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弭
〔摘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它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基础之上,是實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程中,一脉相承是根本保障,与时俱进是方向指南,在当今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生命力
从1956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始,经过30多年的探索,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我们党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逐渐缓解,党在不断探索中逐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又结合时代特征发展了经典理论,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检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这条道路是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可靠路径,是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一、一脉相承夯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理论基础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径。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要逐步改造原有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经过七年多创造性的努力,至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正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时期深刻的社会变革,奠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总结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借鉴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验,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国内错综复杂的局势和外部的不利影响,既没有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没有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个问题,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定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经济建设成果丰硕,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向前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初心使命,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锚定目标、接力奋斗,才能够在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历久弥新的重要保证,也是人民群众始终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
二、与时俱进激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的时代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在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落后农业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发生失误和挫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中国社会开始展现出崭新面貌和勃勃生机。但是,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滋生和发展,我国曾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陷于僵化,使社会主义逐渐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遭受严重挫折。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孕育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伟大创造。
党的十三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然而苏东剧变等外部因素对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的冲击此起彼伏,对我国各项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和干扰。在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同志坚持用实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作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的论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此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国家发展有了新的历史方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判断,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阶段性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中向前推进的。实践证明,与时俱进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唯一出路,正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反映人民意愿,回应人民期待,才产生了强大的团结动员和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才行稳致远、破浪前行。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彰显了强大生命力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使中国这艘巨轮始终保持正确航向,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前进。今天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经不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军事实力显著增强,对外交往硕果累累,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路上。
同时也要看到,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内外部环境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从内部来看,国内发展环境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重大转变,目前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科学决策,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控制了疫情,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外部来看,近年来民粹主义、保守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沉渣泛起,“中国危胁论”的论调不绝于耳,并不断演化发展。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一些国家推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
面对波谲云诡的世界局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政治定力和“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气魄,一方面抓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秩序恢复,一方面思考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召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擘画了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发展的蓝图,明确了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更加突出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突出改革开放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可以说在当今全球范围内,没有哪一个政党能够像中國共产党这样,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像中国这样在兼顾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过去一个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曾遭受过质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各种势力对社会主义的封锁,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展望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更加光明。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曾写道: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某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是可有可无的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可以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一个快要成熟了的婴儿。这段话用来寓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发展同样较为贴切。从中国共产党诞生时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改天换地,再到改革开放时的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相信,沿着这条康庄大道,我们一定能够攻坚克难、勇往无前,夺取前进道路上新的更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日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