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全 夏文佳
“真没想到,晚上7点半,社区还有人在岗,我的暂住证很快就搞定了。”杭州市江干区丁兰街道长睦苑社区新来杭的青年大学生周浩则说,这事虽然不大,但让他这样的“新杭州人”感受到这座城市很温暖。
和周浩则一样,下城区潮鸣街道小天竺社区大学生党员黄星田也感受到了社区服务的便捷,不同的是,这份便捷源自高科技——24小时自助办理机,在小黄看来,“城市大脑”带动“社区小脑”,彻底解决了上班族工作日不能办事的烦恼。
如何让居民随时随地想到组织、找到社区?杭州市各区县(市)、街道社区各显神通。江干区在城市社区探索推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试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周末轮班制,确保周一至周日8:00-20:00“不打烊”,均有社工在岗服务。下城区推行街道政务服务信息化,搭建包括区级、街道和多个社区、园区在内的数字驾驶舱,让“社区智治在线”的触角伸进小区……
这些充满智慧的基层创新,不仅得到了居民群众的点赞,还被写入了新出台的《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聚力赋能社区治理二十条举措》中,成为杭州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标杆城市和构建“党建引领、多方参与、条块协同、四治融合”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建强“一核多堡”迈向“有呼必应”社区治理安上强大“主心骨”
“成功推进了住宅加装电梯3部、帮扶困难人员63人、照料孤寡独居250余人、小区垃圾分类参与率达100%、正确率达98%……”杭州市下城区长庆街道王马社区横燕子弄小区能有这份成绩单,全靠小区党总支这个“主心骨”。
下城区推行“社区治理下沉小区”工作后,类似横燕子弄小区这样的党总支应运而生。为了让小区党总支更有力量,王马社区组建了由7名在册党员组成的党总支班子,统合小区范围内4个楼道支部、2个社会组织、红色物管、红色联盟单位等党建资源,采取实体运行方式,挑起了小区治理的担子。在“主心骨”的带动下,党群组织一起落实“居民困难病重必到”“社区突发事件必到”“邻里矛盾纠纷必到”等“六个必到”,精耕細作小区治理。
怎样让这些小区拥有更加强大的力量?杭州市及时总结战疫经验,把党组织建在小区里,落在居民家门口。市、区(县、市)、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联动,稳步推进“一核多堡”社区组织运行机制建设,做强社区党组织这个“一核”,统合业委会、物业公司、驻区单位等党组织,捏紧拳头一起共同参与社区治理,推动服务时间向上班族延伸、服务方式向信息化延伸、服务模式向主动上门延伸。
“有了斑马线和信号灯,社区居民回家再也不用走‘冤枉路了。”钱塘新区白杨街道邻里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敏华的欣慰,来自于该区推行的“吹哨一件事”改革。2020年年中,该区12号大街提升改造封闭施工,导致居民绕行两公里才能进入小区,居民反映强烈,社区靠自己的力量也无法解决,张敏华通过“社区治理钉”应用系统向钱塘新区交警大队白杨中队“吹哨”。收到“哨声”,交警部门迅速行动,对小区门口的交通线路进行重新组织,让邻里社区居民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自该区试行“吹哨一件事”改革以来,新区建立问题事件“爆料人”“吹哨人”“听哨人”三支队伍,做到党员、居民户、业委会、物业“人人都是爆料员”,社区党组织是“指定吹哨人”。此外,该区还积极推行“你盯我办”制度,在“吹哨一件事”问题流转处置中,明确社区监察联络站站长、联社干部、三服务干部分别为社区办、街道办、新区办的“盯办人”,平时盯进度、盯落实、盯质量,确保事件办理“件件有结果”。
“打造‘居民离不开的社区组织,就得有‘叫得应、能办事的社区‘主心骨。”像钱塘新区一样,2020年以来,杭州市尝试推行街道社区“吹哨一件事”改革,加快职能部门资源力量向街道社区下沉,探索“吹哨”事项形成、问题流转、常态化督导机制和“接哨”部门首问负责制、联席会商制、限期办结制、问题通报制,实行问题办件“一事一考”“逆向测评”,“以下考上”倒逼部门落实治理责任。
从完善“四治融合”迈向“守望相助”社区治理有了更多“服务器”
“自从有了‘九长制,咱们小区变化比较大。”西湖区西溪街道石灰桥社区党委副书记、石灰桥新村“业之家”党委书记卢雪萍谈起的“九长”,就是纳入小区治理体系的网格长、警长、城管队长、自管小组组长、保安队长、楼道长、社团团长、文体队长以及小区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片长。
石灰桥新村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有1000多户居民。过去,无物业、管理松散、卫生差等问题始终困扰着居民。首次“九长”会议,大家分别提交了问题清单、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在网格长的协调下,警长和城管队长分别解决了门口人行道的改建和交通的重新组织等问题,还开会协商解决困扰小区老年人的送餐问题。
如何用好党建“引擎”,为1万余名居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小营巷社区党委书记曹琛首先想到了“聚力”,建好小区综合党委,通过党员凝聚“红巷老舅妈”“红墙小组长”等居民力量共同组建“红墙门自治联盟”,联盟制定“居民提事、圆桌议事、会议定事、联动办事、群众评事”五步法来解决小区重大问题。曹琛表示,小联盟为社区治理注入了大能量。
“打造‘居民离不开的社区组织,还得聚拢更多能够解决问题的‘服务器。”像石灰桥社区一样,2020年以来,杭州市各个街道(乡镇)、社区(村)持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基层民主机制和“守望相助”的多方参与机制,楼幢长、社区红色义工、“武林大妈”、“拱宸大伯”……一个个鲜活的身影活跃在小区治理一线,成为小区治理的“服务器”。此外,“一名党员一幢楼”、在职党员“双报到”、群团组织连心桥、社会组织“双强争先”等行动也正在逐步推广,凝聚更多党员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服务中来。
从强化“支撑保障”迈向“集约高效”社区治理赋予更多“动力源”
“社区组织、小区集合”,这是杭州市拱墅区探索的社区治理机制,目的就是要把共建资源投放在小区、统筹权限下放给小区。如何提升小区承接能力?这成了拱墅区祥符街道申慧社区党委副书记屠悦婷的新课题。2020年以来,她和全区358名社区干部一道,变身“小区专员”,驻点慧园小区,并兼任支部第一书记、网格长。
“‘一小区一支部‘一小区一专员,考验着我们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屠悦婷谈起专员身份,感触很深。这个“专员”没有半点虚的,不仅有固定办公点,还得挂出牌子、亮出身份、公开电话,代表社区牵头抓小区治理。屠悦婷既是小区党建工作指导员,更是小区治理力量调度员、民生实事协办员,她在小区内组建了“健康生活社”“安全守护社”等群众自组织,还联合共建单位建立“儿童教育扶持小组”“小小社工”家长课堂等。
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打造“居民离不开”的社区组织的“动力源”。像拱墅区一样,杭州各地积极探索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新路径,全面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区县(市)委组织部备案管理,深化社区治理“导师制”,推出“全岗通”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标准,常态化开展社区工作者系统性教育培训,推行“全科社工、全能服务”制度,探索政策和民情“双通关”考核,还实行社区工作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社区工作综合考评机制。
为了保障社区工作者有更多精力服务群众,杭州市在新出台的《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聚力赋能社区治理二十条举措》中明确,以区县(市)为单位,推广社区工作者跨社区交流和面向本社区户籍人员招录社工等办法,提高社区工作者本土化比例;推动社区居委会回归自治本位,厘清社区依法履行和协助基层政府工作事项,杜绝随意将职责任务转嫁到社区;健全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衡量标准的社区工作评价体系和评价结果公开机制。
作者单位:杭州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