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解题思维障碍与对策探析

2021-03-24 11:35高瞻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解题思维高中生物障碍

高瞻

[摘 要]学生在考试答题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题习惯千差万别,这是影响学生考试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观察学生在考试答题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审题习惯,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复习策略。

[关键词]解题思维;障碍;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5-0094-03

我校高二年级于2019年3月23日和4月26日分别进行了两次生物月考,两次考试的试题都是由笔者命题。在第一次命题中,笔者事先让一、二班的学生写出三道自己认为应该考的试题(包括疑难知识点、重点知识点、自己有疑问的知识点),选择其中的部分试题作为考试题。在第二次命题中,笔者刻意对第一次考试中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当然,在第一次考试后对这三道试题都给学生做了精细讲解)做了一定的修改并予以保留。目的是用来观察学生在考试答题中的心理状态、思维特点、审题习惯,了解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复习策略。

具体考试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当相似度很高的试题在第二次考试中出现时,难度大的试题更容易对学生的答题结果产生影响,并且对重点班学生的影响更大;对于平行班学生来说,试题无论在考试中是否出现过,其难度似乎并不影响答题结果。这只是表象,究其原因:当学生遇到难度较大的试题时,更容易依赖定式思维,从中找到捷径;重点班的学生由于在平时的学习中如此应用而获得成功的经验更多,有更强的自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走捷径的思想更突出;平行班的学生由于缺乏自信心,显得更实际一些,但鉴于他们的实际学习水平,也只能做到如此程度。

基于以上的数据分析结果,探讨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形成定式思维

学生应对试题时解题思维不够灵活,更多的是“求同”而不能“求异”,不能就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耐心不足。部分学生在长期的试题训练过程中形成定式思维中,往往喜欢走捷径。

对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设计变式训练,通常是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变化、多种题型、不同表述方式、不同解题思路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灵活。也可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从中体会思维变化带来的思考。

例如,给学生提供开放性情境:“一对夫妇中,丈夫是多指(多指是显性基因A控制的遗传病),妻子是正常表现型,但他们婚后生了一个手指正常的白化病(白化病是隐性基因b控制的遗传病)男孩”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在这类问题中首先要求夫妇的基因型,由于都是常染色体遗传病,所以与性别无关;已知亲代和子代的表现型,求亲代基因型时用逆推填空法为佳。通过图1可得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是 AaBb和aaBb。

用棋盘法可以写出这对夫妇所生孩子的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全部可能性。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解题方法。

丰富问题,寻找解题规律。(见表2)

结合以上问题进行多角度训练,达到了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复习目的,既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二、知识再现失灵

知识再现失灵是指不能再现解题所需要的背景知识。知识再现失灵主要表现为识记知识被遗忘,或将识记知识再现错误,或根本没有将知识识记而不具有再现的知识。

对策:结合实践,重构知识

(1)发展学生的重建策略。只有通过学生对学习材料的重建,才能有效地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生物教学中,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重建:一是把抽象的理论与具体实例相结合;二是进行图文双重重建。

(2)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立不仅给思维定向创造了条件,还为学生提取和再现知识提供了线索。教师要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把各章节的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按单元或章节进行教学设计,组织教材,板书提纲,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题1]图2为突触结构模式图,①、②表示结构中的局部放大图,A、B和C是突触组成结构。请回答下列问题:

(1)①是神经纤维的局部放大图,通过a、b接点连接一个电流表,电流表指针位置如图2,当在神经纤维的如图位置给予一个适当刺激,神经纤维上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产生主要是由于_______      造成的,其跨膜運输方式为_______    ,电流表指针会摆动_______    次。

(2)②是突触结构局部放大图,其中A属于前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    (填结构名称),神经递质通过此结构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   。

(3)B属于内环境的一部分,内环境的主要组成还有______________。

(4)神经递质与C结构上的_______    特异性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_______ ,此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 。

解析:产生神经冲动就是生成一个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形成的原因主要是Na+(钠离子)内流。构成内环境的细胞外液主要是组织液、血浆、淋巴液。当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此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以上知识的准确、清晰识记并重建,是知识再现的关键。

三、信息提取障碍

信息提取障碍是指学生无法在题目中提取到有用的信息或提取的信息不准确,从而不能正确解题。产生这种解题思维障碍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处在考场时会心情紧张、情绪焦虑;学生注意力游移不定。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时,一会增加或减少解题条件,二会改变某些条件,凭自己想当然解题。

对策:关注细节,注重过程

(1)图示已知条件

在有的试题条件中,由于知识点或知识关系环节多,且关系纷繁复杂,只是通过文字描述很难全面正确把握,但是若将其信息由文字转化成图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会一目了然。

(2)找出隐藏条件

在解题时,既要排除题干中的无用条件(主要起迷惑作用),又要善于将题干中隐藏的必要条件挖掘出来,让解题过程变得轻松。

(3)避免概念混淆

在一些试题中常将容易混淆的概念设置在一起,如果对这些概念识记不准确,就会带来解题障碍,无法得出正确答案。

[题2]图3甲是某植物叶肉细胞中发生的部分代谢活动,A、B表示某种生理活动,①、②、③、④表示生理活动过程,a、b表示物质。乙图是该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O2吸收量和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生理活动发生的场所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A生理活动的_______    阶段和B生理活动的_______     阶段都发生在膜结构上,均需要_______      参与并能合成______________ 。

(2)当该植物处于适宜条件下(光照、溫度等)时,A与B生理活动相比较A_______   B(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在图乙中对应的区段是_______      ,对于d点来说影响其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 。

(3)图乙b点的含义是_______。在此实验中若用同等强度的蓝紫光代替阳光,则b点将向_______ 移动,若用阳光过滤后的蓝紫光照射,则b点将向_______  移动。

解析:图甲中A表示光合作用,B表示有氧呼吸,③表示从细胞外吸收物质,④表示向细胞外排出物质。当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时,细胞吸收CO2,排出O2;当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时,细胞吸收O2,排出CO2。图乙中b点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c点为该植物的光饱和点。

(1)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发生在叶绿体囊状结构薄膜上,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和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均需要酶参与,合成ATP。

(2)当该植物处于适宜条件下(光照、温度等)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所以对应图乙中的区段是bd段但不包括b点,图乙中b点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等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呼吸作用强度等于光合作用强度)。图中d点已经达到了光饱和,光照强度不再是影响因素,此时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和温度。

(3)图乙中b点为该植物的光补偿点。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同等强度下的蓝紫光和太阳光照射,色素吸收蓝紫光更多,光合作用更强,到达补偿点的速度更快。用同等强度的蓝紫光代替阳光,植物吸收的光能更多,光合作用更强,则b点将向左移动;用阳光过滤后的蓝紫光,植物吸收的光能明显减少,光合作用减弱,则b点将向右移动。

以上是笔者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的一点感悟和认识,希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与各位同行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责任编辑 陈 昕)

猜你喜欢
解题思维高中生物障碍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