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燕
摘要: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党报评论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时度效要求,及时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壮大主流舆论声音,守牢新闻舆论主阵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主动肩负起新闻舆论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职责使命。
关键词:党报评论 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新闻舆论主阵地 時度效
媒体融合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未经加工的碎片化新闻大量挤占读者的阅读空间,成为主流媒体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干扰因素。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发生后,主流媒体如何在各种干扰声中及时有效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守牢新闻舆论主阵地,关系社会恐慌情绪的有效疏导,关系在纷繁复杂的消息传播中最大程度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坚定起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意义十分重大。
党报评论作为守牢新闻舆论主阵地的一支重要力量,如何在疫情防控宣传报道中及时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必须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要求。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宣传、成就宣传,还是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 笔者以《人民日报》头版疫情主题的74篇评论文章为例,探析党报评论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把握时度效要求,及时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有效途径。
一、讲究时效,辨识时机,明察时势,这是党报评论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前提所在
党报评论体现时度效,把准“时”是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前提所在。我们可以从时效、时机、时势三个维度来进行理解。即新闻评论要注重时效,在第一时间抢先发声赢先机;要讲究时机,在合适的时间精准发声;要审视评论事件所处阶段和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发声。
1.追求效率讲时效。媒体融合时代,依托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平台,新闻信息快速推送给读者和用户。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主流媒体要以最快速度让读者获取权威信息和观点,及时引导正确社会舆论,才能避免恐慌情绪产生。2020年1月21日,我国新冠肺炎疫情消息正式发布后,《人民日报》在短短一周内以最快速度从不同角度推出一系列本报评论员文章,抢先发声。1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召开,专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月26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配合刊发《坚定信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文,1月27日至31日连续5天在头版显要位置相继刊发《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在严峻斗争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5篇评论。这一系列评论从不同角度深入阐释中央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号召全社会坚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2.把准节奏识时机。评论既要讲究时效,也要找准时机,配合不同时间节点和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选取不同的角度和切口,以达到最佳舆论引导效果。2020年4月4日是清明节,《人民日报》在4月5日刊发《缅怀逝者 勇毅前行》一文哀悼同胞,更能烘托哀思氛围,进而激发人们坚定信心、同心抗“疫”的信心和决心。配合事件发展趋势,评论的节奏力度也要相应切换。《人民日报》自2020年1月26日刊发第一篇疫情主题本报评论员文章后,当月以紧凑速度连续刊发了6篇头版本报评论员文章。2月、3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发展,这时是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人民日报》疫情主题本报评论员文章数量也相应保持最大的声势,分别达26篇、23篇,分别占到当月《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数量的100%和82%。随着4月、5月全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逐渐取得阶段性胜利,《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本报评论员文章数量也随之下降,分别为12篇、7篇,较之3月、4月呈现大幅下降趋势。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分析,《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评论文章刊发的节奏和力度,始终是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程度而相应转换节奏和调整力度的。
3.审时度势明时势。评论发声审时度势,就是要对所评论事件的发展趋势有一个准确判断,这样阐明观点才更具现实针对性。例如,2020年3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持续向好形势发生逆转》,文章一开头就先点明当时形势:“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不断巩固和拓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点明形势后,文章立论就水到渠成紧紧围绕这个“形势”而展开。形势持续向好,成绩从何而来?文章指出,“这一良好态势,是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不断巩固和拓展”。形势持续向好,是否就可以松一松劲、歇一歇脚?文章转而又辩证指出,“同时要清醒地看到,湖北和武汉医疗救治、社区防控和后续工作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其他地区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特别是国际疫情快速蔓延带来的输入性风险增加”。这就告诉我们,总体形势虽然向好,但工作仍需努力,不能放松。
二、保持温度,把准力度,追求高度,这是党报评论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核心要求
党报评论体现时度效,把好“度”是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核心要求。党报评论要有温度,严肃的事情轻松来讲,重要的问题深入浅出地讲;要把准力度,根据新闻事件的轻重缓急、冷热程度不同,用力要有所区分;要追求高度,站位要高远,立意要深远,服务好党委、政府中心工作。
1.讲究交流的艺术,保持语言的温度。语言是一门重要的艺术。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党报评论常常给人板着脸孔说话的刻板印象,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党报评论要改变传统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才能增强新闻传播效果。例如,2020年5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的《疫情阻击战交出“中国答卷”》,连续用三个问句阐明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面临的重大挑战,“如何对尚未充分认知的病毒进行防控?如何在春运大潮中阻断病毒传播?如何确保数目庞大的患者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用3个反问句替代常用的肯定句,叙述风格轻松活泼,文章虽然没有直接给读者传递观点,但读者显然已经对抗疫的艰巨性有了充分认识。党报评论语言文字形象生动,就会给读者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感受,反之,就会让人如同嚼蜡,难以下咽。例如,《人民日报》在一篇新冠肺炎疫情评论文章中连续采用比喻和拟人句,“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新冠肺炎病毒的‘狡猾”“中国提前做了一场‘闭卷考试,在病毒传染国内人口不到0.006%时就勒住了‘脱缰野马,创造了人类与传染病斗争史上的奇迹”。“狡猾”一词道明了与病毒周旋作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闭卷考试”说明了我国疫情防控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挑战性,“脱缰野马”则说明了病毒迅速大面积传播的控制难度。这些语言形象而生动,易读且好记。
2.区分具体情况,把准评论的力度。新闻事件冷热程度不同,报道用力是要有区分的。对那些舆论特别关注、人们特别关心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要重点评论。以2020年5月《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为例,当时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全球疫情卻蔓延开来,面对这样一种新形势,如何宣传阐释好我国疫情防控的重要举措和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如何破除国际舆论场中一些噪音杂音,就成为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为此,《人民日报》以“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中国担当”为大主题,连续在头版刊发了《疫情阻击战交出“中国答卷”》《中国抗疫堪称“现场直播”》《“生命至上”彰显人性光辉》《万众一心打赢“人民战争”》《中国支援见证“风月同天”》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深刻阐明中国在全球疫情抗击中的担当作为,同时也抨击了国际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不良言论。
3.紧扣中心工作选题,追求站位的高度。党报评论是代表党和政府发声,选题必须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来谋划,站位必须要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央密集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和重要批示,党报评论必须紧紧围绕这些重要精神及时选题、准确发声,最大程度凝聚起全国上下同心抗疫的强大精神力量。以2020年2月《人民日报》刊发的27篇新冠肺炎疫情主题评论文章为例,其中有18篇是配合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发声的。例如,2020年2月3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召开,《人民日报》自当天起就从不同角度相继推出《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疫情防控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牢牢压实属地责任》《切实维护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等8篇评论,阐释中央疫情防控的重要精神。2月23日,党中央召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人民日报》又配合会议精神相继刊发《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疫情防控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等5篇评论。这一系列评论,都是站在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阐释了我国疫情防控工作中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一系列问题。
三、提高吸引力,增强说服力,彰显引导力,这是党报评论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目标追求。
党报评论体现时度效,“效”是引导正确社会舆论的目标追求,也是评论要达到的预期传播效果。我们可以从吸引力、说服力、引导力三个方面来理解。党报评论要达到舆论引导最佳效果,前提是要让读者有阅读兴趣,提高吸引力;关键在说事明理、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目的在引领思想举旗帜,提升引导力。
1.叙述阐释有故事,增强文章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故事是增强新闻舆论传播效果的最有效途径。评论因其体裁和语言特点,“先天性”缺乏讲故事的“基因”,但同样可以将故事情节融入评论的叙述阐释中。以202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善于运用制度优势应对风险挑战》为例,文章第一段就先描述场景,“时已入夏,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田间地头农事繁忙,工厂车间机器轰鸣,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涌动着不竭的生机与活力”。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亮出观点,而是通过叙述时间、地点,通过描述工业、农业领域有序且充满生机的生产场景等,从一个侧面向读者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观点,那就是从疫情开始到入夏的这一段时间,通过有效的疫情防控工作,我国已经快速恢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这种以场景呈现方式从侧面来传递观点的做法,有时会比直接亮出观点更具说服力,因为事实就是最好的论据。
2.论事说理有依据,增强评论说服力。评论重在论事说理,事实和数据就是说理的最好依据。例如,2020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生命至上”彰显人性光辉》一文,为了论证我国在疫情防控中“以人民为中心、生命至上”这个中心观点,全文共7个段落,每一个段落中都使用了数据,全文使用数据高达20来组。其中文章第四段为了论证“挽救生命,中国不计成本”这个分论点,就采用了“武汉市新冠肺炎患者总体治愈率达94%”“确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用达到2.15万元,重症患者人均治疗费用超过15万元”“一位70岁的患者接受治疗近3个月,两度用上ECMO,治疗费用近140万元”等6组数据。让数据说实话,更具说服力。
3.阐明立场有观点,彰显舆论引导力。阐明立场观点是党报评论的首要任务,简明扼要阐述观点才能达到最佳舆论引导效果。以2020年3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的《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我国发展》为例,为了阐明“我国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不会因为疫情影响而改变”这个观点,文中就只用了简单的一句话,即“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潜力和动能、体制和制度条件、发展战略、宏观政策、发展目标等共同决定的,不会因疫情冲击而改变”。三言两语,言简意赅,就深刻阐明了我国经济基本面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和条件共同支撑和决定的,绝不可能因为某一方面的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
作者系当代广西杂志社编辑、记者
参考文献
[1]杨树弘,赵廷虎.主流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之探索[J].中国记者,2021(01).
[2]刘婧.疫情阻击战交出“中国答卷”——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中国担当[J].健康中国观察,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