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玉
摘 要:1994年开始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对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有关评估指标影响下,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取得了极大成就,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探讨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以评估为导向,结合本馆功能定位,对本馆馆藏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优化,促进馆藏资源建设科学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评估;馆藏资源建设;现状;优化策略
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服务的基础,馆藏资源是否丰富,结构是否合理都影响着图书馆服务的质量,所以馆藏资源建设一直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保证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需要定期对其进行评价。馆藏文献资源的评价是图书馆有系统、有组织地评价某一特定时间内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质量及其效益,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馆藏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计算、分析和判断。图书馆通过定期和持续地对馆藏的数量、范围、深度、可支持服务需求程度等开展评价,可以了解馆藏资源的建设情况,及时调整馆藏发展策略,改进文献采访工作,以保证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这是每个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从1994年开始,文化部开始对全国县及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开展评估定级工作,至2017年,评估开展了6次,已成为推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评估使得对馆藏资源建设的评价由馆内自评转换到第三方评估,推动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方面实现资源转型、结构优化、效能提升,极大地促进了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建设质量提升,也对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评估机制下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现状
1.对数量的追求导致对馆藏资源更新缓慢,整体资源老化
分析6次评估指标,会发现尽管对馆藏资源藏量的评估指标在分值和角度上有所变化,但对藏量的要求始终如一。以2013年和2017年的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指标为例,2013年对市级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藏量的评估分为6个方面:总藏量(分值20,满分标准60万册/件)、电子文献藏量(分值8,满分标准6000种)、图书年入藏量(分值15,满分标准6000种)、报刊年入藏数量(分值8,满分标准800种)、视听文献入藏量(分值8,满分标准600种)。到了2017年,对总藏量和年新增入藏量的考察指标变成了人均:人均文献馆藏量(基本分值20,加分10,基本分值满分指标值0.5册,加分项满分指标值0.7册)和年人均新增文献入藏量(基本分值20,加分15,基本分值满分指标值0.03册,加分项满分指标值0.05册)。这样的变化只是避免了对不同地区图书馆的数量标准一刀切,能更好地反映馆藏量对当地民众需求的满足度,但对藏量的要求并未降低,并且设置了加分项,对大多数市级馆来说,拿到基本分没有问题,但想拿到加分项并不容易。这些都反映出,馆藏资源藏量在评估中的重要性。这种评估机制下,为了达到评估标准或在评估中得到高分,很多公共图书馆片面追求藏量。由于政府经费有限,新资源购进迟缓,量少,为保藏量,很多公共图书馆不敢剔旧,剔旧的规则、标准和方案只停留在纸上,并没有真正的实施剔旧,这样就导致了新书少,旧书多,馆藏资源严重老化。尽管近几年随着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采购经费都能按时足额拨付,新增入藏量是达标的,但由于历史欠账,总藏量并未超评估标准很多,为保总藏量达标,很多公共图书馆并未进行剔旧工作。
2.对流通量和流通率的追求,导致馆藏文献的浅层化和娱乐化
随着图书馆“重藏轻用”观念的扭转,馆藏资源的利用率日益被重视。利用率的高低是文献资源质量和结构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收藏的文献资源质量越高,读者使用率就越高,即馆藏资源的利用率越高。一个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流通量和流通率是馆藏资源利用率的重要体现,全国公共图书馆的评估也用这两个指标来体现馆藏资源利用率。仍以2013和2017年的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为例,2013年市级公共馆评估年文献资源流通量指标是基本值5万册次,满分值30万册次;2017年市级公共馆评估年文献资源流通量指标是基本值提高到了10万册次,满分指标没变,设置了15分的加分项,达到50万册次,加5分;达到 70万册次,加10分;达到 90万册次,加15分。2017年评估对资源利用率的考察增加了流通率指标,计算方法是年流通总量/馆藏总量,基本值0.3,满分值0.7,设置了10分加分项,达到1,加5分;达到1.2,加10分。评估指标显示,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在评估中的权重越来越大。评估指标驱动下,各公共图书馆非常关注文献的流通量和流通率。以柳州市图书馆为例,采编部每年会对新增各类图书流通量进行统计对比。从统计结果看,文学类、历史类、医疗保健类、生活服务类等浅层次、娱乐消遣类图书总是占据流通量前几名,利用率较低的图书是矿业工程、石油天然气、冶金工业、金属学、武器工业、原子能技术、水利工程、化学工业等类别的图书,文学类图书总是高居流通量榜首。评估指标的硬性要求及这样的统计结果对文献资源的采购产生了很大影响,柳州市图书馆近两年的文学图书馆采购已经突破25%的计划比例,历史类图书的购买量也远远高于其他类图书。其他中小图书馆的情况也大同小异。这样就导致了整体馆藏的浅层化,娱乐消遣化,不利于建设科学的馆藏体系。
3.数字资源建设投入加大,但仍处在低质状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而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学习习惯。作为国家信息资源中心,公共图书馆除了固有的提供纸质文献资源外,还有必要积极建设数字文献资源,尽可能满足人们对电子数字资源的需要。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中有关的评估指标也反映了数字资源建设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要性。仍以2013和2017年的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为例,2013年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的“数字资源建设”指标是设在“文献资源”下的二级指标“数字资源本地存储量”(分值15,满分指标15TB)。2017年评估标准中,“数字资源建设”是一级指标,下分数字资源存储量(满分5分,满分指标15TB)和自建数字资源总量(满分10分,满分指标15TB,达到20TB以上加分5分)两个二级指标。两次评估指标的变化反映了“数字资源建设”在评估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各公共图书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评估的需要,都加大了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随着投入的加大,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从无到有,成效显著,但总体上还处在低质状态。低质是指数字资源建设还处在没有技术含量的购买阶段,评估分值更高的自建数据库几乎是每个图书馆的薄弱环节。自建数据库将具有本地特色、 贴近大众的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并且将地方经济发展与图书馆文化事业联系起来,通过图书馆的资源为本地经济服务,不断提升图书馆的地位, 改善图书馆的形象并促进图书馆的发展。这需要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除了省级及以上图书馆,市级及以下各级图书馆由于经费和人才原因,大多不具备自建数据库的能力。由于各数据库开发者各自为政,购买者也没有能力进行整合,多数图书馆的数据库内容相互重復。这样的重复造成了采购经费的浪费。
4.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缺乏特色,数字化程度低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13年市级公共馆评估中有关地方文献的评估指标是两个分散的二级指标:地方文献入藏(分值3)和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分值10)。2017年评估中,“地方文献工作”被设为一级指标,下设地方文献工作组织 (分值10分)、地方文献入藏(分值10 分)、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分值5 分)3个二级指标,总分值由2013年的13分升到25分。今天,大而全、小而全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没有特色文献和特色文献信息服务的图书馆,终会落后于时代。一个图书馆要成为国家文献信息保障体系中的一个节点,就应该重视文献资源的特色化建设,在特色文献和地方文献的数量、质量、管理和开发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2017年评估“馆藏发展政策与馆藏结构”指标中,明确要求发展政策必须列明文献资源建设的特点。地方文献是图书馆和当地经济文化联系最紧密的部分,也是馆藏资源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可以说,地方文献资源建設是一个图书馆资源建设特色化的重要领域。但由于资料征集的困难和整合人才的缺乏,建成系统有特色的地方文献资源的图书馆并不多,大多数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还停留在原始粗放的分类收藏阶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利用文献知识方式的改变,地方文献资源数字化成了更好保存资料和服务读者的必由之路。2013年和2017年的市级公共馆评估标准中,“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作为单独指标列出。一些大型图书馆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成效显著,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建立了“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将馆藏的文献资源集成到一个界面,并提供远程文献传递服务。早在2003年,首都图书馆就建立了北京文化多媒体资源数据库——“北京记忆”,并发布到互联网上,既保存了北京文化,又方便了读者利用。中小图书馆在这方面也做了一定工作,但限于经费和人才不足,地方文献资源的整体数字化程度和水平还很低,只是把一部分文献进行了数字化,还没有建成有系统的特色数据库。如柳州市图书馆,2013年完成了《柳州市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规划》,计划建设“柳州革命史”“柳州非物质文化”“柳州作家”等特色数据库,但限于经费和人才,至今进展缓慢。
二、评估机制下公共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优化策略
1.保障经费投入,及时剔旧,加速馆藏文献资源更新
及时购入新资源才能避免馆藏资源老化,所以保障公共图书馆经费投入的财政拨款必须及时足额下拨。为了保证政府财政投入,督促当地政府参与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发展,公共图书馆评估对财政拨款总额、财政拨款年增长率都有明确规定。仍以2013和2017年的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标准为例,2013年的有关指标名称是“新增藏量购置费” (分值5分,满分标准90万元/年),2017年的有关指标名称是“年人均文献购置费”(基本分值20分,人均1元可得;加分15分,人均达到1.5元可得)。近几年,随着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各级政府对图书馆的财政都能按评估指标足额下拨,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很多图书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馆藏资源老化的现状。各级政府需要持续增加投入,加快图书馆资源更新速度。
剔旧是图书馆按照文献资料老化规律,剔除老化文献资料的工作。所以,及时剔旧也是扭转图书馆资源老化的方式之一。各级图书馆要在保证总藏量达标的前提下对符合剔旧条件的文献资源及时剔旧。
2.准确定位,按类定量,提高流通量的同时保证馆藏资源建设的科学性
准确定位是指各级图书馆在进行馆藏建设时要明确自己的功能定位。图书馆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保存、服务。教育是对服务区域内的人民群众进行科学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保存是指对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的资料保存功能;服务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学习、阅读提供服务。服务和教育是各级图书馆的共同功能。保存功能是省级及以上图书馆的重要功能,市级图书馆除了保存地方文献外,不特别强调其保存功能。功能定位明确后,各级图书馆要按功能定位确定馆藏建设方向。省级及以上图书馆必须注重大型重要文献典籍的入藏,市级图书馆在保证当地群众学习阅读需求之外,对部分收藏价值大、符合馆藏建设规划的重要文献典籍也要收藏,县区级及以下图书馆以提供阅读服务为主,购入文献资源可以偏向通俗、休闲、娱乐。这样精准定位下,各级图书馆不会因追求流通量而使馆藏建设浅层化、娱乐化。
按类定量是指对购入的文献按不同的类型确定不同的复本量。评估机制下,流通量和流通率指标是绕不开的存在,增加流通量仍然是各级图书馆评估中的重要任务。为了吸引读者增加流通量,图书馆可以统计出各类文献流通量的高低,对流通量高的类型加大复本量,对流通量低的只入藏一册。这样既提高了流通量也保证了馆藏文献的种类覆盖率和科学性。
3.加快数字资源建设从购买到自建的转变
如前论述,除了一些发达地区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建设都停留在购买数据库阶段,评估指标中权重更大的自建数据库仍然是各馆的短板。原因有两个,一是经费不足,二是人才缺乏。除了东部发达地区,大部分公共图书馆的经费并不多,又由于传统观念未能转变,对数字资源建设重视不够,经费多投到了纸质文献的购买上。即使纸质文献入藏已达评估标准,各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购买经费仍远远高于数字资源建设经费。自建数据库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大多数图书馆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经费方面,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图书馆领导要转变思想,加大投入。人才方面,一是要引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聘请馆外专业人才,在本馆人才不足的情况下把自建数据库业务外包。总之,要加大力度,实现数字资源建设从购买到自建的转变,以适应时代发展和评估机制。
4.建立地方文献的专题文献库和特色数据库
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要和评估中文献资源建设特色化结合起来。地方文献是图书馆馆藏资源最有特色的部分,当地独特的地理、历史、文化是地方文献馆藏资源“特色”的来源,所以,地方文献资源建设要深挖当地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设立特色专题,围绕专题有计划地挖掘征集地方文献,建立专题文献库,改变原来无目的征集,粗放分类摆放的低质状态。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是有关地方文献建设的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因此,各级公共图书馆都比较重视地方文献数据库的建设。一些有实力的大型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进行了全文数字化,一般图书馆可以依托有当地特色的文献资料,建立特色数据库,既能为当地保存特色文献资料,又能在服务读者的同时宣传本地特色文化,为当下提倡的文旅融合提供一个范本和方向。
参考文献:
[1]王晶锋.地市级公共图书馆评估之文献资源建设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8
[2]白 洋,马 静.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
(作者单位:柳州市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