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龙
摘要: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需要对原有的教學理念进行升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历史知识内容,合理地进行相应教学方法的选择,打造属于高中生的历史课堂,让高中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快乐,促进高中生综合的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在本文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注重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进行此部分内容的讲解,让高中生在相互帮助,相互监督,相处促进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历史学习方法,促进高中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合作教学;路径探索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将合作教学融入教学课堂,激发高中生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更为积极地投入到历史学习的过程中,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并在更为多元的教学情境下掌握相应的历史知识,促进高中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历史合作教学的意义
与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不同的是,历史教学者将合作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打造属于高中生的历史课堂,另一方面可为高中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相应历史问题的探究中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拓展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思维,让高中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动脑筋,想办法”,促进高中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将合作教学应用在历史教学可促进教学者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者在开展历史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可从高中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并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突破口发现并解决个人在历史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合理地调整教学方式和节奏,促进教学者综合教学能力的提升,增强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二、开展历史合作教学的原则
(一)遵守开放性原则
在开展历史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可从两个方向入手注重增强教学开放性的原则。方向一,教学问题的开放性。历史教学者应注重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调动每一位高中生头脑中的历史知识,让全体高中生参与到相应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发挥高中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融入历史问题的讨论中,促进整体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式二,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者可摆脱传统的以课堂为主体的授课模式,注重将课堂教学与课下教学进行连接,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外延,丰富历史课堂的授课形式,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方式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在历史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融入其他教学形式,让高中生感受历史学习趣味性的同时,让他们融入不同的历史学习场景中,探究各种历史问题,促进高中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应注重遵循开放性的原则。
(二)遵循小组划分的科学性
科学的小组划分有利于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潜能,让高中生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帮助,促进整体历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此,历史教学者在划分小组的过程中需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学者可参照如下几点:第一点,保证各个小组之间历史综合学习能力的均衡性。为了保证各个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教学者可需要保证各个小组大体历史学习能力的相当性。第二,保证同一小组中有不同历史学习水平的高中生。为了让同一小组中的高中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教学者需要保证同一小组中各个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差异性。第三点,尊重高中生的主观意愿。除了考虑上述原因外,教学者应尊重高中生的分组意愿,让高中生以良好的心情融入到历史合作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历史学习潜能,提升整体的历史教学质量。
(三)遵循互动性原则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需遵循互动性的原则,既要让高中生之间互动,又需保证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同时,让高中生在互动的过程中深入了解相应的历史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借鉴他人的历史学习思维,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积极作用,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益。
三、合作教学在历史教学的应用策略
(一)逻辑性的合作模式,促进高中生学习高效性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与其让高中生记忆历史知识,不如让他们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为了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高效性,教学者可以构建逻辑性的合作教学方式,即从思维导图的角度入手开展历史教学,让高中生在完成绘图的过程中进行相应历史知识的梳理。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者可引入合作教学法,即让高中生在思维导图的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彼此促进,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热情,促进他们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获得良好的历史合作教学效果。
比如,在进行“历史近代史复习”这部分内容的授课过程中,教学者可将思维导图引入此部分知识的学习中,并结合高中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相应的小组划分,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合理竞争,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让他们集思广益的过程中掌握相应历史学习方法,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高效性。在具体的教学方法的落实上,教学者注重从如下几点入手:第一点,讲授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教学者使用多媒体展示几种常见的思维导图绘制图形,并注重结合相应的历史内容,介绍最具高效性的历史思维导图,让高中生在历史教学者的讲解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思维导图绘制方法。第二点,提出历史学习问题。教学者提出如下的问题:请同学对本节课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并划分出本节知识中的重难点。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者对高中生说:“你们可以绘制历史知识树,完成此部分历史知识的梳理。”第三点,走入高中生中适时指正。教学者有意识地走入高中生中,并结合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高中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教学者的指导,使他们更为高效地绘制思维导图,提升高中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第四点,展示高中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在此,教学者使用文字展示高中生绘制的思维导图。一位高中生走上讲台说:“本校小组使用大树绘制思维导图,即在大树的枝干上写出‘中国近代史’这个关键词,并在上面四个枝干上写出‘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者采用逻辑性的合作方式,既让高中生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又让他人感受历史学习的趣味性,并让高中生在相互配合和交流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历史知识的回顾,提升高中生历史学习的高效性。
(二)信息化的小组模式,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
在历史合作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打造信息化的历史课堂,即注重为高中生搭建具有情境性的历史学习课堂,让高中生融入多媒体营造的情境中,增强历史教学的沉浸感,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潜能的激发。在具体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者注重构建具有开放性的历史问题,让每一位高中生有话说,并根据他们的历史学习状况进行针对性指引,使高中生更为高效的掌握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使高中生学会学习。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者引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部分内容,并注重为高中生搭建相应的历史学习空间,让高中生围绕个人的生活以及历史知识的中的内容进行相应问题的探究,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潜能,获得良好的历史教学效果。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教学者可借鉴如下的步骤。步骤一,展示历史场景。教学者使用多媒体,展示从清朝到近代,再到现代人们的着装变化,并结合高中生的生活进行相应的引导,调动高中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步骤二,划分小组。在小组划分的过程中,教学者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保证组间学习实力的均衡性,保证同组员学习能力的差异性。步骤三,设置历史问题。教学者设置如下的历史问题,让高中生思考:“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有的时代背景,这要求我们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联系的思维分析问题,并注重从时空两个角度切入。”请分析中山服和旗袍产生的时代背景。步骤四,进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在大部分高中生历史探究结束后,教学者鼓励高中生分享思考成果,并結合高中生的历史思考结果以及突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掌握更为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效率的提升。
(三)自主性的合作模式,提升高中生学习自主性
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可增强历史教学的自主性,即打造属于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课堂,让他们在学习、展示以及探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促进高中生综合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教学者在合作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方式授课,注重教学主体的翻转,让高中生成为“小教学者”,激发高中生的历史学习能动性,使他们从教学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展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思维,促进历史合作教学质量的提升。
以“二战”教学为例,教学者引入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并以小组的方式开展此部分内容的授课,注重为高中生搭建自主的思考空间,创设开放性的历史学习问题,调动高中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历史教学效果。在具体的问题设置上,教学者提出如下的问题:请列举二战中你最崇拜的人物,并论述其中的原因,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此部分内容的解析。通过设置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者让每一位高中生融入历史问题的探究中,让高中生之间相互建立,相互讨论,从更为全面地角度看待历史问题。教学者对一组高中生的思考成果进行简要介绍。一位高中生说:“我们小组讨论的是‘罗斯福’。罗斯福是一位小儿麻痹的总统,但是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鼓舞士气,‘恐惧——我们唯一值…………为泡影。’”教学者在合作教学中注重引入开放性的问题,提升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他们的历史学习热情,让高中生在潜移默化中吸收历史知识,促进他们良好品格的塑造。
总而言之,在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者需要结合具体的历史教学内容,需要结合高中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合理运用相应的历史学习方法,让高中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汲取历史中的精神营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提升历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顺利.合作性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0(31)
[2]黄兴龙.浅谈小组合作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0(01)
[3]陈晓.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情感读本.2019(27)
[4]吴义建.用小组合作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