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平 顾娇娜
摘要:美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士·莫塞尔曾说过:“器乐教学可以说是通往更好体验音乐的桥梁。”器乐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创造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在乐器学习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中实施器乐教学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基于这一背景,笔者对自制乐器教学的路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体验型”农村小学自制乐器课程,为农村学生的器乐学习带来更多的乐趣,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关键词:自制乐器 体验型 课程
器乐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音乐实践的重要方式,是发挥学生音乐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有效途径。而笔者所在的小学是一所乡镇小学,除了课堂小乐器,大部分学生由于社会、家庭、学校等方方面面的原因能接触到人们眼中那些高大上的乐器的机会非常有限,这一体验的缺失使他们对乐器产生了距离感和片面的认知,并且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兴趣。而笔者恰巧对自制乐器有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学校进行了拓展课的教学,于是就尝试通过对乐器制作与演奏的研究实践,将自制乐器带入到音乐课堂,以构建适合农村小学的“体验型”音乐课程,并对此进行了深入实践与探索。
一、玩中学,体验课程的“度”
在农村乡镇小学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接触到的基本只有课堂小乐器,人们眼中那些高大上的乐器学生能够学习的机会很少,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所以课程开发充分考虑了具有农村地方特色的“自制乐器”教学内容。通过实践研究,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符合学生音乐能力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和理论框架,增加乐器学习的实效性,在玩中学,在玩中乐。
(一)用自制乐拓展器乐教学的广度
因为我校地处农村,学生的眼界不够开阔,对乐器认识得比较片面,学生所学习的课堂乐器只有竖笛和陶笛。所以首先我们就以带哨口的吹奏类乐器为突破口,在课程中设置了多种的吹奏类乐器,比如吸管膜笛、塑料陶笛、胡萝卜笛等,以此来拓展课堂器乐教学的广度,让学生能够接触更多不同的乐器。学生在活动中对于乐器的发声原理、音高的变化、节奏的感知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极大地拓展了乐器教学的广度,真正践行“天地万物皆乐器”的理念。
(二)用实践体验挖掘器乐教学的深度
传统的乐器教学以技能练习为主,非常枯燥,所以很多学生在练习中会产生抵触的情绪,而自制乐器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来制作、演奏乐器会让学生更加愿意尝试。并且在体验的过程中对于乐器的发声原理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演奏中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如在《田野在召唤》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声部,第一声部是课堂乐器水平较好的学生吹奏主旋律,第二声部采用玻璃酒瓶制成的5、7、1三个音,请学生敲击第二声部固定伴奏型,第三声部是水平一般的采用吹奏长音的方式进行伴奏,教师加入吉他的伴奏。这样适当加入自制乐器后的合奏较好地提高了乐曲的表现力,同时在合奏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挖掘了器乐教学的深度,把单声道转化为更加動听的立体声。
(三)以和美融合提升器乐教学的高度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普遍愿意参加一些新鲜有趣、具有挑战性、发挥个性的自制乐器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活动能调动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很多的成果能够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很有成就感。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得到了成功的喜悦、制作的体验、演奏的快乐、自信的增强以及音乐素养的提升。这样去培养,学生才能逐步达到美于形、美于神、美于人的内在提升。
如在变废为宝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发动学生在校园里寻找一些废弃材料进行制作,学生兴趣盎然,对于平时不太关注的一些材料此时在他们眼中变成了宝贝,此时的这些宝贝在他们眼中都成为乐器。
二、学中探,化零星为整体
在自制乐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探究精神,自制乐器课程教材的开发是课程开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整个课程的核心所在。教材的开发要符合整个课程的目标体系,充分地提炼、开发、挖掘多方资源,使其内容丰富,才更具可操作性。
(一)提炼——将零星的片段提炼为完整的活动
音乐课程注重实践,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许多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些是并不完整的一些片段,通过处理这些非常有价值的片段,将它们整理成为了完整的活动,这样比纸上谈兵更具说服力。
如在制作实践中我们多次用了吸管这个材料,并且尝试把它制作成了吸管膜笛、吸管排箫、吸管拉杆笛、口笛、吸管横笛等的乐器,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乐器的制作其实都是比较零碎的,成功与失败都只是在眨眼间,学生也做不到马上掌握它们的制作与演奏,所以在尝试中我将这些活动不断地提炼与完善,然后才组合成完整的活动。
(二)开发——自主开发具有音乐性的创新活动
“自制乐器”属于音乐实践性非常强的活动,只有在学生充分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有所成长。作为音乐课程必定要具有音乐性,如果缺少音乐性的体现,那么“自制乐器”就成为一门手工课,因此,笔者着力将音乐性融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加入演唱、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手段使其更加丰富且创新,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开发新的特色乐器,保持课程的生命张力。
如《铃儿响叮当》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先进行歌曲的演唱,然后再进行吸管膜笛的制作,并以此歌曲为演奏素材来进行演奏,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身边能够发声的物品作为打击乐器编创节奏,为歌曲编配后进行集体性的表演,在集体活动中充满了音乐性的展现。
(三)挖掘——多方位整合多种不同的元素
这里笔者借助了一些美术、科学甚至语文、数学的教学手段,在活动中融入多种表现手法,使活动更加地丰满、有意义。如果只以一种眼光看问题,那只能是狭隘的,只有多视角看问题才能更开阔。
如在吸管排箫的制作中我们充分探究了影响吸管音高的原因,让学生在同一根吸管中不断移动塞子的位置,从而得出影响它音高变化的原因,并以科学的方式测试出每一个音高的位置,让学生制作出具有统一音高,适合集体演奏的乐器。
三、探中精,提升课程品质
随着体验探究的不断深入,自制乐器的课程不断得到完善与提升,然而把它作为课程来实施的时候还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务必要做到精准、精确,才能不断提升课程的品质,使其得到推广运用。
(一)准确把握课程定位,充分利用教材
“体验型”自制乐器课程是作为音乐课程的延伸与拓展,在实施过程中笔者充分遵循了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结合编写的教材,明确每节课的主题,并创造性地完善课程。本课程其精髓是在玩中“体验”,这是区别于传统乐器教学最大的地方,所以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减少了单纯的技能训练,而以体验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体验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演奏欲望,以体验的方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课程实施中笔者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课堂资源,充分整合手头所能利用的有效资源进行课堂实践,不拘泥于形式。
如在《制作核桃壳铃铛》一课的教学中,我们充分发动学生让他们自己准备好核桃,并在课堂上体验了开核桃、尝核桃、制核桃、奏核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感官参与体验,将核桃的价值充分进行了拓展,玩出了兴趣,玩出了滋味,玩出了收获。但这样的活动对课程的定位一定要清晰,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得到音乐的体验,而不仅仅只是技术上的提升。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形成系统性课程
课程中安排的教学内容,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系统的整体,在课时安排上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所以在教材的使用上施教者要进行个性化的处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既面向了全体学生,又要有个性化的差异。作为一门实践性体验课程,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施教过程中我们保留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把各个亮点充分地挖掘并逐步形成一门涵盖面广、体系完备的体验型课程。
(三)寻求助力,确保课程顺利开展
乐器制作活动需要许多材料,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音乐素养也都不相同,在课程的进行中要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助力,确保课程能够顺利开展。
1.家校联动,做好后勤保障
本课程以自制乐器为主要活动内容,所以少不了必要的材料,而材料的获取是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学校能够寻找的材料非常有限。而课程所需材料基本都来自日常生活,所以把家庭资源与学校资源进行有效的联动是必不可少的。
2.扩大社会影响,助力课程开展
“自制乐器”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是非常神秘的一件事情,很多人都会对它抱有浓厚的兴趣,所以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些对外的研讨活动,扩大它的社会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制乐器,参与自制乐器。
(四)架构起音乐与生活的桥梁
音乐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由于这高出的部分很多时候会与生活会形成一定的隔阂,这隔阂阻碍了本课程的顺利开展,所以在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尽力架构起它与生活的桥梁,使两者能够更加有机地结合。
1.玩轉音乐,感悟生活
随着学生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对于课程的理解和感悟也不断深入,在课程实施中力求去做“有音乐的生活,有生活的音乐”。所以,在实践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把课程真正扎根在学生生活的土壤中,使其紧密联系在一起。
2.融入生活,享受音乐
课程实践不能单单局限在课堂上,要把它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它融入到学生的血液中,享受音乐每一刻。
教学在于不断地思考、实践与创新,希望依托“体验型”自制乐器课程的构建能让原本乐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学生享受到乐器演奏的乐趣。对于学生而言,其意义远不止制作与演奏本身,其实践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其全面的音乐素养。对于教师而言,这样的教学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音乐教育的本质,助力自我的成长,让我们以更积极的态度践行音乐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叶高峰.国家美育新导向背景下音乐教育现状管窥——从浙江省中小学生艺术节谈起[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0(09):7-9.
[2]蔡萍.小学器乐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梁广程,潘永璋.乐器法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张中平,男,本科,平湖市广陈中心小学,一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顾娇娜,女,本科,平湖师范附属小学,二级,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责任编辑 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