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宁霞
摘 要: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而当今多种文化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着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中面临着诸多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需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树立先进典型三个途径加强新时代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引领;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5-0055-03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智则国智,青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担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引领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少年的思想观念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意义重大。
(一)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到,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引导青少年爱党、爱人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应对社会思潮多元化的现实需要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多种社会思潮也涌入国内,使我国社会思潮结构呈多元化趋势。据《人民论坛》统计,2017年的十大社会思潮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泛娱乐主义、激进左派、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1]这些社会思潮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青少年群体极容易成为不良社会思潮传播的突破口和易感人群。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期的青少年,阅历尚浅,判断能力相对较弱,一旦受到蛊惑和煽动,就会毫不犹豫地加入抨击社会的行列,助推不良思潮的发展。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激进左派等思潮似乎“价值中立”,而本质上却以否认和动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地位等为目的,往往倾向于在重大时间节点制造舆论话题,大肆传播负面言论,极具煽动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大量非主流社会思潮的蔓延和传播,对弘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维护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有着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规范,必然会使青少年弱化馬克思主义信仰的选择与确定,消解青少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的坚定信心,以至怀疑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形成的关键期”。[2]而教育引领青少年的核心任务是帮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3]。因此,必须将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青少年思想引领的重中之重,在更加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弘扬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时代精神,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贯穿于青少年成长和成才的全过程。
以引领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使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以引领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为基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使青少年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引导青少年从小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和履行国家的法定义务和社会公德,做诚实守信、明礼担当的人。
二、新时代青少年思想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青少年基本都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理想,不仅努力学习,而且也十分关注国家的发展。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青少年在世界观及其价值观的选择上追求标新立异,传统观念淡化,道德认知模糊,思想状况堪忧,并对自身认知定位不清。
(一)政治认同程度高,但对社会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政治认同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正确成长方向和坚定科学理想信念,关系到社会和谐和稳定发展。总体来说,青少年群体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度比较高,但仍有一些人认为政治枯燥乏味,况且国家政治生活离自己很遥远,也不是自己该关注的,不会积极主动关心国家政治。青少年政治接触首先来自于学校思政课堂上教师的传授和灌输,对国家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点基本能够熟练掌握,但对其背后蕴含的深厚内涵一知半解,缺乏深层次的理性认识,仅是为学习而学习。现在青少年生活条件十分优越,生活在和平年代,从小衣食无忧。但对国家缺少深厚的情感认同,认为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发展关系不是很紧密,没有认识到个人的前途命运离不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对国家政治的情感没有根植于内心深处。而政治行为更需要亲身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实现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的统一,但目前青少年严重缺乏政治实践活动。
(二)有强烈的爱国情感,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日趋弱化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尊重和传承中华文化。当前青少年爱国情感充沛、爱国理论知识丰富,但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不同程度被形式化和弱化,家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
1.西方思潮与中华文化争夺阵地、抢夺话语权
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并利用现代网媒渗透吸引青少年注意力,进而不断侵蚀青少年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逐渐削弱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越来越发达,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人生观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比如,青少年崇尚国际名牌,崇洋媚外的攀比心理逐渐加剧;热衷于西方的节日,对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趋之若鹜,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情感逐渐淡漠。
2.青少年对中华文化认同知行不一
部分青年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仅仅停留于概念的机械记忆,而缺乏情感上的认同及更深层次的行为认同。还有的青少年尽管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意愿,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将思想外化为实践行动的困惑,严重影响中华文化认同作用的发挥。
(三)有较强的进取心,但价值取向更趋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
当前青少年的人生价值目标定位比较明晰。在青少年时期,他们注重学习获得知识,一般有较强的进取意识。但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社会价值多元化正在不同程度地影响青少年的成长。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青少年的价值观逐渐发生改变,刻上了市场经济的烙印,表现为重视经济效益而轻视政治影响、重视物质基础而轻视精神内涵、重视个性突出而轻视集体共性的特点,价值取向上更趋向多元化、实用化和个性化。没有将个人发展的小我融入社会发展的大我,没有将自己的个人奋斗目标与民族复兴的理想统一起来。
(四)有道德认知能力,但有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分离现象
当前青少年对我国的道德规范普遍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重智育、 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言教、轻身教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些青少年在遵守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等方面,存在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课桌文化、厕所文化、食物浪费等等。随着多种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念的出现,特别是一些腐朽思想通过网络世界向青少年渗透,必然对涉世不足的青少年产生误导,特别影响了他们道德素养的养成,削弱了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削弱了道德素养培育对青少年的感召力,导致青少年道德选择依据混乱。现在网络使用人群越来越低龄化,一些青少年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开展不良的网络道德行为,比如,利用网络传播不良信息、放纵网络语言暴力、网络诈骗等。
三、新时代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的路径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
随着不断扩大开放、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同世界的联系和合作更加紧密,相互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也更加复杂。习总书记在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可不是一个象牙之塔,也不是一个桃花源。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坚持遵循青少年成长成熟成才的规律,注重每个阶段的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守牢守好学校教育这个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具备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素养的思政课教师是关键。要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强化教师在坚定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引青少年学习党的科学理论,知历史,识国情,进一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面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朴素情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四个自信”渗透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和良好心理品质。
(二)利用“互联网+”开拓青少年思想引领的新途径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04亿,城镇地区互联網普及率为76.5%,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46.2%。网民以10—39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网民的61.6%;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1.5%;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19.3%、20.8%。网民群体中学生规模最大,占比为26.9%;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17.2%、41.1%、22.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8.97亿,手机网民占整体网民比例为99.3%。显而易见,每年不断增长的青少年网生代逐渐成为运用新媒体的主力军,这就使得新形势下青少年思想工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因此,借助“互联网+”引领青少年思想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是新时代青少年获取大量资讯、了解社会现实和热点问题,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主要渠道。在互联网+思想引领模式下开展线上青少年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教育,需要选择青少年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包装和传递,投其所好,用一些新颖、奇特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和推广。为了减弱青少年受到网络热点问题的冲击和影响,就更加需要社会组织机构通过新媒体积极发声、亮剑,匡正误区,旗帜鲜明地开展网络舆论斗争。共青团要建设一支作风优良、素质过硬、勇于担当青年网军,实现共青团+互联网“键对键”,打破层级、地域、组织限制,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思维构建团青关系新格局,更好地联系服务引领青少年[4]。如果辅之以“O2O”(线上对线下)的活动推介,沟通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贯穿理论宣讲与实践锻炼,联通组织机构与个体人群,将为效果的整体提升产生必然的积极作用[5]。新媒体时代,我们必须积极占领新兴舆论阵地,掌握主动权,充分利用各级各校团组织活动、思政课等在线上线下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良好学习环境和交流空间,最大限度地覆盖青少年、凝聚青少年,引导青少年在网络上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行也。”青少年榜样教育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以先进典型人物为榜样,青少年可以向他们学习伟大品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树立榜样教育目标上,尽量选择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的平民英雄。学习榜样,首先是为了改进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而引导他们向往理想生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是绚丽多彩的,每个人的成长发展也具有无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青少年的需要是那些真正贴近生活本身、贴近现实,能与他们一同思考、一同郁闷、一同探索、一同进步的‘人生伙伴,在自己的成长之路上树立起一块块路碑,引领他们在世俗世界中追寻幸福生活。”[6]因此,比起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英雄,为青少年树立鲜活的普通人为榜样,更容易让青少年接纳并以此为模范。比如,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中获得了“共和国勋章”。他在2020年9月1日《开学第一课》就讲到自己在南京出生成长,亲眼目睹中华民族与日寇顽强抗争、挺立不屈的历史,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的信念从此烙印在他的心里,他也立下了为祖国兴盛、人民幸福而发愤努力的志向。可以说,钟南山院士的爱国、奉献、拼搏、实干的精神为青少年树立了先进模范典型,是新时代青少年精神成长的旗帜。
拥抱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争做新青年、奋发新作为。需要我们更加自觉主动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使命,做好青少年思想引领工作,引领广大青少年爱党、爱国,积极践行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好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胡巧雅,王伟平.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思潮变迁对政治文化的同质与解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9,(9).
[2] 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C].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5.
[3] 杨文.全球化视野下中国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路径选择[J].新远见,2012,(10).
[4] 张琴.互联网时代建设青年网军提升共青团思想引领力的思考[J].知性铜仁,2018,(4).
[5] 唐智.“互联网+思想引领”青少年工作实现路径与评价[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8).
[6] 万美容.优选与创设——榜样教育创新的方法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