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是由读写时代向读图时代迈进的崭新时代,各种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广阔需求和信息手段的日新月异,使新闻照片在报纸中的地位日益凸现。不少报纸提出了“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观念,摄影记者在前进道路上面临不少的挑战和新的问题。本文从读图时代概念的界定出发,从三个方面分析目前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论述摄影记者素养的提高,应涉及数字化、人文关怀、平民视角、创作的焦点定位等方面的观念转变;应跳出旧框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安思危、勇于创新、超越自己、推陈出新。
关键词:摄影记者 新闻 读图时代 观念转变
在“读图时代”,新闻摄影对于报刊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克敌制胜无疑起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曾说:“新闻图片不能用文字代替。在特定条件下,它们的功能比文字更强大,更具吸引力。”提高新闻图片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新闻图片的时效性,无疑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新闻媒体竞争的需要。特别是“读图时代”的图片数量大大增加。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图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传播趋势,在人们接收到的信息总量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新闻摄影拥有着反映现实、记录历史的特有功能属性,其经常会受到众多读者乃至新闻界的青睐和关注。当然,新闻摄影还存在着众多烦琐的问题以及大众对其产生的某些误解,这从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新闻摄影,从而制约了它的成长。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提高自身和专业素养,更新观念,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以平等的心态来关注受众和研究受眾的需求。善于平视生活,也就是要学会从百姓的角度看问题、写报道。被采访者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尤其是那些生存在基层的人民群众。在摄影技巧上要多加磨炼,要时刻记得满足读者的胃口,从读者出发,感受受众的思维,用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对事物的观察力拍摄出受欢迎的新闻照片,要在报纸的可读性和可视性上充分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读图时代”的概念界定
近年来,在新闻摄影界贯彻“图与画并重,两翼齐飞”的思想时,出现了“读图时代”的说法,但现有资料并没有对“读图时代”做出严格的界定。笔者认为,“读图时代”一词只说明了当前的现状:如今人民平日里接触的图片形形色色,种类也各不相同,例如静态图片、动态图片、动画、录像等。人们每天接触的图片越多,也就越被大众所接受。当然,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还因为图片的载体越来越多,手机、电脑、汽车、服饰等都成为今天的图片载体。载体和形式的不断增加,给图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渠道。
近年来,报纸越来越重视对新闻图片的使用。许多报纸都把有分量的新闻图片放在版面的显著位置,有的甚至登上封面。新闻摄影特刊在各种报刊上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二、目前新闻摄影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一)重拍摄,轻采访
以视觉形象的角度为基础进行详细观察,然后用恰当和敏锐的方式在某个瞬间进行抓拍和捕捉,是新闻摄影采访的一种最基本的拍摄方式。这需要一个充分的思考和素材准备的过程,以及要求拍摄人必须在现场,与真实的人或事物有着近距离的接触。
由于快餐式生活节奏,现在的一些摄影记者逐渐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例如忽略了前期的采访工作,重点全部放在了拍摄的过程,这种现象存在着弊端。当然,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很难把客观因素尽数考虑到,因此摄影记者可以在特殊的情况下先拍摄后采访,并且依旧能够拍出好的照片,这是一种额外的工作能力。但是如果摄影记者想要长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那么就要按照新闻摄影的规定流程:先采访后拍摄。先采访,会让摄影记者对新闻主题、新闻背景、新联细节和场景都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图像观察、角度选择和瞬间把握,会拍摄得更加扎实。
(二)重数量,轻质量
近年来,许多报纸都扩大了版次,对图片的需求也很大。摄影记者厌倦了每天完成摄影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摄影质量。从主观上看,摄影记者本身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时为了赶上任务,他们不深入访谈,也不仔细观察和选择图片,而是频繁地拍摄,忙于发表,致使照片的质量无法提高。此外,编辑对照片的审核和发放的布局没有严格把关,也没有挑选出高质量的新闻照片。
(三)重“突发”,轻“日常”
日常生活新闻不具备爆点特性,因此,在拍摄日常生活新闻图片的过程中,记者往往感受不到受关注的成就感以及满足感,所以,现如今的大多数记者往往忽略掉身边生活的小事。相反,突发性新闻却得到了所有新闻从业者的青睐,绝大多数记者都盯着重大、突发的事件,从而忽略了生活中的小事。但烦琐的小事有时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能给读者带来真实、共情的感受,因此,记者需要将创造力放到日常生活的新闻中,让“平凡”变得不乏味,记者应该提高业务能力,拍摄出一组好的照片,展现生活中每一刻。
三、“读图时代”对摄影记者的要求
新闻摄影记者是历史的见证人。他们用相机捕捉下稍纵即逝的场面,从而记录下历史的变革,通过视觉形象使人们能完整地了解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近年来,新闻界提出报刊要图文并重,新闻摄影的地位便显得更为重要,对摄影记者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也越来越高。摄影记者必须提高素养,应对“读图时代”的要求。
(一)政治眼光
所谓具有政治眼光,就是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问题、反映问题、坚持党性原则,在新闻摄影中拍摄那些能够体现党的方针、政策,体现时代主流,能够引导群众前进的新鲜事实的新闻照片。
(二)丰富敏锐的新闻嗅觉
当下,人们的生活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作为摄影记者来说,提高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是重中之重。敏锐的直觉和精确的判断力,可以让新闻媒体人知道报纸和大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新闻又需要什么样的照片,并从日常采访中去实践,这是“突然意识到,偶然得到”的艰苦工作。
(三)善于学习的素质
摄影记者应该是个杂家,不但要有专业的知识,还要有采访以外的一切有用的社会知识。
新闻摄影往往受到时空的限制,不能将现实事物全部表现出来。因此,摄影记者还要用文字说明来补充新闻图片。一则好的“照片说明”,就是一条精彩的短新闻。特别是摄影专版,对文字的要求更高,要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去挖掘画面没有表现但又与画面相关的“画外音”,甚至从虚处落笔,以虚补实。好的文字说明和画龙点睛的标题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摄影记者有较深的文学修养。
(四)勇于创新的素质
创新既是新时期的要求,更是新闻摄影的灵魂。摄影记者应当不断开拓新的报道领域,不断探索新的报道形式,不断采用新的报道手法,不断摸索新的摄拍技法。当然,创新不是随心所欲,必须学会辩证思考,对以往的经验、认识、理论,要善于继承、发展和完善。
单张新闻照片的运用和深度报道的摄影专版,会给摄影记者更大的创造空间,使摄影记者在越过了单张新闻图片之后,对系列新闻图片也能有准确的整体把握,使思维由单线向多线发展,在编辑上也能进行一定的创新。2010年,笔者拍摄了城市变迁的照片专题《湛江新貌》,在湛江市城区选择了不同的地点,先拍下这个城乡接合部的旧貌,等这些地方盖起高楼、修好道路、种上草木后,又拍下新景观,排版时把新旧照片放在一起形成一个新旧对比,照片视觉效果很特别。这个例子说明,摄影记者在拍照片的时候,需要在摄影技术技巧上进一步锤炼自己,在选材构思上进一步扩大视野,应当拍题材新、内涵丰富、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照片。
四、“读图时代”摄影记者观念的转变
(一)“数字化” 审美观念的转变
摄影师必须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充分考虑数字媒体对人类的影响,树立全新的价值观,积极参与到这种变化中去。
摄影记者必须充分体现真实的影像,不能由自己的主观意识来改变和加工新闻图片。为了满足今天的观众,摄影记者不仅要迅速地拍摄新闻图片,还要将新闻信息编辑得生动、新颖、真实、深刻。
(二)人文关怀理念的转变
作为媒体报道的重要手段,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应该是“读图时代”新闻摄影观念转变的关键之一。
首先,从新闻摄影的角度看,新闻工作者应该更多地关注被采访对象和他们的生活,用心灵与被采访者进行交流。电影《李达谋善于谋划新农村》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因为电影从一位老村长近30年的思想变化,反映农村改革开放的历程,堪称中国农村历史的缩影。巧合的是,笔者拍摄的《海边不老松》讲的并不是一件大事,而是一群归巢老人坚持每个早晨健身和跳舞。然而,通过融入老人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这张照片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这样一个大主题。
其次,新闻摄影的人文关怀理念,还通常体现在摄影记者在新闻传播的过程中是否用平等之心研究受众,关注受众。现如今的新闻摄影报道中,存在着大量摆拍和抓拍的元素,这极大地引起了受众群体的争议。这种结果的原因显而易见,摄影记者不应该拿着不真实甚至充满欺骗的影像呈现给那些真正需要了解到事情真相的读者和观众。
人文关怀的体现形式,摄影记者通常会从新闻报道的视角出发,但新闻的策划方案,对新闻主题的筛选,所拍摄照片的渲染处理,甚至是排版的样式等方面,都能够明确体现出对观众的理解和对人自身的尊重。当今的媒体环境需要媒体记者具有人文关怀理念,这样才会让媒体环境在这个“读图时代”健康长远地发展。
(三)平民视角理念的转变
首先要关注人们的生活。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只有受众接受和认可新闻摄影的内容,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欢迎,传播过程才算完成。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以老百姓为中心,关注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环境。笔者拍摄的《山村圆了电视梦》获广东新闻摄影作品优秀奖。正是因为它深入人民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底层,倾听民声,反映人民疾苦,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做深入报道。
其次,寻找老百姓的视角,贴近百姓的感受。摄影记者要通过选择这些政策和措施,牢牢地把握人们的普遍观点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在新闻题材的选择和新闻价值的判断中,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是重要的标准。
(四)要始终对准生活第一线
摄影记者的工作重心应该始终放在基层、生活一线,放在老百姓身上,摄影记者要能看到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发生的变化。如果摄影记者不把重点放在基层和群众身上,而是把重点放在领导身上,那么会使工作停留在表面,这是摄影记者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障碍。
笔者拍摄的《破烂车横冲直撞》获得了1999年度中国晚报好新闻照片一等奖,作品正是着力反映百姓的心声。所以说定准焦点、树立正确的创作思想,才是出好作品的关键。
还要坚信腿功出佳作。摄影记者就得勤动腿、多跑路才能出成绩,“脚板底下出新闻”。例如笔者拍摄的《湛江火炬手深圳火炬传递》照片,为了拍好这幅照片,笔者提前4个小时来到目的地。尽管离住的地方很远,还要攀上攀下,看地形,找角度,但笔者还是克服困难坚持拍摄。火炬正式传递那天,笔者熟悉环境,后退到观众后面,以观众为前景,连续按动快门,拍下了这个精彩的瞬间。
五、结语
在“读图时代”,摄影记者不仅要提高个人素养还要转变观念,选择具备可扩展、可延伸、可发展因素的报道题材。新闻在生活里、在群众中,需要摄影记者多跑路,去发现、去寻找。新闻摄影记者只有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居危思安、奋发学习、勇于创新,才能可能超越别人,超越自己,推陈出新。
参考文献:
[1]卢吉安.使命 职责 素质[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傅必亮.改革与创新[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3]傅必亮.开拓创新两翼齐飞[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4]蒋齊生.蒋齐生新闻摄影理论及其他[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97.
[5]范敬宜,胡颖.改革之光—中国新闻摄影精品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6]徐国兴.世界新闻摄影作品选评[M].北京:长城出版社,1988.
[7]贾建国,吴战平.网络时代摄影记者的素质[N].人民摄影,2003-11-29(002).
[8]盛希贵.新闻摄影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李波,男,大专,湛江日报社,中级,研究方向:新闻摄影)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