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俊霞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并探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应用于肝性脑病中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期間收入治疗的40例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这四十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有二十例患者,一组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模式,为对照组,另一组在肠内营养治疗的基础上加入微生态制剂,为实验组。分别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肝性脑病恢复程度、营养状态以及对治疗模式的满意度等。结果:通过实验得出,实验组患者的肝性脑病恢复速度快于对照组,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治疗期间营养状态优于对照组,并且患者及家属对治疗的满意程度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长为(5±0.79)天。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长为(7±2.55)天。实验组患者对护理措施治疗模式的满意度评分为(91.78±2.13)分,对照组患者对治疗模式的满意度评分为(79.25±3.44)分。以上几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性脑病的患者,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比常规治疗模式的临床效果要好,并且患者恢复速度快、住院总时长短,患者对治疗满意度高,因此,行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的治疗模式会对患者产生更好的应用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微生态制剂 肠内营养支持 肝性脑病 住院时长
分类号:R575.3
肝性脑病即我们俗称的肝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症,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1]。对于肝性脑病,常见的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大量排钾利尿、放腹水、高蛋白饮食、感染、药物、便秘等。对于肝性脑病的治疗,要早期综合治疗,消除疾病病因、减少肠内毒素的生成和吸收、促进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等[2]。肝性脑病根据临床表现、脑电图改变等在临床上分为四期,最严重的为昏迷期,对于昏迷期的患者。要采取肠内营养供给热量,并且禁食蛋白质[3]。
一、实验资料与方法
1基础资料
此次实验的两组为我院在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期间收入治疗的四十名确诊肝性脑病的患者,将这四十例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平均分成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肠内营养模式,对照组在肠内营养的基础上加之微生态制剂进行治疗,对照组的年龄在45-82岁,平均年龄为(70.42±5.78)岁,男性12名,女性8名;对照组的年龄在46-85岁,平均年龄为(71.25±6.26)岁,男性14名,女性6名。我们将这两组的个人基本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两组数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此次实验的两组患者均有知情同意权并且自愿参加。纳入标准:确诊为肝性脑病的患者;排除标准:心、肺功能不全者、患有其他精神疾病不能配合治疗者。
2实验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肠内营养支持模式;
实验组采取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确定每一位患者肝性脑病的具体分期,对于昏迷期的患者严加关照。②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确定患者所需的营养成分,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微生态制剂肠内营养,并注意管道的护理。③治疗后继续评估患者的营养状态,鼓励患者表达自身感受,观察病情变化情况,检测脑电图变化,并重新评估、分期。
3效果评价方法
分别记录和比较两组肝性脑病患者的疾病恢复程度、住院时长、营养状态以及患者对治疗模式的满意程度。两组患者分别对其治疗满意度进行评分,患者对治疗满意度的评价均采取我院自行研制的量表,采用百分制。
4统计学方法
我院选取的所有参与实验的两组患者患者,此次实验他们所涉及的所有基本信息、个人资料、疾病恢复状况等均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
二、实验数据及结果
根据表中数据得出,实验组的治疗后营养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的住院总时长短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结
近年来,微生态制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营养制剂,在医学治疗中,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更被作为不可替代的模式在疾病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对于像肝性脑病这种对饮食要求特殊的疾病,更应该注意营养的摄取,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利于疾病的恢复。根据此次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是目前临床上一项有效的营养治疗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马雅琼,李芝兰,夏冰.早期肠内营养联合微生态制剂治疗肝性脑病患者肠道菌群的改变[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06):892-895.
[2]孙晓.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肝性脑病患者营养学及血清指标的变化[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7,20(06):777-778.
[3]李佳璇.微生态制剂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1):4054-405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济困医院 新疆 维吾尔83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