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21-03-24 18:29方大春牛黎光
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影响因素效果

方大春 牛黎光

[摘 要]本科生导师制是高校全过程育人的重要模式,探寻导师制效果的影响因素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某省属重点大学2019届毕业生问卷调查数据,构建本科生导师制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绝大部分本科生在导师制中取得收获;二是导师制效果显著性影响因素包括生活关怀、对导师的认可度、交流内容、学生干部、性别、交流频次、集体探讨等;三是个体特征差异性大,部分影响因素显著性不强。为此,高校应拓宽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尊重学生选择导师等的意愿,重视“身教”作用,提升师生自身素质,探寻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导师制模式。

[关键词]本科生导师制;效果;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21)01-0038-06

新时代新形势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高校要从“教”走向“育”,构建育人新模式,营造育人新生态。导师制因育人模式特点,能够发挥“三全育人”功能,因此许多高校开始全面实施导师制制度,并出台系列政策提升导师制育人效果。

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由来已久,早在19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就已实行,我国许多高校特别是重点高校很早就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学术界对导师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导师制价值、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本科生导师制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高校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抓手,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1]。导师制就其理论解读而言,呈现出作为“教育制度”的导师制、作为“教学模式”的导师制和作为“师生关系”的导师制等三种图景[2]。我国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处在起步、开局的初始阶段,在内涵界定和职责定位等方面缺乏完善的运行、评价、监督与激励机制,导师自身修养与道德素质有待提高[3-5]。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整体上实施成效不佳,陷入了制度低效困境[6]。有必要从科学定位本科生导师制、构建学生自选导师制度、合理控制师生人数的比例、健全资源保障与优化配置和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升导师制效果[7]。哪些因素影响本科生导师制效果,这些因素影响大小如何,需要通过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宋兴甫[8]、王贝等人[9]运用统计分析探讨大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意愿及影响因素。余一骄通过统计研究表明:只有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与科研创新意愿强的学生之间匹配好,才能提升学生科研素质[10]。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探讨本科生导师制效果的影响因素拓展了思路,但影响因素的科学性研究仍需要进一步深入。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需要有相对较高水平的师生支撑,以省属某重点大学为例,研究结论具有代表性。样本对象为某省属重点大学,该校2015年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笔者通过多次学生座谈,了解学生对导师制的诉求与建议,设计调查问卷。借助于“问卷星”调查2019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885份,问卷覆盖了所有14个学院的本科生,去除填写情况前后矛盾的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860份。

1 变量选取和数据描述

因变量为本科生应用导师制的收获情况(Y),用1表示有收获,0表示无收获。同时,使用是否签订就业协议(含考取研究生)、获得奖学金、高水平竞赛获奖等来检验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是否可信。

影响本科生导师制效果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学生基本特征、导师基本特征和交流情况。基于相关理论和座谈结论进行分析研究,给出变量符号预期。选取变量说明见表1。

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有收获的占80.23%,无收获的占19.77%。变量X1中男生占比为50.35%,女生占比为49.65%,本次调查男生女生人数基本相同。变量X2中文科占50.23%,理工科占49.77%,表明在该次调查对象中理工科和文科人数基本相同。变量X3中曾担任班干部或曾加入学生会的占65.35%,表明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曾担任过班干部或曾加入学生会。变量X4中成绩排名后50%的占20.47%、排名49%~21%的占33.14%、排名20%~11%的占26.27%、排名前10%的占20.12%,說明本次调查中成绩差的学生参加调查的积极性不高。变量X5中仅通过英语四级的占45.00%,通过六级的占48.02%,未通过英语四级的仅为6.98%,通过六级的学生较多。变量X6中年龄小于或等于30岁的占1.40%、31~40岁的占47.67%、41~50岁的占36.63%、51岁及以上的占14.30%,说明中青年教师是导师制中教师的主体力量。变量X7中男导师占66.86%,女导师占33.14%。变量X8中指导人数在11人以上的占21.74%、8~10人的占25.58%、5~7人的占39.42%、1~4人的占13.26%,说明大部分导师指导人数较多,可能影响本科生导师制的效果。变量X9中助教占0.58%、讲师占41.05%、副教授占28.84%、教授占29.53%,说明高级职称教师更多地参与了学生的培养。变量X10中对本科导师不认可的占5.69%,认可度一般的占41.63%,非常认可的占52.68%,说明大多数学生并不排斥自己的导师。变量X11中面谈占44.53%、非面谈占55.47%,表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通过手机等媒介与导师的交流更加频繁。变量X12中交流频次低于1(含1次)的占54.42%、2次的占21.74%、3次的占11.05%、4次及4次以上的占12.79%,说明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有待加强。变量X13中认为交流中没收获(随便聊)的占12.67%,有一点收获(导师谈,学生听)的占8.60%,有收获(导师答疑)的占17.79%,学生收获大(师生互动)的占60.94%,表明导师对每次与学生的交流比较重视,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变量X14中未参加过科研项目的占81.98%,参加过的占18.02%,其中在科研项目中取得发表论文、申请到发明专利和比赛获奖等成果的学生占4.42%,说明学生参加科研项目程度过低,导师需要积极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变量X15中没有集体探讨的占41.04%,说明导师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变量X16中未曾得到导师有效帮助的占28.26%,得到过有效帮助的占71.74%,说明大部分导师能够在学生遇到各方面困难时给予帮助。变量统计特征见表2。

2 模型介绍与估计结果分析

2.1 模型设计

Logistic回归方法是将逻辑分布作为随机误差项概率分布形成的二元离散选择回归分析方法,一般用于分析基于主体效用最大化原则的选择行为。二元Logistic模型基本形式如公式1。

对其Logistic转换,则得出Logistic 回归模型的具体表达式,如公式2。

2.2 Logistc模型结果

1) 模型检验。首先运用SPSS22.0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结果见表3、表4、表5。由表3模型系数的Omnibus测试可知,步骤(Step)、区块(Block)和模型(Model)的卡方值均相等,且模型以0.0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Omnibus检验,模型拟合程度很好,意味着模型中至少有一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显著相关,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合适。

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中,Hosmer and Lemeshow Test是常用的模型拟合优度检验方法。在解释变量中有连续变量存在或者是样本数量较小的情况下,Hosmer and Lemeshow Test比传统的卡方检验结果更加可信[11]。Hosmer and Lemeshow Test的原假设是模型变量的实际值和估计值之间不存在任何差别,备择假设是实际值和估计值之间完全不同。如显著性大于0.05,便不能拒绝原假设,认为模型的实际值和估计值之间拟合得较好。由表4可以看出,卡方值为6.620,显著性为0.578(远大于0.05),表明该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为理想,且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达到了89.0%(表5),可以接受该模型。

2) 模型参数估计及检验。运用SPSS22.0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

(1) 从统计检验得出的结果来看。在1%显著性水平下,对导师制效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包括:对导师的认可度(X10)、师生交流频次(X12)、师生交流内容(X13)、导师对学生的生活关怀(X16)。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对导师制效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为学生干部(X3)。在10%显著性水平下,对导师制效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包括:学生性别(X1)、集体探讨(X15)。(2) 学生基本特征方面。X1(性别)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表明女生在导师制中有收获。女生在导师制中有收获的发生比率是男生的1.679倍;X2(专业)系数为负,但不具有显著性,表明文科学生在导师制中相对有优势,可能专业差异较大导致统计上不显著;X3(担任干部)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担任班干部或曾加入学生会的学生相对优秀,学生干部经历能够提升其对外交流能力,从而更好地与导师交流。学生干部在导师制中有收获的发生比率是非学生干部的1.833倍;X4(成绩)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大二成绩好有利于在导师制过程中取得收获,不显著可能是因为在后面导师制过程中学生成绩有波动,存在部分学生成绩下降的问题;X5(英语水平)系数为负,但不具有显著性,系数为负可能是大部分学生考四六级需要花更多时间,导致学生不主动与导师配合,但也有部分学生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而花很少时间通过四六级后主动配合导师,使得统计检验不显著。(3) 导师基本特征方面。X6(导师年龄)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年长导师职称水平高、阅历和科研经历丰富,能够为学生成长和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但有可能存在年长导师因家庭子女教育或管理工作等原因导致精力不够,对学生指导力不从心;X7(导师性别)系数为负,但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男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可能大一些;X8(指导人数)系数为负,但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导师指导人数少有利于学生成长,可能由于学生特征和导师其他特征不同也存在差异;X9(职称)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表明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称导师有利于学生取得收获,但高职称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多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收获较少;X10(对导师的认可度)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学生对导师认可度越高,越能在导师制过程中取得收获。(4) 交流互動方面。X11(交流方式)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通信科技发展给导师与学生交流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师生之间面谈效果还是略好于通过其他联系方式;X12(交流频次)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说明学生与导师交流越频繁越有收获;X13(交流内容)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师生之间有实质性的交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导师制是否满意,自然而然影响是否有满意收获;X14(参加科研)系数为正,但不具有显著性,部分学生对科研兴趣不大,参与科研项目尽管训练科研能力但也会挤占其他时间,感觉收获不明显;X15(集体讨论)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师生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不但可以加深师生以及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经常参加导师集体活动的学生认为导师制有收获的发生比率是没有参加学生的1.562倍;X16(生活关怀)系数为正且具有显著性,导师除了在学习上指导外,日常生活和就业指导等其他帮助也会让学生感觉到导师制有收获。得到生活方面帮助的学生认为导师制有收获的发生比率是没有获得帮助学生的3.358倍。

3 结论与建议

对本科生导师制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绝大部分本科生在导师制过程中取得收获。二是对导师制效果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为性别、学生干部、对导师的认可度、师生交流频次、师生交流内容、集体探讨、其他帮助等,女生比男生在参与导师制过程中收获更多,学生干部在参与导师制过程中收获大,对导师认可度高、交流频次多、交流有实质性内容、学生集体探讨、导师给予学生学习外其他帮助等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参与导师制过程中的获得感。影响程度依次为:其他帮助、对导师的认可度、交流内容、学生干部、性别、交流频次、集体探讨。三是因个体特征差异性较大,部分影响因素没有通过统计检验,主要是由于导师制过程中需要师生互动配合,导师之间和学生之间个体特征差异性较大,导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其系数符号与预期相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完善导师制的重要参考因素,具体为:成绩好学生收获大,指导人数多导师制效果小,导师职称高学生收获大,面谈学生收获大,参加导师科研学生收获大等。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也验证了这些影响因素。

基于实证分析结论,结合数据样本高校的成功做法,建议如下。

1) 拓宽导师制的指导内容,加强学生人文关怀。导师制指导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和科研能力训练等,也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给予人文关怀。建议建立本科生导师每周2~3小时谈心制度,通过谈心能够准确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及时引导学生成长。学院每学期举行师生文体活动周,需要师生组队参加比赛,从而快速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程度。

2) 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志愿选择。学生对教师认可度高,促进其愿意配合导师实施导师制教育模式。导师制分配方法:在专业教育研讨课上,系主任指导学生通过学院网站师资介绍与活动报道、中国知网学术搜索等渠道了解各位导师情况,在学生对各位导师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后,再举行师生见面会;师生见面会上,先让每位教师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和个人性格特征等,再进行师生面对面交流,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参考高考平行志愿做法,先让学生填报志愿选择导师,可以有几位导师(但需排序),基于导师制学生人数不是显著性影响因素,应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导师的选择需求,但一般不超过10人。

3) 尊重个体差异特征,因人施教。学生个體特征差异较大,每位学生学习目标也不一样,要因人施教。引导学生参加科研项目时,应使学生了解科研的利弊,不强迫对科研不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但对于喜欢科研的要大力培养。对于性格内向学生,导师需要通过QQ、微信和邮件等方式与其交流,面谈可能不利于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4) 提高交流频次,重视交流质量。导师制育人模式更需要“身教”,导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身教”需要面对面交流,没有一定量的见面次数很难保证效果。在交流频率保持一定水平的情况下,要更加注重交流的质量,不能泛泛而谈。导师要精心准备,师生见面会既要有“解惑”,更要有某专题“授道”。本科生优秀指导评选中,将学生在教师指导中是否有收获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

5) 提升师生自身素质,主动适应导师制模式。信息技术变革催生了社会信息爆炸、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知识获取方式多样化和便捷化等特征,加上新时代学生的个性特征,新时代导师制育人模式对师生提出了新要求。导师要与时俱进,了解学生所想所思所需,加强学习,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提高育人能力。学生也要通过社会实践,加强社会能力锻炼,提升与导师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

参考文献

[1] 安宇,张国强,罗茗.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14-16.

[2] 刘辉,张蕴甜.导师制的三种面向:理论图景、域外经验和中国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123-126.

[3] 闫瑞祥.我国本科生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3,33(21):73-76.

[4] 罗晴.高校本科生导师制转型的实践与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94-96.

[5] 侯明艳,王伟.新工科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0):35-37.

[6] 唐汉琦.我国高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成效、问题与出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9,7(4):98-109.

[7] 黄信瑜.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反思与改革创新[J].江苏高教,2016(5):61-64.

[8] 宋兴甫.教育类课程试行“双导师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河南省2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55-60.

[9] 王贝,田小东,杨天菊.大学生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9(3):78-80.

[10]余一骄.基于素质课程的本科生科研方法训练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2,35(4):26-30+42.

[11] 徐卫涛,张俊飚,李树明,等.循环农业中的农户减量化投入行为分析——基于晋、鲁、鄂三省的化肥投入调查[J].资源科学,2010,32(12):2407-2412.

猜你喜欢
本科生导师制影响因素效果
灵动耳环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
构建能动专业本导制实施的路径研究
伪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