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涛,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原名朱若极,号苦瓜和尚,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并称“清初四僧”。石涛年幼遭变后出家为僧,在明末清初动荡的社会背景下,在风骨与权贵的矛盾之中,使其作品格法多变,反对摹古,提倡“我自用我法”,极具独创性和时代感。本文通过对石涛作品的研究,以石涛的绘画理论为出发点,从笔墨语言、美学特征、意境营造等方面分析石涛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并分析石涛的美学思想对当代国画创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美学思想;时代性;创新;
一、明末清初的社会、艺术特征
(一)“四王”的正统地位
清初的画坛,在明末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的影响下,形成了一股“摹古”之风,他们致力于研究“南北宗论”中所提及的南宗大家,特别是元四家的作品。其中,以“四王”成就最为突出。“四王”致力于摹古或在摹古中求变化,以元四家为榜样,多以古人的丘壑挪前挪后,缺乏变化。注重笔墨的运用,在技法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审美趣味趋向于精致,但是缺乏创性意识,忽视写生,拘泥于师古,脱离了“师造化”的体系。”四王“的追随者众多,也受统治者的青睐,在画坛确立了正统地位。
(二)“四僧”的个性化特征
明亡后,以“四僧”为代表的遗民画家,曲折的个人经历与亡国的隐痛成为了遗民画家的普遍心态,他们借以绘画抒发情感,隐逸的思想成为了他们绘画作品的特有的精神属性。他们的作品与“四王”不同,他们反对摹古,注重师法造化,在笔墨之外更加注重精神性的抒發,使“四僧”的作品别具一格,自成一家,极具创新性,在表现形式上不拘泥于古法,充满个性鲜明的笔墨韵味。他们的作品切合了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下,明朝遗民的普遍思想倾向。这样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倾向在“四僧”的笔下物化为一种隐晦的精神性的表达,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表现,具有浓厚的时代特性。
二、从《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看石涛的时代性
中国画的时代性是以时代和社会背景为基调的,更植于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体现着共性的社会审美潮流,和个性的思想倾向,反应着时代风貌和正确的时代审美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石涛作为清初最具有独创性的画家,其绘画作品、美学观念撼动了当时以“四王”为代表的摹古画风的地位,并影响了扬州八怪、吴昌硕等画家。下面将具体分析石涛作品时代性等表现。
(一)形式语言的创新性
《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层峦叠嶂的丘壑。构图饱满,舒张有度,贯通一气,有别于传统山水画的“三段式”构图法。画面的重心在正中偏右,最左侧描绘的江面给画面带来了无限的延展性,造成了强烈的虚实对比。山峦叠嶂,布局恰到好处,山体或平缓或陡峭,形态各不相同,生动形象。笔墨自山顶聚而往山体散,使得画面的聚散层次恰到好处。穿插于山峰之间的河流、雾气给画面带来了神秘之气、灵动之感;而点缀于山峦、松林之中的人物、房屋、桥梁、土路等为画面注入了人文气息,使得画面充满生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在笔墨方面,石涛在对山体的描绘上以披麻皴为主,皴、擦、点、染并用。与以往山水画不同的地方在于,石涛在画面上运用了大量的点的成分。在传统的浓墨点苔法之外,在山体上布满了淡墨小点,使得画面层次格外丰富,有着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在远山的处理上,运用了类似米氏云山的结茄墨点法,却展现出来与米氏云山完全不同的风格面貌,极尽丘壑之变化。
石涛在《搜尽奇峰打草稿图》中,集百家之长,又不拘泥于一家之法,体现了石涛所主张的“我自用我法”、“借古以开今”“笔墨当随时代”等理论。在形式上一反“四王”正统派的风格,在写生和观察自然的基础之上,不拘泥于笔墨传统,用创新之法将丘壑山峰表现得生动活泼,淋漓尽致,开创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新局面。
(二)美学思想的进步性
在清初画坛以“四王”的摹古风盛行的情况下,石涛提出了不一样的见解,并在画卷尾部的题跋中阐明了自己的绘画创作理念,他以这幅作品,强调了“心”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石涛秉承张璪“外师造化,中的心源”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画从于心,心事自然”等理论,认为绘画要取法的是真实的,客观的,生动的自然,所以“搜尽奇峰打草稿”。在广泛、深厚的生活经历,和感官的体验之下,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形式美感。石涛对于古人的绘画作品、理论,学习但不拘泥,认为“借古”的目的是“开今”,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独到见解,这也是石涛思想先进性的直接体现。石涛先进的美学思想,融于他的笔底,物化成一幅幅鲜活的中国画作品,如《搜尽奇峰打草稿》、《山水清音图》等。
三、石涛美学思想对当代的借鉴意义
石涛的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记载了大量关于石涛的绘画理论,包括著名的“一画论”。中国画的时代性一直在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对石涛的在清初提出的先进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需要站在民族传统和当代视角的语境下辩证的看待,选取其中的能适应新时代的理论体系加以借鉴并坚守。
除了“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等关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理论体系的延续外,其所主张的“物自用我法”“笔墨当随时代”等理论,认为前人的古法只能成为参考资料,而不能成为自己创作的依据,无法代替代替自己创作的思想,是对我们的警醒也是启发。这种追求创新性的创作精神,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四、结语
中国画作为一种表现形的艺术形式,由于时代的不同,所需要被表达的主题、心境不同。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内容上的先进性和形式上的创新性是中国画时代性最直接的呈现方式。绘画作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的物质载体,以形式语言为媒介,所表达的应该是一种更具个性的、深层次的思想和美学境界,而创新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将物质材料转化为抒发个性的形式语言,使绘画作品呈现出多样性、独特性、时代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2](清)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3]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陈品岩(1999-),男,汉族,江苏省溧阳市,学历: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绘画(国画),单位:山西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