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芳
【摘 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会互相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等。教师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利用环境来引导幼儿懂得分享意识,同时提醒家长积极配合,正确引导、帮助他们通过学习分享学会“与人分享”促进幼儿能够良好的与同伴交流、进行社会性活动的基础,对幼儿将来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学习分享;幼儿教育;促进发展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合群、合作意识差等问题。分享行为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所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让别人也能体验到自己的快乐,为了能让每个幼儿都有分享的意识。我从两个案例来分析:
一、幼儿分享意識存在的问题
在当今的幼儿园中,幼儿独占现象愈演愈烈,分享意识淡薄。从以下两个案例来分析:
案例一:我们班是中一班有一个孩子叫欣媛,欣媛有一天从家里带了很多的贴贴纸,这时有很多小朋友围着她。
茂林:“欣媛,给我一张可以吗?”
欣媛:“不行。”(同时她就立刻把贴贴纸收起来)
世埕:“那我看看可以吗?”
欣媛:“不行,不行。你们都走开。”
过一会,所有的小朋友全部都慢慢走开了。
事后,我了解到欣媛原来是一个独生女,所有家人都对她非常的娇惯。这就养成了欣媛以我为中心的心理,不懂得分享。在幼儿园中,还出现霸占各种玩具的倾向。
案例二:我刚来幼儿园时,茂林就拉着我的手说:“老师,我喜欢你。”旁边的小朋友就说:“老师,我也喜欢你。”茂林当时就推倒其中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是我的,你们不可以抢我的老师。”
1.家庭、住房单元结构的改变让幼儿缺少同伴
在这个案例中,茂林表现出明显的独占心理,不喜欢甚至害怕,很怕与别人一起分享。可见在现在的社会中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培养渐渐忽略了,导致现如今的幼儿分享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充分的重视。同时也要引起家长的重视,要让幼儿知道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分享给别人自己也很快乐。
2.幼儿分享意识淡薄的原因
如今多数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既说不得也摸不得更碰不得。这种家庭结构模式使很多幼儿都成了家长的掌中宝,孩子要什么有什么,孩子不给就是不给,孩子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习惯,容易让幼儿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再加上现在家家户户都是套房,幼儿都没有机会跟别人接触,封闭式的分享也无意间形成了。
3.教师对教育分享意识不够
据了解幼儿教师本身对分享意识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导致幼儿分享意识方面的活动开展得相当得少。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用口头上的说教,真正能指导幼儿去体验分享却寥寥无几。甚至有些教师自身就缺乏分享意识的教育,不能给幼儿一个完整的榜样。这些都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是构成幼儿分享意识淡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 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
1.抓住教育时机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
现在的小朋友之间经常有这样的对话:“你不给我玩,我以后再也不和你玩了。那好吧给你玩一下,马上还给我。”教师应抓住这一机会进一步引导并强化幼儿的分享行为。因此,我们老师应以正面引导为主,及时鼓励,让孩子知道分享行为更加稳定、自觉化。让幼儿得到正确、适当、长效、深刻的行为强化,进一步加强幼儿的分享动机。同时还有助于幼儿学会注意观察、体会别人的情绪情感,有助于幼儿社会情感认识的培养。
2.家长不重视幼儿的分享行为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启发幼儿学习分享,可以在语言区图书角提供有关分享的书籍,并让每个孩子都要认真看看绘本里面的内容。其次老师可以创设情境,假设绘本不够,请小朋友想一想我们要如何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分享的知识。在活动中学会了分享,使幼儿懂得将自己喜欢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3.利用文学作品的形象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的培养
利用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有利于幼儿分享意识的培养。如故事《美丽的小屋》里的小姑娘因为自私而失去了朋友变得孤单,当她与好朋友们共享她那美丽的小屋时,她又得到了好朋友。教师可通过分析这个形象,引导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总之,分享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家长老师都要给他们足够时间、空间,在集体生活的交往、体验中得到正确的做法。让孩子懂得分享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分享的行为,使幼儿在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红.让幼儿学会分享[J].幼儿教育,2000(12).
[2]张春梅.引导幼儿养成分享习惯[J].现代家教,2002(8).
[3]曾英.促进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策略[J].西华大学学报,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