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达
摘要:“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校园开展“四史”教育的主营地,如何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更是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亮点。因此,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系统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2]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对于帮助学生厘清历史发展脉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塑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摒弃历史虚无主义,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价值
(一)把握理论维度,以史铸魂。
开展“四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理论素养不足会导致理想信念不坚定。“四史”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全面性、系统性的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大势,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有助于认清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党史观,学会用辩证的思維去分析问题,寻求真理,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把握政治维度,坚定理想信念。
开展四史教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坚定政治信仰,筑牢思想防线的有力抓手。当前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提供了平台,导致部分大学生面对错误的观点和言论缺乏清醒的认识和必要的分辨能力,甚至对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有所动摇。“四史”书写的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成功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以及新中国70余年来实现的伟大复兴。新时期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知史鉴今,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国贫民弱的旧中国取得开创性、历史性的新成就,对提升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情怀,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牢政治方向有着重要意义。
(三)把握教育维度,落实立德树人。
开展“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必要环节,历史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基础,以史育人和以史化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四史”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本质是通过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到青少年的心灵中[4]。目前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体,由于接受信息多元化、市场经济功利化以及社会主体转型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加开放,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导致正处于“拔节育穗”期的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够成熟,理想信念不够稳固,对各种思潮的辨别能力不够完备,容易在相互激荡的多元化社会中迷失自我。因此,高校要充分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不断强化政治导向,以正确的历史观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更加坚定党的领导,这既是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现,又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有力保障。
二、“四史”学习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各高校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推动“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
“四史”教育内容涵盖了党史、新中国史以及改革开放史,理论体系庞大,逻辑性强并且理论性较深。教育者在课程安排和授课方式上又多选择传统理论灌输式,课堂教学只注重对受教育者理论知识的学习,减少或者忽视了“四史”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做到知情意行相统一,学思践悟不足,从而使部分学生对“四史”学习教育产生抵触心理,“四史”学习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不利于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体系的有效融合。
(二)“四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融合性不强。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在现代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新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融合。当前,“四史”教育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已经走向正轨,各高校利用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平台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常态。然而在“四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专业能力不强,内容形式单调、体制机制不健全等为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思政课教师运用新媒体的意识有所欠缺,在新媒体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短板,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采用以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理论讲授方式,导致学生获取“四史”知识途径较窄,学习参与度不高,育人效果不佳。同时,“四史”学习教育与新媒体融合的制度体系仍不完善,没有系统的制度规定和专门的文件指导高校运用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各高校仅转发中央下发的相关文件,没有结合自身的特点提出细化的方案,导致政策落实不够到位,无法形成新媒体思政教育“大格局”。
(三)受教育者存在认知偏差。
当前高校学生以“00后”为主体,他们正处于思想价值体系形成阶段,受信息技术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快速更迭,受教育对象自身受到教育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大多数学生对“四史”学习教育处于碎片化、零星式学习状态,他们对“四史”的了解基本来自于初高中课本知识以及现在网络电视、微博的宣传,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从客观角度来看,“四史”学习教育中涉及的内容与“00后”对社会发展的认知相差太远,时间跨度上的架空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种认知偏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对“四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动力,甚至认为其占用自己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将“四史”学习教育视为一种“负担”,十分不利于高校“四史”教育的开展。
三、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开展途径
高校要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必须抓好“四史”教育队伍,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新媒体教学新平台、整体规划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宣传手段,以提升“四史”教育传播能级,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观。
(一)抓好“四史”教育队伍,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
抓好“四史”教育队伍关键在如何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思政教师要本着立德树人的理念,怀揣以生为本的态度,积极学习“四史”课程,学习党中央的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国内外的时政热点,把握“四史”教育的针对性,引导学生客观辩证的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积极思考,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将“四史”教育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对不同学科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创新授课方式,注重启发引导,通过案例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打造一支理论扎实、立场坚定、视野广阔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及时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四史”学习教育载体,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充分发掘当地的“四史”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定期带领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组织学生深入挖掘身边“四史”元素,開展诗歌朗诵、“四史”知识竞答、摄影展等文化艺术比赛,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盘活“四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在参与“四史”文化创作过程中实现对教材知识体系的价值性还原,架构学生与“四史”之间的精神桥梁。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新媒体教学新平台
课堂教学作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线上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的及时性、广泛性以及可重复性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线上教学的发展。因此,“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必须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衔接,力求打造立体化、全方位的“四史”学习教育平台[4]。首先,要守住线下“四史”教学主阵地,线下教学主要采取一对多、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形式,能有效弥补在线教学隔屏交互的缺陷,及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状态,更容易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其次,创建线上“四史”学习教育载体。高校力求实现“四史”学习与时代同频,推动新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新媒体交互性、共享性、生动性的独特优势,以新媒体技术引领大学生“四史”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发展。通过公众号、抖音号、B站等新媒体平台和短视频平台,合理利用大学生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设计满足碎片化阅读需求的内容,扩展大学生学习的空间随意性,通过极具趣味性和可视性的表达方式开展“四史”学习教育,使“四史”教育实现了时代性与实效性、学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三)整体规划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宣传手段。
构建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在现有基础上将“四史”学习教育合理的融入其中,现实告诉我们“四史”教育不能只是一时之热,必须形成常态化的教育机制,充分结合各门课程的特点,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摒弃以往的“一讲到底”的传统宣传方式,利用学校或学院自身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全面多形式的进行宣传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和心得,发挥身边的榜样学习力量,形成“人人会学,人人爱学,人人带学”良好学习氛围。树立“以知史、爱史为荣”的观念,组织学生进行“四史”学习演讲比赛,感染学生向历史榜样学习。
四、结语
综上所述,“四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经验,承载着丰厚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奋斗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高校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对于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延续红色血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我们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新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应努力推动“四史”学习教育与网络技术相融合,创新“四史”宣传新手段,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开创课堂教学新模式,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四史”教育课程,推动高校“四史”学习教育工作全方位、立体式进行,加快“双一流”建设进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建设高质量思政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1-09(2).
[2]习近平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勉励广大党员: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N].人民日报,2020-07-01(1).
[3]苟利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2021(2016-12):153-154.
[4]穆标.关于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2021(2020 -33):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