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号坐底海洋深处

2021-03-24 11:55张鼎杨阳王俊龙
知识就是力量 2021年1期
关键词:潜龙潜水器蛟龙

张鼎 杨阳 王俊龙

蹒跚前行——从无到有的突破

受限于科技水平,人類在20世纪30年代才正式展开对深海的探索。1932年,美国工程师巴顿和博物学家比伯乘坐他们自己设计的一个球状潜水器下潜到了923米的深度,一时间吸引了来自社会各界好奇的目光。美国军界迅速意识到深潜器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失事潜艇救援、海底地形勘探、海洋资源开发……不管哪一项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和军事潜力。1970年,世界第一艘深潜救生艇神秘客号应运而生。

就在神秘客号下水的同年,时任中国海军副司令员的周希汉将军对哈尔滨工程大学下达指示,要研发中国自己的深潜救生艇。以罗培林为代表的老一辈船舶人不怕苦更不畏难,用15年的时间摸索、研究出了中国第一艘载人潜水器——7103救生艇。虽然它的下潜深度只有美国神秘客号1500米的五分之一,但它却使中国深潜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探索者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CR-01号深潜机器人(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随着“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实施,海底丰富矿产资源的逐步发现,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拥有了“潜得更深”的动力与科技条件,而联合国批准15万平方千米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给中国的消息更是进一步激励了中国的有识之士。不过,之前“863计划”为中国带来的机器人多为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受限于电缆的长度和强度,它们潜得不够深,探索的范围也不够大。而太平洋的平均深度足足有3957米,海域广阔程度更是世界之最。“863计划”再次出马,组织了一批科研院所,并请来了俄罗斯海洋技术研究所的专家当老师。经过6年的艰苦研发,最终在1994年,探索者号甩掉了与母船之间联系的电缆,实现了中国深潜器从有缆到无缆的飞跃。有了经验,剩下的只需时间。

1997年,在烟波浩渺的北太平洋上,大洋一号科考船将名为CR-01号的深潜机器人轻柔地放入水中,几小时后,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在5179米深的太平洋海底静静飘扬,中国的潜水器第一次突破到如此深度。CR-01号的面世,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潜深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的少数国家之一,世界上关于深海的话语权中开始出现了中国人的声音。

奋起直追——承上启下的三龙探海

进入21世纪,“863计划”在深潜器领域继续发力。2002年,中国科技部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863计划”的重大专项,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研制启动。载人深潜器的研发难度相较于之前的无人水下机器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水下机器人不用担心乘员安全问题,不需要载人舱和复杂的生命维持系统;此外由于机器人内部与海洋环境联通,内外压力平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深海巨大压强的考验,它所需要考虑的更多还是深海低温高压条件下如何做到电气设备的密封和防水。

蛟龙号结构图(绘图/飞飞)

无数新课题、新挑战摆在了科研人员的面前。经过近10年的潜心研制,蛟龙号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2009年至2012年,蛟龙号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尤其是在2012年6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这意味着从此世界上99.8%的海域向中国敞开了大门。

为了应对7000米水深的复杂环境,蛟龙号在4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抗压、续航、通讯以及浮力材料。抗压方面,7000米的水深不仅意味着1.5℃的低温,还意味着潜水器的外壁每平方米要承受7000吨的巨大压力,在这么大的高压下,几毫米厚的钢制容器会像蛋壳一样被压碎。因此国际通用的潜水器制造材料是高强度、高韧性且十分耐腐蚀的特种钛合金,蛟龙号也不例外,它的耐压壳体由国内研究团队设计,采用了先进的瓜瓣焊接技术,应对7000米的水深绰绰有余。

潜龙一号(右)和潜龙二号(左)

续航能力方面,潜水器如果想要在7000米的深海中展开科研活动,算上下潜上浮的时间再加上为科研任务预留的时长,续航能力必须保持在10小时以上。蛟龙号由于使用了新型充油银锌蓄电池,它的水下工作时间可持续12个小时,是目前国际上同类型潜水器中最强的。

通信技术上,在7000米级的深潜器上要是继续使用过时的通讯电缆毫无疑问是既不经济又不安全。为此蛟龙号使用了一种名为“高速水声通信”的技术,将电信号通过转换器变为声波频率在4000赫兹左右、能在水中高速传播的声信号,最大程度上避免了海洋生物、复杂洋流以及过路船舶可能造成的干扰,实现了与母船之间的实时通讯。

潜龙一号(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至于浮力材料,深潜器所使用的浮力材料不仅必须能承受住深海巨大的压力,而且要求它的渗水率极低,以保证其密度不变,否则深潜器就有可能因为浮力丧失而沉入海底。蛟龙号采用了一种玻璃微珠聚合物,针对作业目标具有稳定的悬浮定位能力,再搭配上先进的悬浮作业技术和自动航行技术,蛟龙号在实现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与上浮这一技术突破的同时,还具备了无需固定支点就能在深海任意一点停留作业的本领。

具备了“十八般武艺”的蛟龙号固然是中国潜水设备中耀眼的明珠,但与它同时期的“潜龙”家族也值得大家的关注。

潜龙一号、二号兄弟俩继承了CR-01号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前辈的衣钵,成为了中国开发水下资源的利器。老大潜龙一号在2013年完成了海上试验,它的外形像一根雪茄,最大工作水深超过6000米。与前辈CR-01号相比,潜龙一号具备更加先进、持久的水下巡航能力,可实现三维坐标下5个自由度的连续运动控制,自持时间长达24小时,其装载的浅地层剖面仪等探测设备也让它看得更细,海底微地形地貌的探测信手拈来。

潜龙二号2015年开始投入使用,算上细长的尾部只有3.5米长,与大哥4.6米的粗长体型相比迷你得多。不过块头小了本领却一点也没小,它的水下自持时间超过了30小时,所装备的探索设备除了常见的前视声纳之外,还多了能够探测精细地形地貌的测深侧扫声纳以及一条长长的磁力探测仪“尾巴”,能够探测多金属硫化物和多金属结壳资源。此外,潜龙二号还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非回转体立扁鱼形设计的深潜器,这种构造极大地加强了它在复杂海底地形中的作业能力。因为这看上去有些呆萌的体型,科研人员还亲切地给他起了一个“黄胖鱼”的绰号。

更进一步——我们要去最深处看看

经过三代人半个世纪的努力,中国的载人深潜“功夫”愈发精湛,“内力”也越来越深厚,但还是欠缺了一些经验与技术的积淀,蛟龙号许多关键零件与分系统装备还要从国外购买,为了补短板、强弱项,性价比更高的深海勇士号应运而生。

国内外潜水器下潜深度示意图

有了之前蛟龙号10年研制的经验,深海勇士号从立项到2017年12月完成验收只用了8年的时间,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率也提升至91.3%,制造蛟龙号时还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外国技术的钛合金载人舱、水密接插件、浮力材料和机械手臂,在深海勇士号上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国产化,不仅如此,各项性能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原本的银锌电池被更耐用的锂电池所取代,一块电池的可使用次数从50次上升到500次。蛟龙号可以实现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无动力下潜与上浮,深海勇士号则更进一步,不光具备“自动”浮沉的能力,还可以借助更加充足的电力做下潜与上浮的辅助,缩短“赶路”时间极大提升在海底的作业效率……更高的国产化率,意味着深潜器造价的大幅降低;更高的工作效率,意味着中国未来深潜经验以及对深海认识的迅速提升。虽然深海勇士号的下潜深度只有4500米,但这个深度已然足够应对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对于主打经济实用性的深海勇士号来说已经完全足够,更何况深海勇士号在设计之初就已经预留了深潜至11000米的能力,谁又能说将来在马里亚纳海沟的底部就不会出现它的身影呢!

蛟龙号的下潜深度可探索全球海洋99.8%的广阔區域,可海洋中最深的那0.2%对于我们依然是“禁地”。奋斗者号的意义就在于此。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深度达到10909米。不仅刷新了中国深潜器的纪录,也是世界上首次同时将3人带到地球最深处。

中国载人深潜事业发展历程

从蛟龙号的7000米级到如今奋斗者号超过10000米,要下潜的深度增加了42%。所以,奋斗者号与之前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的前辈们相比,拥有的钛合金载人舱功能更为强悍:由中国宝钛集团公司制造,直径2米,能承受万米深处的水压,采用了整体冲压加电子束焊接的技术,标志着中国钛合金材料技术和焊接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种攻克极端环境要求时诞生的尖端技术,会逐渐扩散到各个加工领域,从而提升中国高级制造业整体工艺能力。此外,它的浮力材料、充油锂电池等关键设备、子系统性能都有了更大的提升。最为值得一提的技术突破是奋斗者号的先进导航技术,依靠惯性导航装置的测算,奋斗者号能够清楚地感应自身的位置、速度、姿态和方向,即便偏移量只有一枚硬币的厚度,也能马上被检测到,极大地保障了奋斗者号在探索万米深海时的安全。

从跟跑到陪跑再到领跑,中国深潜事业的发展历程只是中国人百年来艰苦卓绝复兴路上的一个缩影。对于浩瀚深海的探索,我们也将勇往直前。

猜你喜欢
潜龙潜水器蛟龙
内爆是如何发生的
关东大火坑
蛟龙出海
海底蛟龙093A畅想
《无人潜水器检验指南》将于2019年7月1日生效
蛟龙,蛟龙!勇者无敌
蛟龙出海
我国首艘载人潜水器支持母船“深海一号”在武船开工
潜龙师对解读契丹文字辽代国号的学术贡献
潜龙先生八秩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