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精微设计

2021-03-24 11:38汪晓春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摘要】《三顾茅庐》一文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讨论诸葛亮、张飞、关羽各自的性格特点。研究者以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中刻画人物方法的分析,初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层层铺垫,烘云托月;夸张手法,传奇色彩;诗词点睛,古典韵味。在不同文本的比较阅读中,提高学生对古典小说的欣赏能力。

【关键词】《三顾茅庐》;三层级解读理论;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

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3课《三顾茅庐》。

二、学习目标

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2.初步了解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特点,提高对古典小说的赏析能力。

三、三层设计

(一)释义层:请阅读选文,说一说文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

【思考路径】

1.从正面描写角度思考,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等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诸葛亮出场的外貌描写了解他潇洒儒雅的气质;从诸葛亮与刘备对天下形势的一番畅谈看出诸葛亮能言善辩、胸怀韬略、料事如神、智慧过人的特点。

2.从侧面衬托角度分析人物

诸葛亮出场前,作者用刘备、关羽、张飞的言行反复渲染、对比烘托。与关羽、张飞的轻视不同,刘备称呼诸葛亮为“大贤”,态度上十分谦恭,如“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玄德徐步而入……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童子欲报……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等,这些举止都侧面暗示了诸葛亮非同一般的才能。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以学生自读为主。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学生对这个人物的初始印象很深刻。释义层的设计,关键点是“从文中”读出诸葛亮的形象特点——即跳出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这一局限,将其作为文学形象去考量。通过初读文章,学生从小说塑造人物方法的角度把握人物形象,完成文本的释义层。

(二)解码层:作者是如何在“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展开对诸葛亮的刻画的?

【思考路径】

1.层层铺垫,烘云托月

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常常在人物正式出场前进行层层铺垫、反复渲染,使人物形象在反复渲染中若隐若现。如在诸葛亮出场前,刘备就称呼其为“大贤”,又说了一句“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汝何太无礼”,刘备以姜子牙隐喻诸葛亮,可见刘备的胸襟抱负及其对諸葛亮的重视。但是,关羽、张飞的态度则不同,关羽说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张飞说“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更是在后来大怒并放言“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关张二人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考量诸葛亮,而刘备从政治利益的高度看待诸葛亮,所以他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既表现了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又暗示了诸葛亮此人非同一般。

2.夸张手法,传奇色彩

《三顾茅庐》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特点之一是传奇色彩浓郁,尤其是对诸葛亮的形象塑造,近乎神话。如写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纱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对诸葛亮的描写有强烈的色彩性,不同于《三国演义》中对关羽出场的红绿鲜艳对比,诸葛亮的色彩以肃静的黑白为主,突出其智慧与温和的性格特征。其中人物出场时身着鹤氅、手拿羽扇,略带道教色彩的表现形式,是作者吸收民间表达方式,突出诸葛亮飘然欲仙、儒雅飘逸、淡定从容[1]的形象,也表现了他卓尔不群、潇洒脱俗的神仙气质。再如对天下形势的谈论:“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诸葛亮的剖析一语中的、精辟到位。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这一夸张的手法将诸葛亮的才智渲染到近乎神仙的地步。

3.诗词点睛,古典韵味

中国古典小说,常常引入诗词以暗示情节、渲染气氛、塑造人物。选文《三顾茅庐》穿插了三首诗词。

其一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其二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其三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第一首为诸葛亮出场时的自吟诗。诸葛亮一再考验刘备,甚至在其第三次拜访时迟睡不醒。由此可见,他并非政治上的投机者,而是一位“自比于管仲、乐毅”的、有政治理想的君子。其自信洒脱、隐士风流的特点,都通过这首诗表现了出来。第二首出现在刘备与诸葛亮密谈之后。这既是对前面故事发展的一个收束总结,也是对后文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立下汗马功劳一系列情节的铺垫。第三首诗出现在诸葛亮临行前与仆人道别时,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君子之风,这也为《三国演义》“星落五丈原”的情节埋下伏笔,赋予了人物悲剧色彩。

【设计意图】“三顾茅庐”是历史上君臣遇合的一段佳话,《三国演义》是如何塑造诸葛亮的形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可根据古典小说的文本特质,抓住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对人物形象的浅层认知上升到根据文本特质对塑造人物形象方法的深入了解。笔者这一设计旨在引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由《三顾茅庐》选文拓展到对《三国演义》相关章节的阅读。

(三)评鉴层:《三顾茅庐》不厌其烦地写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过程,而在《隆中对》中,却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为什么两者会有如此大的不同?

【思考路径】

教师可从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一是出处不同。《三顾茅庐》选自《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根据史料演绎的小说,具有文学性,文笔生动。《隆中对》选自《三国志》,《三国志》是史书,具有真实性,文笔简洁。二是写作目的不同。《三顾茅庐》除了表现诸葛亮,还要突出刘备礼贤下士的风范,所以不厌其烦地描写拜访的过程。《隆中对》重在表现诸葛亮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所以详写“对”的内容,而拜访过程用“凡三往,乃见”一句略过。

【设计意图】比较《三顾茅庐》和《隆中对》的异同之处,势必要关注二者的文体差异。不同的文本特质,其语言風格与审美价值均有区别。这个问题的提出重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既不能只看这一篇,也不能只看这一类,而要用联系的眼光进行比较甄别。只有这样,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切实提升。

四、设计审思与追问

《三顾茅庐》的阅读提示要求学生讨论诸葛亮、张飞、关羽各自的性格特点。其中,最难的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因为诸葛亮是“三顾茅庐”故事中的关键人物,对他的描写,手法丰富、角度多元,充分体现了古典小说的写作特点。对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的适度分析,能带动学生了解阅读古典小说的一般方法,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相关情节的兴趣,从而加深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自读课文以学生自主阅读和探讨为主,但并非放任学生进行毫无章法的阅读。教师应适时指给学生思考阅读的方向,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达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如释义层,提醒学生要从文中找依据来分析人物,这就是要求学生回归语文课的本质,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解码层重在引导学生“去蔽”——因为对诸葛亮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并不难,学生基本上一望即知,难点在于了解古典小说塑造人物的基本方法。解码层三方面的分析涉及到古典小说的情节构思、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三方面的特点。例如,古典小说经常采用“韵散结合”的语言形式,在叙事时常常穿插诗词。对此,教师的适时引导就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发现古诗词在文中的独特效果。

这篇课文的阅读提示里特别提到了《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一句话。其实质是要求学生关注到文本之间的差异。《三国演义》是根据史料演绎的小说,小说不是史实,是可以虚构和改编的。评鉴层问题的设置,重在提醒学生在阅读古典名著的时候,要注意文本特质。不同的文本,叙述方式、语言风格等都会有明显差异。这涉及两种不同文体的鉴别和欣赏,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桑思源.人乎?神乎?:《三国演义》中关羽和诸葛亮形象的相似性[J].文教资料,2017(10):3-5,50.

(责任编辑:蒋素利)

【作者简介】汪晓春,一级教师,南京市雨花区学科带头人,南京市薛城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BHA1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