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理论研究回顾

2021-03-24 13:34乌达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1. 引言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中的“迁移”二字始于心理学(learning psychology),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Ausubel提出。“语言迁移”则指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对第二语言产生的影响。H. Ellis(1965)认为“迁移”是“对任务A的学习影响了任务B的学习的一种假设”,并且还指出它是“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或许是最为重要的概念”。James(1980)把H. Ellis提出的“任务A和任务B分别置换为第一语言(L1)和第二语言(L2)”,也就是语言迁移。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以来,语言迁移理论成为了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

2. 语言迁移现象的对比分析期

在行为主义的语言学理论的支配下,上世纪40、50年代语言迁移现象研究开始兴起并受到了特别的关注。行为主义的理论主张对人和动物做一些列严密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从而得出一系列与学习有关的原理和规律。

二战后美国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们开始研究双语现象,其中代表人物有Weinreich和Haugen. 虽然他们的研究重点是涌入美国的移民学习英语(第二语言)对母语学习的影响,但同时也涉及到了母语对学习英语的影响,如音位、语法、词汇等方面。这种影响指的是双语中“任何一种语言标准的偏离”,即,双语者的第二语言(L2)对第一语言(L1)的影响,也可以是L1对L2的影响。语言学家们把这种影响称之为“干扰(interference)”。受Weinreich和Haugen研究影响,语言学家Lado写了对比语言学经典著作《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957),其中系统描述了目标语和母语的区别模式。位于华盛顿的应用语言学中心也出了一系列的对比两种语言之间异同的丛书。因此,Weinreich和Haugen的研究对同时期探讨二语教学,从而把对比分析法引入二语习得领域方面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Lado(1957)曾指出,如果目标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就简单,相反,如果目标语的知识与母语不同,则学起来就会困难。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目标语与母语的结构差异来习得L2。于是,语言迁移理论在第二语言研究领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对比分析期的语言迁移理论把研究重点放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上。语言学家们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者习得L2中遇到的困难都归于母语和目标语的差异。同时,不少语言学家按照这个思维编写了二语学习的难度等级量表,希望完善第二语言教学。

20世纪60、70年代,行为主义和结构主义开始衰落。认知语言学,尤其是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兴起,使对比分析理论受到了质疑。在这样的情况下,Wardhaugh(1970)对对比分析假设作了修正。他提出将对比分析假设分为两种:一种是强假设,即对比分析理论可以预测学习者学习二语时的困难;另一种是弱假设,指对比分析理论可以解释学习者学习困难。尽管这样,对比分析假设在当时缺乏可靠的实验数据,因此也很难完整、客观地评价它的作用。

3. 早期中介语假设期

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中介语( interlanguage)假设理论兴起。从字面意思来看,中介语由“inter”和“language”两个部分组成,意思是“语言之间”。在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指介于目标语与母语之间的,随着不断学习逐渐向目标语接近的一种动态语言系统。

早期中介语理论的代表人物有Selinker和Corder两位语言学家,他们研究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Lado( 1957)提出二语习得中母语的各种特征会迁移到目标语中去,而Selinker (1992)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合理的,学习者母语的各种特征不会直接迁移到目标语,而是迁移到中介语中。Selinker还借鉴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一种认知结构叫做“潜在心理结构”,他认为大部分成年学习者都靠这样一个结构来学习第二语言,并且潜在心理结构还能解释学习者过渡期内出现的错误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所谓“僵化”是“潜在心理结构”的一种机制,是学习者在学习目标语时停滞不前,无法进步的现象。Selinker认为语言迁移是导致这种僵化现象的5种主要原因之一。

1967年Corder发表了一篇《学习者的错误意义》的论文,轰动了二语学界,从此对比分析被错误分析所替代。论文主要观点有:根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假设,L2和L1都是受同一机制、程序和策略控制,唯一的区别是学习L2时可能会得到L1知识的协助;Corder主张从学习者的错误入手研究,认为错误(error)和失误(mistake)是有区别的,错误的存在表面母语和二语学习者的独立语言体系都在发展;错误的意义告诉我们教师要教什么、学习者的语言是如何进行的,同时,错误也是学习者测试他们假设的手段。此外,Corder( 1971)还提出5个步骤进行错误分析,即,采样、识别、描写、解释和评价。

中介语模式的兴起,使对比分析和语言迁移遭到了质疑。Corder甚至还提出要取消“迁移”这个概念。此外,实证研究还发现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与第一语言的学习过程有诸多相似性。学习者所遇到的很多困难是不能用对比假设来分析出来的,相反这些困难会反复出现在任何以非英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过程中。

20世纪80年代,乔姆斯基把语言标记理论运用到了普遍语法上。“标记”最初用来指音位对立中的两个成分,其中一个成分具有另外一个成分没有的特点,有这个特点的音位叫做有标记性,没有标记的就是无标记性。乔姆斯基延申这个概念,认为核心语法是无标记的,而边缘语法是有标记的。然而,Greenberg (1966)则把语言标记理论运用在跨语言比较上。他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数语言都采纳同一种语言规则,也就证明了语言普遍性傾向的存在。“标记性差异度假设”理论就是采用了Greenberg的标记理论,它认为有些语言比其他有标记的语言更自然,更基本,更高频被使用。比如,清、浊塞音的对立,在英语中,在词首、词中和词尾中都会出现。而在德语中,清、浊塞音的对立只存在词首和词中。因此,清、浊塞音在词尾的情况比词首和词中更为有标记性。根据标记理论,母语有标记,目标语无标记时,迁移就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德语的时候发清、浊塞音对立不费什么力气。相反,以德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发清、浊塞音的对立的时候会遇到不少困难。这种现象表面两种语言之间是存在“语言迁移”的,但用对比分析理论却很难解释。Dulay和Burt (1974)把学习者的错误分成三类:1.语内错误,这类错误在儿童习得母语时也会遇到。2.干扰性错误,即,母语负迁移所造成的错误。3.无法确定来源的错误。

Kellerman( 1983) 等人从认知科学角度开始研究语言迁移。他认为只有目标语知识不足时才会用母语知识来推测,这样才会产生迁移。因此,语言迁移只是第二语言或者外语学习者使用母语知识的一种手段。从此,诸多研究者们开始从二语习得的内部机制,也就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开始研究迁移。Kellerman等人提出的觉察上的语际共性、学习者迁移的意愿等理论,为把认知语言学运用到二语习得研究上去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拓展了语言迁移研究的视野。

近年来,我国的外语界对语言迁移现象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从中国期刊网上的检索到的关于语言迁移问题研究方面的论文情况来看,我国对于语言迁移的研究呈现增长态势。然而,从2012年开始研究成果量开始减少,国内语言迁移研究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其原因是缺乏对现有理论的突破和整体模式的构建。国内语言迁移研究大多数以负迁移分析为主,对迁移的其他几种表现形式如正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等研究很少提及,然而,这几种迁移对语言学习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4. 结语

目前针对语言迁移的研究集中在词汇,写作和阅读等方面,有关语音层面的,尤其是少数民族语音迁移应用研究还寥寥无几。因此,希望本问对日后该课程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2001 .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2004.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乌达(1984.4-)女,内蒙古赤峰市人,硕士研究生,现在内蒙古财经大学任教,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

猜你喜欢
二语第二语言母语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
The Role of Native Languag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