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可
摘 要:以目标导向为依托开展生涯团体辅导所具有的管理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研究,通过阐述各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探讨将目标导向的团体辅导引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带来的各方面的优势;同时,介绍了设计目标导向职业生涯团体辅导的理论依据及具体实施方案。现有关于大学生职业指导、生涯团体辅导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从管理学、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维度共同研究还比较少,所以对生涯团体辅导的创新研究有一定现实启示意义。
关键词:目标导向;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G4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5-0069-04
一、 以“目标”为导向开展生涯团体辅导的重要意义
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一词有其管理学意义、心理学意义、心理咨询意义及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在管理学中,目标作为重要概念,作为切入点,只有先具备所设定的“目标”,才能谈随之而来的“管理”。“目标管理”强调自我控制,是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过程刺激管理方法。在大学生生涯教育各个阶段中,学业目标不能也不应该只由学校和教师确定。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本人的关注和积极性,所制定的目标才能成为学校、教师及学生共同努力的方向。这就要求制定目标时要有学生的充分参与,以保证学业目标被充分认同,进而产生实现目标的动机,从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价值的实现。由此可见,目标能充分引导学生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自己生涯的使命感,从而实现目标。
在心理学研究中,早期关于人生目标研究的有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弗兰克。他作为意义治疗与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的创办人提出了意义治疗,他从自己在集中营的人生经历中感悟出人生目标可以成为个体赖以生存的独特内在力量,强调个体对目标的理解与感悟,使治疗对象获得人生的意义。进入新世纪以后,心理学家Damon,Menon 和Bronk(The Development of Purpose during Adolescence.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 2003)在青春期目标发展研究中提出了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关注人生目标的内容,认为人生目标的内容对目标的自我超越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心理咨询中,对目标的探索同样取得了重要的关注。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在分类上属于后现代心理学,强调正向、短期,将目光投向未来,不探讨原因与历史;对个体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个体拥有的资源和潜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其关注点专注于现有的优势、方法、资源,构建“设定目标—探索例外—评量进步”的基本阶段,让学生更多聚焦自己已经拥有的资源和经验,先确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尝试进行改变,以达到最终自身解决困扰的目的。而且,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本身的理念和技巧对增强学生自控性和自我效能感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作用,這些因子的提升都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制定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大学生的人生目标设定可以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考虑。一方面,社会主义大学对高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便是要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另一方面,拥有高尚的理想目标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核心要求。“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高校学生的寄语,也是广大青年大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的深刻体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要想活得有意义,就应在有理想、有意义的前行目标的引导下,走出自己的独特而有价值的人生之路。理想信念同样决定着目标的成败与否,为前进的努力提供持续的奋斗动力。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2007年教育部7号文件《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在此基础上,教育部、各地区教委以及相当一部分的高校先后出版了地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材或校本教材,开设必修或者选修课程,用以开展就业指导、宣传大学生就业政策。职业发展相关课程在高校中蓬勃发展,并在指导学生成长成才、就业创业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成绩。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传统的教学体系主要应用职业匹配理论和发展理论,比较多地从个体特性的兴趣、性格、能力方面等来分析和决策职业发展。这种体系下的教学局限在重视对工作本身的选择,却忽略了与工作有关的个体的因素,比如人格、情感等因素。随着对人本身及个人发展的逐渐重视,越来越多的声音都表明需要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关注个体发展的方式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从教学的手段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能让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充分引导学生知识的学习,并且传播效率高、学习效率高。传统的课堂也有着难以避免的不足:第一,教学中心的教材因牵涉审批、印刷、出版等环节,往往周期较长,更新速度较慢;第二,课堂体量相对较大,班级人数少则三四十人,多则数百人,难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第三,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讲授,对学生的启发性有限,学生只能被动地吸收,难以参与或参与较少,缺少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探索新型生涯教育模式,以补充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将团体辅导纳入职业生涯课程体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三、利用团体辅导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优势
团体辅导(group guidance)主要强调的是在认知或知识层面的功能,主张用间接的方法来改变人的思想或行为,其功能是属于预防性和发展性的,重视的是每个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即借团体的形式,助个人成长[3]。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每个人都有“爱和归属”的需求,而团体正是归属感的重要提供渠道。而且,随着不同成长阶段需求的变化,不同的团体提供了差异化的归属感和支持。青年大学生处于相似的身心发展阶段,在生涯发展问题中遇到的困惑往往是广泛存在的,具有普遍性。而且青年学生更重视朋辈的意见和评价,更容易受到朋辈的影响。良性和谐的朋辈团体可以促进大学生正确人生目标的确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以及未来走向社会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团体辅导与课堂教学、个体咨询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可以通过在团体中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相互作用、互相影响来发现自己的目标,澄清自己的特点,解决自己的问题、规划自己的生涯。实践证明,团体辅导的长处在于:一是团体辅导属于多向沟通过程,感染力更强。每位成员在团体当中都有机会分享自己情况,在接受其他成员帮助、解决自己问题的同时,也对团队中其他人起到积极影响,有鼓励和支持作用。二是团体辅导效率更高,省时省力。一方面,跟一对一的个人咨询相比,一个团体领导者可以同时进行多人辅导;另一方面,团体辅导集思广益的研讨方法,也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三是团体辅导能帮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生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社会化的发展。良好的团体氛围能充分增加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在对生涯教育方面应用上,清华大学的姜旭曾以64名清华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大学生为目标群体,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团体辅导,并在团体辅导前后都进行了调查进而比较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团体辅导可以增加成员了解自我的程度。团体辅导可以增强成员的自信心;团体辅导可以明确成员对职业目标的认识;团体辅导可以加强成员的生涯决策能力。通过研究得出,团体辅导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过程中是有显著的指导意义,可以成为面向大学生的一种有效的生涯辅导方式。
四、团体辅导方案设计
个人中心治疗理论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创立的由心理咨询治疗而发展的理论,也被称为“来话者中心治疗法”。罗杰斯认为,良好咨询的基础应是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友好而真诚、彼此启发并促进成长的关系。他还认为,要相信来话者的自我治愈的能力,通过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信任、接纳,来话者可以自我调节以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时,罗杰斯将“来话者中心”扩大到“以人为中心”,并把这个理论拓展到人际关系中其他的场景,比如教育领域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职业兴趣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职业专家约翰霍兰德从帕森斯的理论中发展出来的。他在1959年提出了人业互择理论,收到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一理论将内在的人格特征和外在的就业环境相联系,认为人的职业选择与人格、兴趣有着重要的关系。兴趣可以为未来从事的职业提供动力,从事与职业兴趣相关的职业,能增加效率并更容易取得成就。根据从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就业偏好,把从业者分为现实型、探索型、创新型、社会型、事业型和常规型6种劳动者类型,对应的具体职业也划分为6种类型。
合理情绪疗法,是一种通过澄清不合理信念、不正确认知,改变由此产生的情绪问题的一种心理咨询疗法。这种方法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创立,他认为具体的激发事件并不是人的痛苦和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而往往由当事人对事件经过的不正确的认知和不恰当的评价所引起的个人信念,导致自己在此情况下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将外界事件设为A,将人的认知信念设为B,将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设为C,即决定C的往往不是人们自认为的A,而是B,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ABC理论。因为人们对事件有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包含着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合理信念能帮助人们产生积极思考和积极行为,而不合理信念则会带来自我的厌恶和挫折感,甚至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攻击,導致不合理的信念并不是单一的,也是有多种展现形式,我们将在团体辅导中澄清不合理的信念,树立合理信念目标。
团体动力学又称群体动力论,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研究群体动力的存在和作用,包括群体气氛、群体中的各种因素对个体的作用、群体成员间彼此的关系、领导风格对群体影响等。1939年,德裔美国人勒温最先提出团体动力的概念。“团体动力”就是决定团体活动的方向。团体动力理论的宗旨就是从心理及社会环境两方面,去探索和发现团体行为与团体中个体行为的动力源,最终找到对团体以及个体行为的推动力量。团体动力学认为,改变个体的最好方法就是从改变其所处的群体入手,团体的改变也自然会带动个体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我国现阶段社会实际情况,阐述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国史教育,这些构成了习近平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多次在各级会议上指出,高校“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4]。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和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将理想信念形象地比喻为精神上的“钙”。党的十八大就指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如果缺少了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够坚定,思想上就会得“软骨病”,立场就会不坚定[5]。
五、团体辅导期待达到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希望能够使学生增加对自我的了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看到自己的价值,不完美但是有自己的独特性,才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可以充分为学生赋能,让他们相信自己拥有改变现状的力量,看到虽然之前浪费了很多时间,但仍然可以努力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希望帮助学生掌握实现目标的技能,从常立志改变为立长志,进而实现自己的生涯目标。希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祖国的需要、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有所建树。只有这样的积极向上、全面的价值观才能有助于学生不被社会上一些负面言论所影响,最终找到自己在当下真正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17.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 习近平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EB/OL].2020-07-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7/08/c_1126211499.htm
[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 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2-11-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2-11/19/c_123967017_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