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中奇
20世纪五十年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治安环境随处可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貌亦跃然世间。
下面要讲的这则充满人间真情的故事,就发生在1957年年底。那一年剛满十岁的我,随母亲从四川省达县城关镇步行回母亲的娘家——达县地区开江县城北的红岩乡。两地相距约有60多公里的路程。
当年达县与开江的公路还在动工修建中,两地之间还横亘着一座山脉。这天早上六点钟,母亲就带着我摸黑出发了。因为修路放炮的原因,免不了要绕行,特别是在山路段。我和母亲一路不辞疲劳,加劲前行。
当我们娘儿俩来到距离开江县城还有2公里左右的普安镇时,已接近17点钟了。我们去一处商铺买东西,遇到了一位脚夫。他得知我们娘儿俩要经县城去红岩乡,就告诉我妈说,从普安镇也有一条小路可直接去红岩乡。他还具体告诉了去的线路。
可能是天色不早,想缩短行程的缘故吧,我们娘儿俩从一个窄巷子穿出了场镇,朝外婆家的方向走去。
这是从未走过的一条田间小道,我们娘儿俩摸索着往前走。17点过一刻之后,天就慢慢地黑了。母亲带着我,在那极陌生的路上东走走,西走走,竟然迷路了,心里好生着急!正好来到一座院子旁边,我妈朝院子里大声喊:“喂!老乡,问个路哟!”这时候,走出来一位穿着整洁的农妇,年纪约莫四十岁上下。母亲向她说了我外婆家的地址后,问她知不知道该怎么走?这位农妇想了好一阵,对我妈说:“哎呀,不知道啊!”这时,天已黑得只能看清一米内的面孔了。我妈正准备带着我摸黑朝前走,真没想到,这位农妇迅速对我妈说:“如不嫌弃,今晚就在我家歇一睌上,明天再去大娘家吧!”母亲平时最怕麻烦人了,但此情此景,又别无他法。因为天就要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了呀。
这位好心的农妇把我们娘儿俩带到了她家,且是直接带到了她家的卧室。
在那时的农村,这是一间挺讲究的居室。进屋右手边是一架约两米宽的靠壁的架子床,床上挂着白净的蚊帐,蚊帐的上方还挂有绣着花的帐帘;床的对面是长约1.5米,宽约0.75米的木窗,窗户内有木条做成的正方形格子,一张三抽一柜的书桌靠窗摆放着;窗户左边也即是进门的左边墙上挂着一个相架,内有一家人的各式黑白照片;床与门之间摆放着两张座椅及置于其间的一个茶几。显然,女主人是把她家最好的房间腾出来供我们娘儿俩住了。
叙谈一番后,女主人又把照片上她与丈夫的合影照指给我们看。我们才知道她的先生参了军,后转业安排在达县城某地级机关上班;两个孩子均在开江寄宿中学读书。这真是一个很有风尚的美满家庭。
女主人让我们休息一会儿。不到一个小时,热腾腾的饭菜就摆了一桌。女主人的老母亲也出来极其慈祥地招呼我们吃夜饭。这是一顿典型的具有农家乐风味的夜宵,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盘最具特色的开江姜爆酸辣(子)鸭。的确!主人们对我们这素昧平生的娘儿俩太热情了!
第二天早上吃完饭,离开女主人家时,我母亲要付费,女主人说什么也不肯收。我们娘儿俩怀着万分感激而又难为情的心离开了女主人的家。
从那以后,我们两家就有了亲切的来往。虽非亲戚,却胜过了亲戚……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讲完之后,我的确需要强调几句:在那个值得回味的年代,像我们所经历的这种人间真情绝非个别。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大家都愿意去急人之难,都有一颗爱人之心。这就是当时的社会风尚!这种风尚的确值得今天的我们去进一步发扬。我深信:明天会比昨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