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峻
摘要:高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能够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语文综合水平,对学习与传承中华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载体,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是必不可少的。基于此,本文针对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渗透策略
引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可以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价值与学科功能,还可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是强化学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天然优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科特性与内容特点,适当引进文化元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丰富的人文情怀,进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课程参与热情,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与认同感。
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包括:一是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挑战。通过语文教学传统优秀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质与精神,进而体现在自身行为上,成为主动守护与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结合不同文化内涵讲述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带领学生朗读经典作品词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本中的特殊情感与精神,进而唤起内心了解的热情。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
(一)创新教学方法,唤起学生热情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特点与课程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此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让学生乐于接受并传承传统文化,主动将传统文化运用到自己学习与生活中,进而产生民族文化自信与自豪。
例如在《沁园春》《蜀道难》等诗歌类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方言与普通话分别进行朗读对比,比如诗歌《蜀道难》的感情基调是惊心动魄的,用地方语言朗读能够彰显出诗歌的风格,对此,教师可以邀请不同地域学生以地方语言进行朗读,展现出诗歌的特殊韵味。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诗歌的魅力,同时还可以了解地方特色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元素就在自己身边,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开展实践教学,彰显文化魅力
为了让学生能够长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人文素养,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出浓郁的环境氛围。对此,教师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实践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引进《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等富含文化元素的节目视频,以此吸引学生的了解,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另外,教师在课程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类似活动,比如古诗词比赛、成语比赛等,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弘扬传统文化活动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学校要丰富校园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传统文化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加入传统艺术社团,让学生在主动策划与举办活动中,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同时有效锻炼自身逻辑表达能力。
(三)品味经典作品,扩展文化视野
品味语文课程中的经典作品,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对学生来说,他们每个人的品读心理与阅读需求不同,品味感受也存在较大差距。在品味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实现自身审美水平的提升。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荷塘月色》等景色类文章,让学生在品味中自觉将自己代入到文本环境中,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内心情感,在汲取语文知识的同时强化对文章精神的感悟。再例如,教师在课程导入环节,为学生讲述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或传统故事,长此以往学生会收获很多相关知识,提升文化积累。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大量富含传统文化的文章,学生经过反复阅读与品味,不仅可以积累大量优质词句知识,还可以培养审美素养,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自身优势,在课堂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体现,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参与,通过全过程贯穿教育强化学生的认识;在课堂外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相关活動中,以此提升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参考文献:
[1]丁洁颖.高中语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DOI:10.27110/d.cnki.ghsfu.2020.000829.
[2]王昌波.民族精魂 植根教育——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教育[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0):38-40.DOI:10.13525/j.cnki.bclt.20181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