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志 闫莉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对音乐文化进行区域划分与研究的传统,在当今时代对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更是走向专业和自觉。毫无疑问,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人的重要使命。对于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应在寻找、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切入点之后,大量收集、整理文献资料,切实开展田野调查采风,将文本资料和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才能取得有理论价值与实用价值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关键词:区域音乐文化 发展态势 研究意义 研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16-03
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发展态势
区域音乐文化资源历来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基本对象,在当今,区域音乐文化的划分与研究更是走向专业和自觉,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的热词与新的学术增长点,并且没有“随风而去、烟消云散”。笔者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其发展态势。
(一)从相关科研成果(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上看
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主题词“区域音乐”搜索相关文章,可以直观地看到近三十年的相关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由于受主题词限制而显示出来的数量并不算多,但实际上还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都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有关;再查询我国音乐类顶尖级的权威学术期刊诸如《中国音乐》《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乐府新声》《民族艺术》等,最近几年几乎每期都有相关区域音乐的学术文章刊登发表。更有一些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资深专家、领军学者对区域音乐的研究研究大声鼓呼,并亲自参与到相关研究之中,撰写发表了很多相关高水平论文。正如王小龙所说:“当今中国的一些领军学者将民族音乐学运用于自己的研究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历史意识和‘地域眼光,强调在共时性差异描述的基础上,更重要地强调对生成这种差异的历史性缘由(或曰‘过程)的理解和阐释。这也就是当下‘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的原因所在”。
(二)从“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学术研讨主题看
“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是我国目前传统音乐研究领域级别最高、每两年一届定期召开的学术研讨会议。在这个学会的历届年会上,几乎都有指向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特别是自2010年10月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第十六届年会上正式将“区域音乐研究”作为一个明确的研究对象和重要议题列入讨论之后,随后举行的多次年会上都将“区域音乐研究”作为重要研讨的主题,如“区域音乐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践”(17届,西安音乐学院承办)、楚音乐文化研究(18届,华中师范大学承办)、“北方草原文化中的音乐研究”(19届,内蒙古艺术学院承办)、“东北传统音乐研究暨区域音乐研究”(20届,沈阳音乐学院承办)、东北地域音乐文化研究(21届,吉林艺术学院承办)。从这些会议主题词中,都可看到其研讨对象的内涵都是以“区域音乐”为主的,都是以某一地区或民族的音乐文化事象为研究对象的。
(三)从高校相关学术机构的设立与开展的学术活动看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很多音乐专业艺术院校、综合院校、地方高校等都成立了相关的学术研究中心,将所辐射地域的代表性歌种、乐种、舞种进行深入、重点的研究,如西安音乐学院的“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四川音乐学院的“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等,不胜枚举。为了加强交流、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各高校及相关机构还多次举办区域音乐研究相关的学术会议,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2009年由中国音乐学院发起的“全国高校民族音乐教学与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術研讨会,在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举办;2012年在扬州大学、2013年在广州大学、2015年在湖北文理学院又分别举办了第二、三、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2017年在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在甘肃河西学院又分别举办了“第五、第六届区域音乐研究暨第一、二届丝绸之路乐舞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可以看出,中国民族音乐学界从召开的学术会议与发表论文到成立的各种研究中心,都鲜明地呈现出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热度”。
二、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
毫无疑问,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具有历史的、现实的意义与价值,有着强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人的重要使命。笔者认为,其意义与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文化多样性的现实需要
在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人口、民族、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果不注意保护和维持各自的特色文化,强势文化势必会吞噬弱势文化,很多文化就有消失的危险。我们知道生物界必须保持多样性,多样性的生物在一起相生相克,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态。文化也是一种生态,应该保持多样性,相互之间交融影响,同时又必须保持自己的特色,那样才构成一个五彩缤纷、魅力无穷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不断认识其特色与价值,让我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得以良性延续和发展,才能让我们的音乐文化保持多彩多姿的美好状态并在世界多元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传统音乐研究的现实需要
“音乐伴随着人类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其理论与实践,最终都是在“区域”中得到落实和展现,故区域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根本所在”。20世纪80、90年代,传统音乐的研究多数是从宏观的、整体的研究进行理论上的或者说是哲理思辨的研究为主。但是,“中国地区广袤,民族、族群众多,音乐文化区域间既有各自的个性特征又有着相互的联系,造成了音乐现象纷繁复杂的局面”。如果仅从宏观上或仅仅依靠少数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对区域文化进行研究,是远远不能全面认识和揭示我国这么纷繁复杂的音乐文化的。因而,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才“由整体的、一般的研究转变为局部的、个别的研究,由宏观的研究转向微观的研究,目的是为更进一步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全面认识夯实基础”。
(三)“后集成时代”进一步进行研究的需要
20世纪80、90年代至21世纪初,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民间音乐文化的收集整理活动,出版了大量的民歌集成、戏曲集成、曲艺集成、舞蹈集成、器乐集成等,可以说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和一手的研究资料。但是,很多集成多以文本形式記录其形态,大多数地区特别是地市级的民间音乐集成音响资料已经遗失,对于民间歌手、乐手的记载较少,对各地区的音乐文化事项的文化背景、历史脉络等研究缺乏深入和详细的记录,这就使很多的区域民间音乐的研究难免出现片面和空洞的遗憾。再加上当时一些收集、整理的人专业知识不是太强,或者价值观发生一定偏差,或者说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导致这些集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迫切去继续进行研究,去印证、纠正、弥补《集成》中的不足,而这方面的研究只能从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入手,我们可以把此种研究称为“后集成时代”的研究。当前,从国家层面也对“后集成时代”的研究也给予了宏观支持,例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科研项目立项与经费支持等方面都给予了一定倾斜,显示出对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重视。
三、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路径
(一)寻找研究对象
“凡是以特定区域为视角,以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某一种或多种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并和该区域的地理、历史、生产、生活、语言、风俗等文化背景作某些关联性研究的音乐研究都应该属于区域音乐研究的范畴”。从其内涵可以看出我们要研究的对象可谓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体说来,传统音乐四大类(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文人音乐)中,以民间音乐、宗教音乐为主;民间音乐五大类(民歌、戏曲、曲艺、器乐、歌舞)中,各个类别都不能忽视。在某一特定区域内所有的音乐活动、音乐事件、音乐人物、音乐现象都有可供我们选择的研究对象,婚丧嫁娶、出生入死、劳动斗争、爱情婚姻等社会生活中所有与音乐相关的活动与现象都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对象。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及所处区域,思考、选择哪些东西值得、需要我们去研究。
(二)选择研究切入点
当我们选择好一个对象后,我们就要思考研究它的什么,需要寻找和选择与别人不一样的切入点,否则就有可能重复别人的研究,缺少创新点与学术价值、实践价值。笔者也借此草拟了一些研究的切入点可供参考:(1)某一乐种艺术形态的研究;(2)音乐文化的分布研究;(3)某一音乐事象的生态现状研究;(4)音乐行为与民俗背景研究;(5)地方方言与音乐风格的关系研究;(6)移民文化、人口变迁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7)历时性的考察某一音乐事象、揭示发展规律的研究;(8)当代音乐文化建设的研究;(9)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分析研究;(10)保护、传承与发展路径研究;(11)大数据背景下的地方音乐文化资源数据库建设;(12)历史上重大事件对音乐发展的影响研究;(13)宗教信仰对音乐文化的影响研究;(14)区域民众音乐审美心理研究;(15)音乐事象的田野调查报告(16)艺人、乐人等音乐事象的口述史研究;(17)音乐事件的价值与功能研究;(18)区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专业学科建设的研究等。
(三)收集、整理与学习资料文献
要做什么研究,就要去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研读、整理、思考、归纳等。这是每一个研究者做某一项研究的必须步骤。否则,不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没有参考文献,就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勉强做出来的研究也如隔空打牛,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留意收集相关的地方文献资料,一些县志、乡志、文化艺术志、家谱、族谱、民间手抄本等地方性典籍,平时很少有人问津,而这些资料往往是一代人的鲜活记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成为我们很好的学术资源。同时,还要多收集、研读别人的相关研究论文与专著,要有前沿的学术性知识储备。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一些思想上的火花、一个好的想法、好的研究对象、好的研究切入点等。同时,可以借鉴别人先进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甚至不妨用拿来主义,别人用来研究其他区域音乐的研究方法,尝试是否可以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拿来研究我们所处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
(四)田野调查采风与文本资料相结合进行研究
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采风”制度,堪称中国音乐实地调查工作的滥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仅从书本上或者二手资料来进行研究,难免有隔靴搔痒的弊端。“田野考察是区域音乐研究的学术根基和理论源泉,鲜活的民间音乐是区域音乐研究永远的田野”。但是,田野调查工作不能走过场,做一些表面上的了解考察,而要有扎根某一特定区域的思想和行为,争取做到“六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唱歌、同跳舞、同奏乐”,深层次地体验与领略这些音乐文化的精髓和要义。通过田野调查,将静态的文献资料整理结果与实际动态的田野调查结果相互印证、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回归其历史原貌、揭示其本来面目与发展规律,才能撰写出有历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可谓是天阔地宽、潜力巨大,也是势所必然,具有强烈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每一个身处某一区域之内、某一文化圈的相关学者都应当行动起来,既做“局内人”,也做“局外人”,关注、研究我们身边的区域音乐。由此,我国的区域音乐研究必将取得巨大成果,我国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才能得以良性、有效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龙.依托史料、构建事实、关注细节、参透历史——“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14(02):125-134.
[2]赵书峰.跨界·区域·历史·认同——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四个关键词[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7(04):21-29.
[3]杨红.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区域音乐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0(04):103-111.
[4]孟凡玉.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02):86-91.
[5]杨殿斛.第二届全国高等院校区域音乐学术研讨会叙事[J].歌海,2012(06):2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