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乌雷炮台遗址加固保护研究

2021-03-24 10:47陈显灵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期
关键词:炮台钦州加固

陈显灵

摘 要:建于清康熙年间的乌雷炮台,是广西清早期有代表性的海防炮台。该台经考古发掘后,对清理出的城墙、台门、弹药库、炮位、兵房和官署等一系列遗址进行了加固保护研究,是广西南方对土遗址保护的一次大胆尝试。

关键词:钦州;乌雷;炮台;遗址;加固

乌雷炮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犀牛脚镇乌雷村海边的一个无人岛(旧称“香炉墩”)上(图1)。炮台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广西清早期重要的海防炮台之一,曾在防御海盗和西方列强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清末民初年间,该炮台废弃损毁,成为一处建筑遗址。2011年,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乌雷炮台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城墙、台门、弹药库、炮位、兵房和官署等一系列的建筑遗址遗迹,使我们对清代早期海防炮台的建筑形制、布局、样式和用材有了详细的了解。为了保护好这处具有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文章根据考古报告和现状勘查,提出了遗址加固保护的措施,求教于同行和师长。

1 历史沿革

清代初年,特别是康熙五十六年(1717)以后,中国沿海掀起了兴建炮台的热潮,“康熙五十七年间前督臣杨林面奉圣祖仁皇帝指授方略,题请于各属海口要隘堪以泊船登岸并凡有淡水可取之处,均相地添设改筑炮台城垣共一百一十六座,安置炮位,派拨官兵防守。由是匪船未敢复行窥伺,数十年来获沾清晏鸿庥。迨后又经历任督臣题请添设炮台一十七座,而沿海一带碁布星罗,防范极为周密”。①到了清末中法战争后期,曾对乌雷炮台进行过维修加固。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乌雷炮台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废弃多年,炮台内的建筑已全部坍塌,仅存外围城墙的局部。

在民国版的《钦县志》中就有详细记载:“右营香炉墩炮台,乌雷门汛把总一员,兵七十名,原设拖风船一只、快船一只,奉裁。东至大观港汛水路三十里,西南至大洋,西北至牙山汛水路三十里,坐落州城南水路一百二十里,在乌雷岭前。清康熙五十六年筑,台高一丈四尺,周围四十四丈,门楼一座,官署三间,兵房十四间,火药局二间,二千斤炮二位、一千斤炮二位、五百斤炮四位,分管村庄七处,该台把总专管。”①

1984年,乌雷炮台遗址被钦州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4月1日,被公布为钦州市(地级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会同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做《广西连城要塞遗址与友谊关保护规划》时,对乌雷炮台遗址进行调研,并收录到保护规划中,制订了详细的保护规划。2011年4月到5月,广西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钦州市博物馆对部分乌雷炮台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清理了遗址的西南部分。

2 价值评估

烏雷炮台遗址作为一处文化遗存,必然具有历史、艺术、科学和社会价值。

2.1 历史价值

乌雷炮台的时代明确,文献记载它建成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民国版《钦县志》中对乌雷炮台就有详细的建筑形式和年代记录。炮台建成后,从清早期一直沿用到清晚期,见证了清代的海防发展史,是广西沿海地区时代较早的炮台之一,也是我国清早期较有代表性的一处炮台,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价值。

2.2 建筑艺术价值

广西沿海地区保存的炮台已为数不多,尤其像乌雷炮台建成于康熙年间,能保存原貌相对完整的炮台更少。它对揭示我国清代早期炮台建筑的平面布局、建筑形式、建筑结构、做工用材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为研究我国清代海防炮台的建造理念、水平、工艺和军事思想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建筑艺术价值。

2.3 军事科学价值

乌雷炮台属于清代海防的海岛炮台,建造在海岸边的无人海岛上,以巩固近海的安全,是海岸防御向海上延伸的前哨与屏障,属于典型的防御性军事设施。炮台配有战斗设施、指挥观察设施、训练居住设施、后勤保障设施和防护设施等,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作战体系。可见,乌雷炮台具有重要的军事科学研究价值。

2.4 社会价值

乌雷炮台是昔日戍守边疆、巩固海防的重要设施之一,曾在防御海盗和西方列强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是中国人民抗击侵略、反帝反封等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是一处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价值。

3 发掘现状勘查

乌雷炮台建造在香炉墩岛东南面的海岛基岩上,平面呈圆形,直径52米,占地面积约2200平方米。2011年考古发掘揭露面积1970平方米,清理出炮台的大体布局。炮台外围一圈建有城墙,城墙西北面开台门,东南面的墙上建有弹药库、台阶和炮位,城墙内建有兵房、官署、演武场、喂马槽、拴马桩洞等设施。①

3.1 城墙

发掘清理出了城墙,据《钦县志》记载,炮台“高一丈四尺,围四十四丈”。②依清尺换算,周长约155米,与实测的160米接近。城墙底部的宽度不一,建有军事设施的东南面较厚,厚度5.1~6.7米;北面和西南面较薄,厚度只有3.5~4.2米;西北面的台门处厚度为5.2米。因炮台建造在凿平的海岩上,故炮台内外的地面高差不一,东、南、北三面的高差0.8~1.3米,西面高差0.3~0.6米。城墙东南面的顶部保存有一小段炮位地面,从该处测量到台内地面可知城台高约3米。

在保存状况方面,城墙内外檐砖墙已经坍塌,墙内夯土外露滑塌,顶部现残宽0.2~1米,残高1~3米,内檐墙残高0.3~0.8米。外檐墙仅东侧保存有一小段,长约4米,高约2.6米。城墙的石砌基础大部分保存下来,炮台北面因地势较低被海水冲泡,有37米的基础已残缺,现存的基础局部有残缺,表面批灰大部分已经剥落。

3.2 台门

发掘清理出的台门1座,开于炮台城墙西北角,平面呈凸字型,外小内大,门洞外券段长2.34米,宽2.1米,内券段长2.84米,宽2.7米。两侧砖墙为四排纵砖错缝结砌,台门内外檐地面有长方形阶条石,外券段地面铺青砖,内券段夯三合土地面,内外券段间设有门槛石,门槛石两头现保存有门枕石。

现台门残存门洞、墙脚和地面,门洞内北侧的墙体仅存墙脚,南侧的墙体残高0.3~0.6米。外券段地面青砖大面积磨损碎裂,地面凹凸变形,局部有残缺;内券段夯三合土地面磨损粉化,地面凹凸不平。外券段的阶条石仅存一块,其余已缺失。台门的下部仅存一块残缺严重的门槛石。

3.3 弹药库

发掘清理出弹药库2间,位于炮台的东南面,即在台阶两侧的城墙内。发掘清理了北侧的弹药库后,得知弹药库平面呈凸字型,門口较窄,门宽1.2米,门洞宽0.9米。门的两侧发现有门臼,竖砖砌筑的门槛上踩踏磨损的痕迹明显;弹药库内宽1.82米,长1.92米,地面满铺青砖。

弹药库券顶和墙体已坍塌,残存青砖墙脚高0.06~0.4米,室内的青砖地面保存完整,门口的三合土地面残缺、粉化。

3.4 台阶

发掘清理出的台阶,位于炮台东部与城墙的连接处,是上、下城墙的楼梯。长6.6米,宽2.82米。以石块和条砖铺砌,呈斜坡状,局部见台阶。

现存台阶残损严重,仅残存台阶内的夯土和散落的片石垫层;台阶两侧散落有大量青砖,南面一侧保留有几块砌筑整齐的青砖。

3.5 炮位

考古也清理出了炮位,据《钦县志》载,炮台原有“两千斤炮二位,一千斤炮二位,五百斤炮四位”。②在炮台东南侧的城墙墙顶上,只发现有四处砖框砌成的小型炮位遗迹,现残存地基,形状大致可辨,自北向南编号为P1~P4。P1:长方形砖框,双砖错缝结砌,残存三层,多为半砖,北侧有丁砖加固,宽1.7米、残长0.8米。P2:距P1约6.4米,长方形砖框,双砖错缝结砌,内铺不规则石块,石块间填以灰浆,砖框深入城墙内,作纵向拉节,宽1.84米、残长2.12米,两侧用条砖或石块加固。P3:距P2约10米,形制同P2,残存边框,宽1.95米、残长2.2米,一侧加固框宽0.98米,框内为灰色填土。P4:距P3约3.4米处,长方形砖框,宽1.14米、残长1.8米,两侧为双砖错缝结砌,残存六层,厚0.48米,内填大石块,从城墙前檐墙断面可见,有纵向拉节砖墙埋入城墙内。

现存四处炮位全部残缺仅存内部砖石垫基础,P3、P4保存相对较好,大体能看出原形状,其余两个仅保存一些痕迹。

3.6 官署

考古清理出的官署(编号F8),位于炮台西北面台门后,两排兵房中间,通面阔10.5米,通进深4.6米,房门居中,宽1.68米。官署地面比四周略高,为三合土地面,后檐墙墙基于台门间整齐地倒塌有一堵后檐墙,长3.8米,宽2.5米,为一顺一丁结砌。

官署已全部倒塌仅存墙基遗址,后檐墙和北山墙仅存基槽,南山墙和前檐墙残存有一批砖。三合土地面粉化、残缺严重。

3.7 兵房

考古清理出的兵房,据《钦县志》记载,炮台内有“兵房十四间”。①经清理,在西南部发现房屋7间,呈直线排列,坐西南向东北,大小相若。为进一步了解炮台内房屋布局,在东北部试掘4米×4米的探方,发现房屋2间,同西南部房屋呈对称分布。可知,东北部亦有兵房7间,与文献记载相符。

西南部兵房自东向西编号F1-F7,仅残存部分墙基,各间面阔略有差别,通进深4.54米,通面阔26.52米。房屋前檐墙、后檐墙及山墙墙基为双砖结砌,隔墙墙基用半砖或大小不一的不规则石块砌成,墙体为单砖错缝结砌。后檐墙地基较深,深0.1~0.36米,宽0.4米,墙体外砌滴水石,宽约0.28米,用以接瓦槽内的雨水。房门均为内开双开门,地面夯三合土,厚0.01~0.04米。东北部兵房自西向东编号F9、F10,构筑方式同西南部兵房,进深略大。

兵房前檐墙和隔墙大部分还保留有一皮砖,后檐墙和两侧山墙仅保留下墙基槽,三合土地面大部分已不存,只保留下一小块,约0.4平方米。东山墙整幅砖墙向东倒塌在地面上,宽1.6米,长3.4米,墙体保存基本完整能看出原墙体的砌筑方法。

3.8 演武场

考古清理出炮台驻军的演武场,位于炮台中心南北两路兵房之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20米、南北宽16米,占地面积约320平方米。

原地面应有找平层,因被树木、杂草根系破坏,现土层松散,已无痕迹。雨水冲刷去除表层泥土后,地面上露出原凹凸不平的岩石和小碎石。

乌雷炮台是通过考古发掘清理出来的建筑遗址,遗址绝大部分已坍塌,外围清理出的城墙仅存墙基和墙心土,台内的建筑清理出部分墙基、基槽、三合土地面等遗址、遗迹。炮台内清理出的遗址、遗迹,由于完全暴露在高温高湿环境的海岛上,如果不采取措施,经常年的日晒雨淋,会大大加快其损伤和消失。因此,对乌雷炮台遗址进行加固保护十分必要。

4 加固保护措施

主要是针对遗址不同情况的各个部分,分别采用不同的加固保护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4.1 城墙的加固保护

4.1.1 城墙墙基的加固保护

为保护好炮台遗址,防止海水继续对遗址进行冲刷、蚕食,将炮台残损的城墙墙基按原式样砌筑修复。炮台北侧被海水冲塌的内外檐墙墙基以及南侧残损的墙基按原高度用片石重砌和修补。为防止海水渗入,内外墙基间均用3∶7灰土加碎石分层夯筑,夯筑的高度与墙基的高度一致。新建的外檐墙墙基表面批石灰砂浆,并修补原墙基批灰。无论是新批还是修补批的灰,都应适当加入色浆调和,使其外观颜色与原有的老旧灰颜色协调一致。

4.1.2 城墙夯土墙心的加固保护

为保护原夯土墙心,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滑塌和水土流失,采用青砖砌筑内外檐墙的办法加以保护。内外檐墙的厚度、砌法和收分可根据残存的一段城墙的墙体砌筑。墙体为仰斜式砌法,上、下均厚0.6米,砖墙自下向上逐渐向内收分,砌筑的斜度为5度。墙体的高度随现存墙心的高度砌筑,原则上内外砖墙的高度比原夯土墙心的高度矮0.3米。新砌的内外檐墙墙面,均用1∶2的白灰砂浆勾洼缝。另外,新砌的墙体上需预设泄水孔,泄水孔一字排开,设在墙基脚往上0.3~0.5米处,每间隔2米设一个,孔内设砂石反滤包。

内外檐墙与原夯土墙心的间隙用3∶7灰土分层夯填。填夯灰土前,要先清除墙内所有的腐殖、垃圾等杂泥土,直至露出原墙心旧的夯土为止。夯填的灰土要与外侧的砖砌体同步上升。由于夯筑面过长,夯土时可分段进行,逐段夯填牢固。

为防止雨水从墙顶渗入对城墙造成破壞,在城墙的顶部随原墙心的高度起伏,铺做防水保护层。具体做法如下:①先是清理基层,清理城墙顶上灰土表面的凸起、草根等杂物,清扫表面的浮尘土,使基层表面平整、干净和干燥。②第一层用热熔法铺贴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即铺贴防水层。③第二层搭铺涂塑焊接网卷材,用建筑密封胶将涂塑焊接网卷材搭铺固定在防水卷材上,网的两头用水泥钉固定在城墙顶的砖墙上,两幅网搭接处用镀锌铁丝连接。④第三层夯筑防水三合土,为了保持城墙顶原有的残缺美,提高顶部的防水、防晒性能,在城墙顶上夯筑一层具有一定防水性能的三合土,三合土随原有城墙的起伏夯筑。

4.1.3 夯土墙心已缺失的城墙修复

为了与残留有原夯土墙心的城墙区分开来,修复的城墙只砌筑1.3米高,并修筑成平顶,墙心土用3∶7灰土分层夯筑,修筑方法与前面做法相同。

4.2 台门的加固保护

台门西侧的原青砖墙上,用新烧的青砖按原厚度、砌法、垂直砌筑台门的内壁。内壁的高度与台门内外檐墙的高度相同。墙上的夯土及墙顶的做法,参照城墙的加固方法夯筑。地面的修缮,用原规格的青砖按原样式重新铺外券段青砖地面;修补内券段的三合土地面;用红砂岩石材修补外券段,修补残缺的阶条石和门槛石,并用石材胶修补内檐阶条石。

4.3 台阶的加固保护

台阶的两侧用青砖包砌,台阶的顶部按前面城墙顶部的做法进行维修保护。

4.4 弹药库的加固保护

在弹药库的原青砖墙上,用新烧的青砖按原厚度、砌法垂直砌筑内壁,内壁的高度与弹药库内外檐墙的高度相同。墙内的夯土及墙顶的做法,参照前面城墙的做法修复加固。

4.5 炮位的加固保护

城墙顶上的四处炮位做原状保护。对于残缺、松动的部分,在隐蔽部位用石灰砂浆进行修补加固。

4.6 兵房和官署的加固保护

①发掘清理出兵房和官署遗址的墙基,残缺程度较为严重的,要用相同规格的青砖替换、修复。对松动的墙基,用灰浆进行加固。对兵房遗址的墙基,用青砖按原砌法加高两皮砖(高约120毫米);对官署遗址墙基,用青砖按原砌法加高四皮砖(高约230毫米)。

②发掘清理出的墙基基坑,用青砖砌筑修复。其中兵房遗址的基坑用青砖砌高120~410毫米的墙基;官署遗址的基坑用青砖砌筑高120~410毫米的墙基。砌好后,墙基两侧用土回填基坑,并打密夯实。

③为保护和展示原室内的地面,要保留发掘时清理出的三合土地面。先在原三合土地面上铺盖土工布,再在土工布上铺填黄色小砾石保护。

④北侧兵房发掘清理后,按南兵房的做法进行加固保护。

4.7 演武场地面加固保护

为保护遗址原有的地面,方便观众行走,在演武场的原基岩上重新夯筑灰土地面。夯筑的灰土地面厚约150毫米。为便于排水,在夯筑过程中可向北面适当放坡。

5 结语

建筑考古遗址的保护需要在保护发掘原貌的要求下进行加固和保护,因此,所有的保护方法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进行加固保护。而本次乌雷炮台遗址的加固保护大部分是土遗址的保护,在南方地区尤其是在南方的海岛上,土遗址常年处在高温、高湿、高盐、多雨、强风和植被生长迅速的环境下,土遗址保护一直是个比较困难的课题。通过这次遗址加固保护工程的研究设计,提出了一些建筑遗址的保护方法,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为今后建筑遗址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猜你喜欢
炮台钦州加固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浅说晚清广州江防重镇沙路炮台
东北农业大学校史博物馆改造工程结构抗震分析及调整
胶东半岛炮台的开发利用
炮台,战争与和平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洋务运动时期出洋官员对西方炮台的考察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