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华
摘要: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小学阶段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形成阶段。因此需要把握这段教育的黄金时期,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中形成价值观教育对法治和道德知识教育的引领,做到小学生知识、情感、行为的有机统一。本文试图探讨这一课题,探讨在课堂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结合校文化教育和传统教育方法,形成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机制。多方助力,共同致力于对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关键词:小学生,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依托于教材进行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逐步的浸染和渗透。小学生年龄幼小,因此教师必须充分领会教材意义,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使其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个大题目,但是可以有小做法。在实践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将其一点点分散在课堂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课堂学习中,逐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求。做事情之前,要先想一想。弄清楚自己行为的对错,并养成做事三思而后行的习惯,不该做的事不做,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话不说。
教育是有方法的,雅典学派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它形成了一种令人神往的学习氛围。大家畅所欲言,思想剧烈碰撞,师生一问一答,彼此争辩,最终得出结论。美国教育家布莱特的“道德讨论法”,也指出了彼此讨论,有助于大家认清是非曲直,在日后实践之中注意避免。因此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有值得仿效之处。
教师可以适当采用道德讨论法来辅助教学,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生性纯良,对国家民族有着天然的亲近。教师要利用小学生的这种质朴的心理,制作符合他们年龄认知的课件。培养小学生认知祖国,可以以思辨的方式进行。譬如在带领小学生认识国庆这个节日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自由发言。从他们身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入手,引导学生去探讨其中的对错。
臂如用多媒体放映一些图片,让他们回答在升国旗的时候,哪些做法是正确的,哪些做法又是错误的。小学生就会对国旗是神圣的,升旗需要正确的仪式感,有一个初步的认知。了解升旗之后,老师还可以跟学生分享古今的爱国故事,讲述红色党史中的小故事给学生听,进行单向引导。让红色基因在小学生的心田里得到弘扬和发展,让他们成为合格的红色传人。
课程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讨论教材中提出的活动结束后,小国旗怎么办的问题。让大家提出解决办法,并且逐条分析这种做法对不对。这样一来,小学生的价值观进一步明晰,知道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不妥当。就打下了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
二、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对核心价值观进行渗透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不能光让担任这一课程的教师在课堂唱独角戏,更需要让学校提升道德法治宣传意识,以整个校园环境为载体,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整个校园之内形成统一良好的氛围,以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促进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渗透。
小学的校园文化,展现的是一所学校的厚重底蕴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小学生形成初步的思想法治道德观念,离不开学校氛围的加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法治道德宣传的比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使其明是非,知对错,养成正确三观。
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跟学校的领导决策者在设计校园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有效渗透。协助其呈现出最好的展现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功落地,在第一时间对各个年级的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指引。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符合小学生的审美需要和兴趣爱好,既可以师生动手做美观大方的校园文化墙和板报,也可结合校园网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以及班级群等方式。也可以鼓励小学生做小小宣传员,自己制作手抄报,图文并茂,用鲜活的,贴近小学生生活学习的内容,去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还可以每天上第一节课前,抽出五分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让小学生轮流宣讲。
小学生有很多少先队活动和学校集体活动,以及班级为单位的主题活动,都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时间。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年龄阶段,以及经常开设少先队活动的优势,校园文化建设也比其他学段的学生有更高的要求。学校要和教师共同探讨,找出最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案,创建既风清气正,又和谐舒适的校园氛围。让学生们沉浸在这种活泼愉悦的氛围之中,感受正能量的渲染,成长为知进退懂荣辱的好少年。
在爱国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选择国家最新的科技成就,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教育。高铁呼啸,载人航天、东风快递、量子通讯卫星、华为等最新资讯,不但让学生对时事有所了解,为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而骄傲,爱国主义精神油然而生。
三、结合传统文化,促使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核心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不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产物,而是五千年传统文化和美德的延续和凝结。因此要从传统文化中深度发掘那些有关爱国,诚信,正义和勇敢的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传统文化为源头和宝库,从中挖掘符合时代需求的內容。
教学中,教师必须熟读和充分了解传统文化的底蕴,结合教材内容,传承孔孟仁者爱人精神,周易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天下为己任的无私精神,为万世开太平的进取精神。通过这些美德的传承,让传统文化刻入小学生的血液和骨髓,披上传统中国人的底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让他们为自己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而骄傲,养成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四、构建评价机制,促使核心价值观的渗透
想要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衡量,离不开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机构要打破重成绩轻道德的传统偏见,制定全新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进行评价和衡量,反映其真实素养。低年级主要侧重于友善文明,高年级更强调学生的整体认知。
设计评价机制的时候,教师既要重视分数,也不能唯分数论。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将分数、课堂表现、活动呈现和家庭表现综合在一起进行评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课堂走出来,深入到家庭和社会之中,体现在日常实践之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不是口头说说而已,也不仅仅表现成试卷上的高分。而是要落实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之中,教师要多观察和记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平日多跟学生交流,观察学生的课外表现和家庭表现。在对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过程中,使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学生成长点滴,肯定其成长和进步,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评价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这时候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是非判别能力,此时的评断则更侧重于诊断性评价,要及时发现和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补救措施。
大数据的发展,让评价手段日趋多元。评价的时间和空间地域等限制从此不复存在,使评价系统变得更加综合客观。也让评价系统变得更加全面,提出更多更为权威的方法。更加真实客观地体现出学生们的水平。
结论
小学《道德与法治》 课程,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养成好的价值观,对于小学教育来说,起着价值观初步养成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输出,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门课程。而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自尊自信的良好心态,栽培出更多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学生。让学生在成绩之外,有着健全的人格,让成长之路更加顺畅,更能有效地发挥个人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琳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 锦州:渤海大学,2016.
[2]黄建全.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学生身边的事情着手[J].内蒙古教育学院报,1999(S1):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