收学生时就要有充分的规划,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例如社会上一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虽然专业技能比较强,社会认识度不高,但实际就业前景以及社会地位、薪资待遇都比较好。然而一些高等院校甚至没有设置相关的专业,也就无法培养人才了,这就是市场需求与学校的培养目标产生了矛盾。对于用人单位需要的立刻就能将知识转化为利益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培养数量较少或者说培养的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培养的人才基本上都集中在中低端一档,以理论型知识储备类人才为主[1]。
3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解决措施
3.1 匹配社会需求,做好规划的实用性
第一,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社会实际所需,及时调整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加强学校职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提高授课内容的实用化,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做好学生长期就业规划的指导与就业目标的确立。第二,在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搭建过程,同时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对求职简历制作、不同场景下的面试技巧、面试过程中仪容仪表等进行演练与指导,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高校也可积极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到校进行分享与指导,对学生在面试求职过程中遇到的疑问进行解答,消除疑惑,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企业了解当下最新的企业选聘需求和招聘信息,为自己的求职道路做好铺垫。第三,高校要加强校企联合,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不仅针对毕业年级开展实习工作,更应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校企走访,让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更加清楚自己的专业能做什么、未来是干什么的,让大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辅助学生做好将来的求职规划。不仅如此,高校也要在毕业生就业前期进行大量探索与创新。
3.2 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就业氛围
首先,市场主体应当合理选才、用人。大部分用人单位招聘时片面追求名校与高学历,选用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当然无可厚非,但是部分单位的岗位实际上并不需要高质量的人才,尤其是一些数据的机械操作,文字材料的简单撰写,用人单位中常规化、流程化的工作还是占多数的,创新性、智能化的岗位依旧占少数。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自身企业特点、岗位特点合理选人、用人,多给大学生一些就业机会,在社会实践中锻炼知识与技能。其次,市场整体的就业氛围应是公平、公正的。用人单位应当牢固树立公平公正的用人观念,不得以学历、性别、民族等因素歧视就业大学生,要制定科学的招聘用人制度,拓宽人才晋升渠道,完善优化考评考核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事业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市场主体应当强化人才储备意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比较丰富,缺乏社会实践,部分用人单位为了节省人才培养投入,寻求利益最大化,只招聘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已经取得一定工作成果、能够迅速将所学知识直接转化为财富与价值的成熟人才,或者即便招聘了大学生,也吝啬于花费时间与投入来培养人才。市场主体应当强化对大学生的职业训练,锻炼其能力,重视人才资源的储备,以长远的目光来评价大学生的价值。
3.3 学生自身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首先,高校毕业生要在人才市场中进行精准定位,结合自身特点、特长、所学专业等,明确自己的优势,认识自身的不足,扬长避短,正确地设定职业发展目标,审视内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步伐。其次,高校毕业生还需要正确地认识就业市场的形势,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摒除传统的就业观念,扩大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化发展。最后,大学生在校期间既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也要积极参加校外实践,提高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践中提前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学习职业技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抵抗打击能力与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
3.4 重视课程改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第一,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联系。就业指导是涉及多學科、多专业、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未得到足够重视,导致此项教育的开展效果甚微。高校应设置统一的学科标准与体系,明确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推动就业指导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联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参与就业指导的积极性,便于就业指导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二,搭建由就业指导课程和讲座相结合的课程平台。由教务处和招就处牵头,定期开展就业指导或创新创业讲座,也可以通过线上方式引进智慧树资源,便于大学生将就业与所学专业有机结合,在挖掘本专业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或渗透有关就业理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就业知识。第三,深化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本土化研究。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制定应符合高校所在区域发展需求、当地经济发展模式和个体发展需求,高校可通过加强本土化的就业课程研究,自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校本课程[3]。
3.5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为一名大学毕业生,无论其毕业的大学如何、自身性格如何,在就业时,用人单位最关注的是其个人能力,只有拥有出众的专业能力,才能找到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难免会使其产生消极的心理,但是只要其拥有过硬的个人能力,就业并不是什么难事。就业竞争力是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的因素,也是最现实的因素,地方省属院校要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对学生个人能力培养的力度,尤其是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各院校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个人能力培养的内容,帮助学生提升可塑性和适应性,除此以外,院校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就业培训,提升其就业综合能力。
4 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十分严峻。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使得每年从高校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综合就业素质不高成为阻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暴露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学生缺乏对风险等问题,还需要强化大学生自身思想认识,开展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注重校企结合与实践平台建设,提高大学生整体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关晓梅.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与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01):43-46.
[2] 杨晓东.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与路径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3):210-211.
[3] 钟云华,罗茜.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03):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