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胜男
2019年,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坚持党建引领,以红光村为试点,探索创立“12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法”,通过成立“绿色银行”,引导居民参与,强化科技支撑,引入企业协同,抓住“激励分、指导分、减量分”关键环节,建立“分类+积分+兑换=受益”的垃圾分类激励机制,实行智慧化全过程管理等多种方式,实现了知晓率、参与率和收集率均达到100%,正确投放率95%,推动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探索创新“12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法”
“123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法”中的“1”是指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2”指构建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建立垃圾分类运行闭环管理体系,实现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3”指镇村党组织“助力”、引进第三方形成“合力”,建立奖励机制增强群众分类“动力”。
(一)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组织保障
1.镇级层面,健全机制。实施“一把手”工程,成立以镇党委书记、镇长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村企结合成立镇垃圾分类工作党支部,形成镇党委—垃圾分类工作党支部—村支部—村小组—党员示范户的五级组织架构体系,层层抓落实、层层传导压力。同时将垃圾分类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和包村干部、村干部绩效考核,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依据。
2.村级层面,發动引导。发挥村支部主导作用,及村干部、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模范带头作用。镇垃圾分类工作党支部结合红光村垃圾分类特点,以垃圾分类倡导农村生活新时尚为突破口,依靠党员和村民代表,引导群众转变怕麻烦、不愿分的心理。通过激励监督源头投放、规范收集、有序转运,实现了“垃圾不落地”,促进了乡村村容村貌改善。
(二)抓住关键环节,推动工作开展
1.开展宣传倡导,让垃圾分类成为生活理念。在红光村试点过程中,注重从宣传分类知识、倡导分类理念入手,组织发放《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400册、“垃圾分类致居民一封信”1000封,利用村广播、宣传栏,大张旗鼓宣传垃圾分类,引导村民树立分类意识,养成分类习惯。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全镇家家都有“垃圾分类致居民一封信”、垃圾分类示意图等宣传资料,使群众知晓率达到100%。
2.开展分类指导,让垃圾分类正确投放。在红光村组建3人垃圾分类小队的基础上,全镇成立45人参与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定时定点指导居民进行正确分类投放。同时,设立“两桶、两袋”,张贴垃圾分类、积分示意图,方便村民精准投放(表1)。
3.开展有序引导,推动农村垃圾源头减量。通过分析红光村2019年11月试点开始至2020年5月村民垃圾分类情况发现,2019年11月至12月垃圾产生量大幅增加,体现了刚开始分类垃圾不落地的成效;春节期间垃圾产生量增加,体现了节日期间人员回村、家人聚餐频率增加;1~2月垃圾产生量呈下降趋势,体现春节过后农村家庭饮食保持正常;2~4月垃圾产生量增加,体现了受疫情影响,居民宅家减少外出。镇村两级进一步加大力度,采取措施进行有序引导,提升垃圾源头减量效率(图1)。
(三)创新方式方法,促进工作落实
1.成立“绿色银行”,建立“分类+积分+兑换=受益”激励机制
“绿色银行”非金融机构,是垃圾分类奖励积分兑换物品的平台。主要职责是制定“绿色银行”运行管理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奖励积分管理办法,垃圾分类奖励积分兑换规则等,还可以办理垃圾分类奖励积分的物品兑换,进行垃圾分类奖励积分的存消统计管理等。具体办法如下表2。
生活垃圾收集员定时到各家各户收集垃圾、称重,换算积分,上传到“绿色银行”、居民积分卡中,居民可以在“绿色银行”打印积分明细,使用积分到指定超市、商店、便利店,换购生活日用品,有效地调动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2.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垃圾收集全流程管理
从软件、硬件着手,设计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垃圾分类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全面直观监测垃圾收运车实时路线图、追溯分类垃圾去向、查询垃圾总量及分类垃圾数量、村民垃圾分类投放积分等内容,软件分为手机App用户端(图2)和“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管理端。
在手机App用户端,居民可以了解积分和兑换情况,随时掌握垃圾分类信息知识。“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设置了多个管理子系统,可以系统管理全镇、各村和每户居民的垃圾分类情况,打印居民积分,还可以监测垃圾收集车运行轨迹,对垃圾分类进行管理指导。
3.科学设置桶站,推动分类水平与运输能力双提升
一是制定各村(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方案,完善垃圾分类设施。全镇设置27个农村生活垃圾暂存点,每户配备了与周边环境一致的垃圾桶容纳箱,内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两个桶,方便居民分类和存储。
二是成立45人参与的垃圾分类收集员队伍(大致按照120~150户配置1名),实行“一岗多责”,在定时收集、称重、上传信息、分类运输垃圾的同时,发挥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和监督作用,指导村民正确分类、准确投放。
三是规范分类运输设施建设,引进第三方公司,固定车辆,杜绝混装混运,规范垃圾运输和暂存点收运管理。
二、十里堡镇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的主要成效和体会
一是投资可承受、探索见成效。十里堡镇按照“广参与、分类准、促减量、易操作、可承受”的工作原则,针对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短缺、城乡结合部人员众多的实际,从试点村开始,对农村垃圾分类进行详细的成本核算,积极探索易操作、可承受的垃圾分类工作法。
据初步计算,全镇一次性投入费用约375.3万元,平均到每户约585.9元(按全镇12个村6405户计算)。总运行费用每年约185万元,包括全镇45名垃圾收集员的人工费每年约128万元,积分奖励每年约24万元,运营物资物料消耗每年约33万元。从统计看,一次性投入费用数值较高,主要体现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因需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运行费用较高的是人工费,主要是垃圾收集员工资支出(表3)。
自红光村试点以来,十里堡全镇垃圾分类实现了知晓率、参与率和收集率均达到100%、正确投放率95%的好成绩,取得“群众便于接受、财力可以支撑、易于面上推广、长期能够持续”的效果,探索出一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新路子。
二是疏难点、补短板。通过宣传引导,收集员现场分类指导,党员户示范带动,提高了村民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建立“绿色银行”、垃圾积分换生活用品等机制,激励了村民开展垃圾分类的自觉性。这些举措,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垃圾不愿分、不会分的难题。
三是强化科技支撑,促进“两网融合”。发挥科技优势,设计运行垃圾分类积分管理系统,建立垃圾分类运行闭环管理体系,推进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提高了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水平。
四是党政群协同,形成联动合力。党委牵头抓总,形成五级组织体系,村干部带头、党员户示范,全力推进,助力垃圾分类全面推开。通过正确分类、规范收集,减少乱堆乱放,村内街道更加干净宽敞,镇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下一步,十里堡镇将全面推广红光村“123农村生活垃圾工作法”,深入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标准化建设,构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责任编辑: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