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潮
【摘 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电影作为一个展现平台,以故事为主要线索,融入种种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丰富电影的传播内容。文章从叙事策略的角度展开讨论和分析,从表达、认同感、符号展现、情感展现、故事化展现等角度提出一些思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华语电影的叙事发展提出一些建议,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让人们在光影的魅力中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趣。
【关键词】 表达;认同感;符号展现;情感展现;故事化
【中图分类号】 J9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1-0082-03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独特的神韵表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系统的学习内容,根据这些学习素材相互糅合,以记录或叙事的形式表达,以电影的形式传播,具有绝对的吸引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电影叙事的方法,利用西方电影叙事研究的理论方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尽情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尽显,在20世纪60-90年代之间,一直以来试图将电影故事叙事方法形成理论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在一直以来的研究电影叙述的独特性表现为神韵的表达,这种神韵一般由民族精神作为支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不断被深入挖掘与理解,逐渐形成了很多优秀的故事题材,创作者的灵感不断被激发,形成了专有的创作思路和内容,并深入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推动了华语电影的创作理念更新,让华语电影进入了一个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时期,也就是目前的新时期华语电影创作阶段。
电影《墨攻》就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神韵之彩,《墨攻》是根据日本漫画家森秀树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的一部电影。在整部电影之中,一直传承记录了关于守城著称的墨家谋士,故事原型是日本漫画家森秀树所创作的,在1995年的时候曾经被创作为了漫画,也获得了同年的最佳年度漫画新品奖,电影《墨攻》就是源于这部小说作品,以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故事背景,面对这种争霸局面发展一场凶残的战争遭遇,以守城和攻城为矛盾体,展现故事情节。导演张之亮为了筹备这部电影筹划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张之亮表示拍这部电影的目的是展现对传统文化之中亲情、爱情、道德观念的一种崇尚,在守城与攻城之间,斗智斗勇也体现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爱以及和平的看法是终归会走到一个道路上的,面对群雄争霸的局面,仅仅只有四千人的梁国都城也并未因此而害怕,相反的是走向了积极备战的另一个态度,与赵国十万军队相抗衡,取得自保以在诸国发展之中求得均衡的局面。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认同感魅力的展现
人类自有认知思考能力以来,对大自然和自我的探索能力就从未停止过,自我的原型与人类发展的文明相互衔接,千百万年来人类的主体地位未有降低,这一点也体现在电影的发展过程中,从人物原型的塑造到故事情节的原创与发掘,电影作品中的各种主人公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都是围绕人为主体进行设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的认同感与认知魅力逐步加强,利用新时期电影中的身份信息与故事情节信息相互糅合并对比,形成了电影叙事故事情节的最主要线索和依据。
在提倡故事情节的叙述曲折与生动的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与元素也经常会得到体现,例如孝道与家风的提倡,在电影《背起爸爸上学》中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孝道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孝道的遵守与传承是中华文明坚持发展并保持生生不息动力的最主要源头。孝道的坚持是一种享受,孝道的尊崇是一种人性骄傲的再现。父亲在身边,家就在身边,石娃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世界上没有什么比这种与父亲近距离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了,父亲的生活在一个窘困的境地,儿子与父亲的相依为命,与家庭的关联,展现出的孝道都很大程度上帮助这部电影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情感叙事成为了主线,展现孝道的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聚点找到了“归宿”。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的符号展现
谈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除了精神狀态的传承,恐怕只有符号能作为一种传承所留下来,这种符号不一定是几何形的图案,还有可能是一种叙事中的情感表达。符号的包含可能是很多种的外在展现,在电影叙事中,符号可以是一种剧情,比如在《金陵十三钗》电影中,由张艺谋导演的这部作品,展现的是南京大屠杀背景下对人性泯灭,对战争残酷描述的一种再现,这部电影因为复杂的故事指向性,让观众从不同角度品味这部电影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记忆,面对这部电影的各种细节内容构思和故事展现,救赎与挣扎在故事情节中多次展现,一种伟大的情感交织在整个故事梗概之中,形成了牺牲换取胜利的一种故事情节展现。“牺牲”从本意上就是献祭的代名词,是祭品“替罪羊”的统称。通过这种肉体的自我牺牲,自我的灵魂得到净化,实现了对灵魂的自我救赎,从而肉体与精神的自我达到统一。
在电影叙事情节中加入身体符号也是常见的,身体是精神的寄托之所,如果身体符号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展现,那精神历练或力量的集中展现也能够自然得到认知并能够逐步推动到一个新方向。身体符号的意义存在复杂多变的可能性,从生存、繁殖、性爱、欲望等多个方面给出引导,这就是身体符号的意义,对女性身体的窥视,都成了电影故事情节展现与表达的最佳方法和途径。身体被赋予道德价值,身体符号被赋予文化价值,从道德意义上入手,解决好暴力与酷刑中的权力均衡,让身体符号重新塑形,让身体符号与道德价值建立联系,成为电影创作的标杆,这才是重点内容。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的情感展现
人类对情感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是最主要的,情感表达的可以是精神的也可以是文字的,在人类艺术原型的塑造中,人类要不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文学艺术活动与人的精神关系要时常被创新,在文化的整合中,人类艺术活动的精神本原、内在动因与心理表达,都是人类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人类心灵活动的元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展现和探索,对社会和艺术的认识以及人类自我的困惑及情感表达也形成了结合,在心理共鸣上得出了结论,在电影故事情节的叙事上得出了一定的专有记录,在叙事过程中不断优化精神表达的效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就是以故事传承为主要载体,对爱情面对的各种循规蹈矩、潇洒自如、难舍难分的情感纵横交错,让古老的相亲和近现代的自由恋爱、为所欲为的爱情交织都以叙述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冰冷的与火热的感情相互碰撞,形成与生俱来的一种矛盾体,吸引观众的眼球。
对于人类的发展来说,保持一种对道德控制和对情感问题正确判断和评估的正常价值观,是一种挑战,人格之中存在弱点,爱情也存在弱点,如何正确地自我批判爱情双方的得失,这是每一个设身处地的人都不会知道的结果,也无法按照社会家庭的赏罚活动进行正确的理想定位,是超越本位思想的矛盾共同体或者是女主角的一种常态化的情感抒发,这些都是代表性的道德标准判断元素。
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的故事化展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华语电影叙事过程中的运用,还要保证故事化的情节内容能够尽可能简单、有效的植入。叙事过程中有几个要素,分别是时间、故事情节、地点、人物、主题,这些要素的掌握要先对表达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和特点的定位,随后进行划分,判定具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挪用在电影叙事中,就是所谓的客观状态,客观状态与主体意识存在感知的差距,这种差距的缩小就需要导演和编剧根据剧情需要进行调整来真实表达。电影叙事中经常会考虑一个元素称之为欧几里得原理,时间会受到欧几里得原理的干预,认真地体会电影的叙事故事情节与叙事手法,排除了时间差距的先决条件之外,从叙事的故事情节、叙事表达内容、叙事进展速度、叙事灵活度、叙事连续性等方面,进行了大体框架的裁定,并结合新时期电影的叙事内容做出了常规的分析,时间的空间与维度的重复变幻,加强了叙事性的难度,为了降低叙事的难度与复杂程度,让叙事更加合理和科学地得到体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得到延展并能够让大多数人得到学习,必须要掌握好以上各个要素,从多个方面展开叙事,从回溯叙事的相对性特点,到对准叙事发生的事件等内容,不断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启发大家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电影叙事的空间虽然不用去遵循物理定律,但是要想让空间呈现出叙事所需要的位置与内容,根据拉斐尔的思想定律进行分析,电影中的叙事策略要按照三种空间进行分类,分别是现实的、带有符号的、心理的三种分类方法。电影创作的元素结合现实生活,加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符码空间是一个均衡的故事构造空间,让这个空间内的信息相互转换是电影创作很难把握的一个度。真实性表达所提倡的故事内容就是以传承为主要色彩的展现,在电影故事情节的表述中,更加开放的故事构成,让叙事情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内容相对丰富的影片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1]李捷.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5(12):27-29.
[2]赵静,丁晓强.革命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发展[J].江淮论坛.2018(2):70-77.
[3]史曉宇.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理路[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4):23-27.
[4]毕国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析[J].实事求是,2018(1):102-103.
[5]桂汉良,李彦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31-36.
[6]张磊,张苹.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转化与历史科学的发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1-4.
[7]边秀芬.探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基本要求[J].理论观察,2016(7):58-59.
[8]石川,孙绍谊.关于回应“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与重写电影史”访谈的对话[J].当代电影,2014(8):60-66.
[9]鲁晓鹏,李焕征.海外华语电影研究与“重写电影史”:美国加州大学鲁晓鹏教授访谈录[J].当代电影,2014(4):64-69.
[10]龚艳,鲁晓鹏.再谈华语电影:鲁晓鹏教授访谈[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7(6):2,11-20
[11]吕新雨,鲁晓鹏,李道新,等.“华语电影”再商榷:重写电影史、主体性、少数民族电影及海外中国电影研究[J].当代电影,2015(10):48-56.
[12]张英进,黄望莉.作为跨地实践的国族电影:反思华语电影史学[J].当代电影,2015(6):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