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梅榴
摘 要:文化遗产是指从古代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文化内涵的物质或非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指有形的物质,如建筑、书籍、文物、雕刻、壁画、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不是通过有形的物质体现的文化遗产,如某种技巧或某种技艺,通过这种技巧创造的作品能够展现人们的生活状态和一定时期的历史情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是传承这种保存文化的方法。因为文化遗产种类的不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法也不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较多的技巧,科学的发展也能帮助传承物质文化遗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更多人民群众的参与。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传承方法
中国的历史有五千多年,土地更是有几百万平方千米。在这几百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和地势,这决定了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不计其数的传承文化的方法和手段。可以相信的是,在很多地方仍然有许多值得人们看见、被记录和传承的古老技巧、工艺正在逐渐消失。
1 联合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
联合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于1959年开始,最初是对非洲地区的口头文化进行研究。相比起其他大陆,非洲大陆的文化更原始,受到工业文明的破坏也最小。由于非洲比较落后,很多地区之间没有因为城市化发展带来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也比较独立,如不同部落的习俗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非洲地区的语言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原始部落还在使用只有自己部落中的人能听懂的语言,这些语言因为缺乏文字或视频记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59年开始了对非洲的原始文化的研究和记录,在此后的几十年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对亚非拉地区的风俗、文化、技巧和独有的技艺进行了研究和记录,并逐步通过会议确定了对世界各地区的民族文化的研究计划。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
2.1 文化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价值便是文化价值,是对不同种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活动的展示和体现。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能够对某个民族或某个群体的人在历史某个时期的生活方式有所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帮助人们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文化是不断发展和融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的民族会发展出不同的文化,而不同民族在交往和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带到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中去,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影响,自身的文化也会与别的民族相融合,进而各自的文化都会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形态,文化多样性也随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最好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因此有了独特的价值。
2.2 经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因为一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有很高的文化性,说明这个地方文化的不可代替性很强,在全国找不到几个具有相同文化价值的地方,那么来这里体验这种文化的人就会更多。游客越多,创造的经济价值就越大,一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遺产的经济价值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的直接体现。我国国内比较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区有西藏、新疆、敦煌等,这些地区的景色和文化具有高度的不可代替性。尤其是西藏,那里的地理特点决定了那里文化的独一无二性,藏族文化在全世界也是独有的。因此,虽然青藏高原环境极其恶劣,每年冒着极大风险进入藏区的人还是非常多,这直接带动了藏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藏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还有的地方是完全没有实际的景色而是纯靠文化价值带动了经济价值,如近几年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丝绸之路,只是一条虚构的路线。因为这条路线的存在,该路线中的城市的旅游业也被带动了起来。除了甘肃、新疆等地的独特的风景外,丝绸之路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而这些城市中以丝绸之路为卖点的产品也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除了历史典故,少数民族的节日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如傣族的泼水节就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和民族意义,很多人会为了体验泼水节而在泼水节期间去当地游玩,每年的泼水节期间都是当地旅游的高峰期。将一个地区的文化特色作为卖点与当地的景色结合开发旅游业是我国很多地区发展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收入,促进文化的传播。
2.3 历史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灿烂的人类历史,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认识历史的最好的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得以窥见一个地区历史上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也能够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中有哪些风俗,有哪些禁忌,还可以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产力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如家家户户都会在过春节的时候在门上贴春联,春联在我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春联中的内容往往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和寄托。昆曲是我国众多戏曲中的一种,曲调优美,内容丰富,戏曲特征明显,不同的剧目体现了丰富的历史生活、生活状态以及语言特色。通过昆曲,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礼数、制度以及当时的生活观念等。昆曲是我国戏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2001年5月,昆曲成功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我国有很多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透过这些故事人们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状况。如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和残暴,以及当时人们生活的艰难状态。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能够对历史有更真切的了解和体会。
2.4 美学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某种技巧、技艺,通过这些技巧和技艺创造出来的作品能够给人带来精神享受,具有非常高的美学价值。如剪纸作品是剪纸艺术的体现,精美的瓷器是烧制陶瓷技术的体现,通过这些成品我们能够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也能够感受到一个地区人们的生活特点和审美水平。佛教在南北朝时期成为我国的主流宗教,佛教文化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对佛的崇拜带动了人们对佛像的尊崇,也直接带动了人们烧制各种形态、样式的佛像。不同历史时期的佛像有不同的特征,不同历史阶段所流行的佛像的样子也不同,不同流派的佛像的造型各有特色。通过研究佛像,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佛教的崇拜之情以及不同时期的佛像寄托了人们哪些愿望。研究佛像也可以体会到佛像的制造美感,尤其是在一些名寺中,造型逼真、神态活灵活现的佛像具有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制作工艺。
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3.1 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3.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导力量——政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政府作为行政机构,拥有一定的权力,这种权力决定了政府能够调动财力、投入人力和精力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只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能被完成,同时政府也能带动其他各界的力量加入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之中。政府的职能应该被充分发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指导——学术界
物質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离不开大量的调查和研究,以及科学的保护方法,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加依赖技术和科技,如敦煌的莫高窟壁画的保护,极其依赖外部的环境,需要工作人员严密监控壁画所在区域的湿度和温度,然后随时调整温度和湿度,确保壁画处于最适合的环境内,减少对壁画的损坏。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又比如故宫中的文物,靠修复师的技术可以将破损的文物几乎恢复成原样,这体现了物质文化遗产对技术和科学的依赖。和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依赖人的参与,如皮影戏的手艺,如果没有人愿意学习,那么皮影戏这项古老技艺就会失传,再高超的科技也无法促成这项手艺的传承,只能通过录像技术将手艺录下来供后人观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专门研究这些文化的人给出科学的建议,学术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3.2 以人为本原则
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副产品,文化的产生是为了提升人们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应该以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基本目的,只有以人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才促进人们共同保护的积极性。因此,在制定保护计划时要充分将人民群众的建议纳入考虑,尽量提高社会各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认识程度,只有人民群众加深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人们才能自发、自觉地加入对不同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之中。
3.3 濒危遗产优先性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本质是在保护一个国家中的历史和文化精华。我国文化种类丰富,保护工作的精力、人力和财力有限,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不同的传承状态,保护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的文化处于的不同状态而决定保护的先后顺序,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在不同批次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不同的特点,在保护的时候要制定不同的计划,结合当地政策来积极保护一些即将失传的技艺或手段。如《二泉映月》就是几位音乐家在阿炳即将离世的情况下找到阿炳并将原曲记录保存下来的。
4 创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及措施
4.1 组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全民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的传承人都是一些街头上的手艺人,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这些技巧在过去是他们的长辈用来吃饭的本领,现在成了他们赖以生存的本领。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中就业的机会多了起来,曾经的老艺人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吃苦,选择让子女去过有保障的生活,而很多年轻人也耐不住学习一门手艺的寂寞,不愿意继承一些传统的手艺及技巧,如剪纸艺术、皮影戏和刺绣等,这些技术学习起来比较复杂。相比起从前,较少的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些行业,很多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非常多的壮丽的文学作品,但是由于缺乏宣传,很少人知道这些作品。在我国的云南省,很多生活在那里的少数民族都有唱山歌的习惯,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打工或者工作,山歌也逐渐消失了。在我国,对非物质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以举办主题活动和文化展览为主,形式比较少,内容虽然丰富但是与现在的时代特征不符。政府应该联合不同的主办单位主办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扩大宣传范围,覆盖更多的人群。在举办非物质传统文化宣传的活动时可以表演能够吸引年轻人的节目,丰富观众的构成。
4.2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体系
政府应该从立法层面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丰富当前保障非物质文化的法律种类,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全面促进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然而,立法不能过于随便或者具有较强的强制性,应该引进最先进的保护非物质文化的法律,然后再根据我们国家的国情进行修改,以免在保护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弄巧成拙的事。
4.3 编著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教材
在传统文化种类丰富的地区,政府可以考虑在教育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所学课程的内容应该以本地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特征为主,内容应该真实科学,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如在湖北十堰地区有个民间故事村,这个村庄得名于村里流传的许多古老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情节曲折神奇。故事内容诡谲,主题丰富,故事中的许多细节都展示了该地区在古代时的生活方式、婚恋观念等,这个村庄中的人都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详,每个人都能讲上几个,村里的小孩子也都是听着这些神奇的故事长大的。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十堰地区的政府对这个村庄中的故事采取了保护措施,将这些故事收集了起来,然后编写成了小册子,发给该村的居民和周围地区的居民,这本小册子也成了学校中学生的日常读物。
5 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记载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征,和物质文化遗产一起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了人民的智慧,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牟延林,谭宏,刘壮.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段宝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要[M].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08.
[3]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