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晨
在当下,恐怕比任何时代都更难以建立起连贯的、统一的对人的身份的认知。借用齐格蒙特·鲍曼的说法,我们处在“流动的现代性”之中,精神分裂和元叙事的结束是其典型性的标志。董钧并没有对宏大的、掌控一切的叙事、美学、科学等多种语言游戏间的等级制度表现出太多兴趣,甚至也并未对“整体性”这样一种概念拥有过多期望。那些被诸多参与者所解构的文本、划破波光粼粼泳池的身体、并置在微妙色差之間的图像,以及悄悄藏匿在墙角的话语,都有效传递着不安全感与不稳定的状态,描述着在这样一种液态流动性的世界中,脆弱个体无处安放的身心以及无法被平息和缓解的现实境遇。
展厅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影像装置《谁也看不见我泳镜里的泪水》。一位女性的身体畅游在泳池当中,说是畅游,但呼吸总是憋闷在水底,身体时不时又被电视边框切割重组。俯瞰的视角,更是毫无情感地将伤心抹杀得无影无踪。游泳的动作才是在这样的时间里所发生的真正活动,当然,这样的活动不会创造出超出期许之外的事件,犹如作品《无人知晓》一般。然而,在当代以时间为基础的艺术中,运动却往往主题化了这样一种过剩的、无聊的、悬置的时间。所谓“一生”往往都困在无结果的循环往复当中,正如尼采所说:“在上帝已死,超越已经终结之后,思考‘无限的唯一可能就是——永恒反复。”
对于前文提及的不安全感,在作者的几个作品中也都有比较明确的表达。比如《跌落的时间》是并置的两张摄影,拍摄了带着水光的山洞。虽然人类囚禁在自己的身体之中,但这里怕是和柏拉图无关。两张只有微妙差异的图像,既带给人们一种纠结的选择焦虑,而山洞的隐喻似乎更贴近一种期待母体保护的状态。《界世的门楚》刻意翻转了《楚门的世界》。电影中虚假的建构将主人公置于一种被监视的安全境地,然而真相破解之时,一切关于世界的理解和想象都将坍塌。董钧截取了电影的片段,既删除了声音也剥离了叙事,增强了这样的不真实感和荒诞,同样也为其影像作品留下了物理和语言上的空白地带。
双通道录像《熟人识得蓬山客,却道心底两生花》是这次展览的主角。我愿把更多笔墨都花在对这部影像的分析当中,因为它是构成其他多件作品的源头,或者说是分裂成种种碎片前的世界。在这部影片中,旁白纠结着陈述与独白两种文体,它们交错缠绕,互相侵入着对方的领域,如同纠结在一起的恋人身体,共同构造着一种双层身份。至于影片本身,则是一封难以邮寄给一位先生的情书,又是一篇到死也不会公之于众的日记。性别翻转的“我”,通过“我”的描述使得“我”存在于文本的内部,带着自恋般的回归感努力寻找着一处避难所。如果对方不能给“我”一种确定的身份,那么“我”就只能通过这样的虚构,采用日记式样的文本写给自己:写就自己,同时也假设你必将是我最终的读者,从而昭示一种自我的位置及信念。
主人公孜孜不倦地以第一人称叙事,讲述着事件、时间,讲述着自身也责难着自身。可是她所倾诉的对象却并不在场(absent),因为他是谈论的对象,而所有的言语又都是对他而讲,恰巧又构造了他的在场(présent)。由此,观众被带入一种两难的时态间隙,如同陈述者始终执迷于未来,却总在逼问着反光镜中的自己。这也许才是作者通过文本所建构的一蒂并生、永不相见的两生花;这不仅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时态。这样微妙的间隙,在阅读中渐渐被放大,也使得我愈发不安,好似身处在罗兰·巴特所描述的恋人们焦灼的状态之中,体味着你既已经远离,但又貌似还在的自身的迷局。
影片中所呈现出的怜爱、疯狂、失眠、等待、负罪、沉默以及决绝的放弃……都印证着恋人们所处的不同情境。可是情话难道不也是如上述那些词汇一般,既不完整,也不连贯吗?毕竟恋爱的人们总是语丝杂乱、细致入微、敏感多变,就算我们已经在心底归纳了千百遍的句子也往往躲避不了被自己腰斩的可能。就如同我在阅读这样一部影像时,女主人公的陈述也时而激动、时而克制,往往带着明显的顿挫和割裂感。然而流变的现实、安全感的缺失以及可怕的舆论,总是逼迫绝大部分的恋人们压抑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最后抓住脱缰野马的缰绳,重新回到社会的规训和所谓日常的幸福之中。抑制情感的结果必然是痛苦的,然而唯有这般,这样的情感才可能“痊愈”。可痊愈也并不能代表放下了痛苦,况且世界上没有说不清的痛苦,说得久了,也只剩下听不懂的孤独。
我相信这样的文字在孤独中写就,因为日记是世间最具同情心的朋友。作者行文中多次提及“树洞”,强烈地指向了私密性,好似排除其他任何人的介入;而这样的影像又始终将观众包含在内,他们进入导演的主观情感空间,构建起一种私密的对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