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
新高考改革是源于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要,希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新高考的变化主要包括:由文理科“固定组合”变为“六选三,多元组合”;不再“唯分数论”,改为“两依据一参考”;志愿填报改为院校专业组等。学校需要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顺利适应新高考的变化。北京市石景山区开展的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研究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一、编写《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
1.《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的内容
《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包括国家新高考政策介绍、从学业到职业发展路径指南、国家课程介绍、选课与校本课程指导、制订学业发展规划等内容。
(1)制定从学业到职业发展路径指南
新高考改革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要从适应社会需要的角度安排高中生的学习。为此,课题组编制了从学业到职业发展路径指南,指导学生进行高中学业规划,建立“高中学习—大学学习—未来职业”的链接。从学业到职业发展路径指南分为12大学科门类,按照职业发展、大学专业、所需要的重要能力与现在的高中各种课程、学校活动与能力培养的标准排列,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努力培养自己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表1)。
(2)编制高中国家课程指导
课题组针对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所涉及的14门必修课,从学科价值与相关专业走向、学习要点及学习方法建议、相关综合实践活动介绍三方面,邀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编写了14门学科的高中国家必修课程指导(表2),让学生对高中课程有整体的了解和准备。
(3)开展选课指导
这里所说的“选课”是指学校开设的所有允许学生选择的课程。具体可分为三类。
围绕高考必考科目的能力提升选课:语文、数学、外语是高考必考科目,也是人的素质发展的基础。所以如果时间允许,建议学生选择语文、数学、外语能力提升课程。
围绕将来的专业与职业发展有关的基础科目选课:学校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教育、学科价值与大学专业教育,帮助学生尽早明确自己未来的专业及职业发展目标,用职业规划引领“3+3”选考科目的选择。
围绕将来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开拓视野类选修课:不同的学校会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优势开设一些开拓视野的、与社会生活或现实职业或专业关系比较密切的校本选修课。选择这类课程的目的有两种:一是与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关,通过选课,帮助自己辨析自己的职业(专业)规划是否真的是自己感兴趣的;二是开拓视野,增加见闻,帮助自己规划将来的职业发展路径。
2.《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的应用
(1)学生自主阅读,提前了解和设计高中生活
將《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在学生即将开始高中生活时就发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对高中开设的课程等有所了解和准备。
(2)选择《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相关内容,开展指导活动
学校可以利用夏令营、主题班会以及学业指导课程,安排《高中生学业发展指导手册》的导读课及相关指导活动,促进学生对手册内容的理解。
(3)指导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业发展规划
学业发展规划是指为了提高学生的人生事业发展效率而对与之相关的学业发展所做的筹划和安排。学校对高中生的学业规划指导包括职业理想指导、大学专业选择指导、高中三年在校选课和学校活动指导三方面。高中三年的学校学习与大学专业选择以及未来职业理想应相互联系、彼此促进。让学生用未来的职业理想激活高中的学习热情,用当下的努力使自己成为未来对社会有用的人。学业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一个逐步明晰、不断完善的过程。
二、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课程
1.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专业课程
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专业课程是由心理教师开发和执教的专业课程。它主要有三方面内容:生涯探索,包括社会职业的了解、大学专业的介绍、生涯发展资源的发掘与利用等;学业指导,包括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优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自我管理,包括如何制订个人发展规划、如何进行选科与高考志愿的决策、对个人规划的监控与调整等内容。
2.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主题班会课程
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主题班会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覆盖全体学生。这类课程与学生现实的班级生活相联系,讨论的内容更加结合个人实际,体现出个性化的特点。而且此类课程的内容由学生主动选择和设计,能够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相互促进的作用。
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主题班会课程在各年级各有侧重。高一年级以“了解职业的意义和相关联的个人特点”为主题,讨论人的生涯发展历程和职业的意义,探讨高中学习与未来生涯发展的关系,讨论与职业相关的个人兴趣、性格、能力、信念以及如何提高个人素质等。高二年级侧重“职业决策与从业技能自我塑造”,讨论社会就业形势和各领域对从业者的要求,讨论大学、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制订生涯规划和学业规划。高三年级侧重“高考志愿填报与高中后生涯设计”,讨论如何获取高考志愿填报信息和如何填报高考志愿,讨论高中后的多元出路,设计高中后的生涯发展规划。
3.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综合实践课程
新高考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与社会能力,为此学校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公司”体验课程,以及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
(1)学科综合实践课程
石景山区的高中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开设学科综合实践课程。在政治生活社会实践领域,开设时事报社课程、模拟联合国课程等让学生获得多种职业角色体验。在自然科学领域,开设节能减排设施开发、生物技术实践等课程。在人文科学社会实践领域,开设旅游资源开发、文物探秘等课程引领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领域。
(2)“学生公司”体验课程
项目学校邀请企业志愿者参与指导,学生自由结成团队,创办自己的“学生公司”。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组建公司、制定战略、管理、生产销售、评估、清算公司等内容。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以及决策制定、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公众演讲、解决问题等能力。
(3)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开展小专题研究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学术研究的过程,从而评估自己将来是否适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同时,研究性学习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团队合作、文献查阅、报告写作以及发表演讲等。学校还可以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各类职业和从业者的胜任特征、价值观等进行研究。
三、生涯与学业发展的其他指导路径
1.学科教学渗透
新高考改革要求学科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价值,本学科与大学专业、职业的关系,善于抓住本学科特点,因势利导,自然、顺畅地将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融入学科教学中。为此,课题组提出学科教师要上好三类课,做好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
第一类课是学科绪论课。在学科绪论课上,教师要介绍本学科的学科价值、与大学相关的专业走向、学科学习方法。
第二类课是平时的课堂教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
第三类课是考后分析课。考后分析课上,教师要渗透正确归因,帮助学生总结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
2.学业水平测试与综合素质评价指导
新高考取消毕业考试,实施学业水平测试,让学生重视各科课程的学习。学校对学业水平测试的指导要减少学业水平测试的神秘感,指导学生掌握学科核心内容和学科思想方法。在模拟学业水平测试后,指导学生正确归因,掌握科学应试的方法。
综合素质评价是新高考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用于记录学生平时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方面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突出成績,为高校招生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学生的途径。经过学习指导,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能够正确看待综合素质评价,自主、真实地记录学生的高中生活。
3.生涯与学业发展线上指导
(1)专业长图的持续推送
项目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每周为学生解读一个专业,用专业长图的形式推送到班级微信群里,方便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引导学生开阔专业视野,更好地面对选科和专业选择。专业长图包括专业地图、专业简介、主要课程、就业方向、报考建议、院校推荐等内容。
(2)高考志愿填报微课的录制与推广
为帮助高三学生迎接新高考,项目学校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苹果园中学推出了高考志愿填报系列微课,共计六节,每节课10~20分钟,内容涵盖志愿填报关键点,包括填报步骤和规则、如何选择专业、分析目标院校、如何利用往年数据、设计志愿梯度等。利用相关网络平台,家长和学生扫码即可观看,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高中学业发展的关键一步,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4.生涯与学业发展个别指导
生涯与学业发展的个别指导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部分学生的问题具有特殊性,需要得到教师的一对一的个别指导。学校心理教师采用信箱、微信以及面对面咨询等多种形式开展面对新高考的一对一指导,不少学生在教师的陪伴指导下做出了最优的志愿选择。例如,某学生起初的志愿是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教师启发她,现在大家都在学习英语,是否以后缺少竞争性?最终,该生成功被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录取,可以多掌握一门外语,能力得到拓展。现在学生们非常愿意向教师咨询自己的生涯规划与学业发展,每所学校都有超过20人主动联系教师做相关咨询。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生涯与学业发展指导正成为学校的“刚需”,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 吴鹏森.中国高考改革新思路[J].探索与争鸣,2013(4):70-76.
[2] 陶敏.美国学业指导制度变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2(3):69-72,77.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