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新闻强化女性标签是一种偏见

2021-03-24 09:50曹林
时代邮刊·上半月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闻标题处分负面

曹林

大众传播语境中一些无意识的媒介标签,很能反映社会意识中某种固化的性别权力。比如著名的“卢书记事件”中,网传大连市金普新区一街道干部进小区拒不配合志愿者登记并给社区卢书记打电话要求放行的视频,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调查并公布了处理情况,耍特权的当事干部受严重警告处分,开绿灯的“卢书记”也受警告处分,这处分让公众极度舒适。

媒体在报道这一事件的时候,标题中铺天盖地用的都是“女干部”标签。什么《女干部不配合防疫找“卢书记”放行,两人均被处分》,什么《大连女干部闯卡打电话找“卢书记”放行,被免职!》,还有《“一个电话,两个处分”,大连女干部与卢书记均被处理》,等等。作为男性,看这一个个“女干部”都觉得很刺眼,估计女性更觉得不舒服了。我在朋友圈写了一段话,引起朋友们共鸣:

还是不要在标题里强调“女干部”,就像习惯不用“男干部”一样。你见过几个标题里有“男干部”的?这种习惯的标签传播,塑造着女性泼辣、不讲理、无理取闹的刻板形象。虽然“女干部”是个事实,但用在标题中很容易标签化,将一个“具体身体”变成一个抽象的集合概念。为什么对卢书记没有用“男干部”?标题中的性别元素,应遵循克制和必要性原则,“不使用就会影响关键信息传播”“属于决定性新闻要素”的情况下才最小限度地使用。

我理解,媒体在新闻标题中用“女干部”时,并无恶意和故意,只是习惯性强调一个“新闻事实”。但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个“习惯”,潜意识中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和話语权力。负面新闻的主角是男干部,不会在标题中用“男干部”“男局长”“男处长”,为什么是女性时,就会加上性别呢?就像新闻标题中那些自然化的“女大学生”“女司机”“女公务员”“女教师”“女白领”一样,这种标签强化,有时是一种性别符号消费(加上“女”更有流量),有时是刻意传递一种诱导和暗示。一个标题是一片“雪花”,长期以往,性别与负面事件形成惯性勾连,就制造了性别负面形象的“雪崩”,提到某种负面就想起某个性别,比如看到车祸,就会想到“女司机”。

“雪花雪崩论”的滑坡谬误常被逻辑学家诟病,但用在性别形象的标题固化上,却很恰如其分。提到“女干部”,人们脑海里跃然纸上的那些形象,与这些新闻标题塑造的想象不无关联,传播既塑造着拟态环境,也塑造着群体形象。

这可能是一种无意识。但媒介传播文明就在于,克制这种无意识,看到“无意识”中所潜藏的污名、暗示、诱导和涵化的歧视,看到张口就来的熟悉表达所包含的问题。观念水位的提升,就是把以前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当成问题,意识到这是个问题,然后有文明。特别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话语,话语中常常隐藏着腐败、利益和优势感,沉淀和晶化着一个人、一个社群、一个社会的偏见。社会群体所使用的语言通常是被设计用来确保他们特殊的和优越的地位的,让你觉得自然而然习焉不察。文明的社会,能反思那种“自然化的问题”,而社会达尔文主义则不然,将弱肉强食的动物性树为成功榜样。

符号和标签是人们的日常表达习惯,标签不可避免,但标签化却要尽可能去规避,尤其是容易在标题中形成负面强化的标签化。就像那条新闻,用“某社区干部”完全不影响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没有弱化报道指向,“女干部”用得毫无必要。标题用什么词,不仅是话语习惯,更关涉一具社会的价值观和媒介文明,身负公共性期待的媒体,有责任营造一个无歧视的大众传播环境,尽可能不在新闻标题上强化与核心新闻要素无关的身份元素。

猜你喜欢
新闻标题处分负面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河南安阳规范全市公务员处分备案工作
中纪委详解纪律处分“轻重”之别
《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六)
试论网络新闻标题的独特性
以前的处分能否撤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