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毅
摘要:“双减政策”影响下,在教学中落实“减负增效”目标是教学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呢?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视角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几点对策,希望下文观点可供参考。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引言:
“双减”指要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負担。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工作中落实“双减”目标需要我们立足课堂教学过程,从主阵地着手改进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不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路[1]。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减负理念的认识出现偏差,有“矫枉过正”的倾向,比如部分学校提倡“不让学生背着书包回家,不给学生留作业,不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过深的知识……”,学生的压力减轻了,但是教学质量也下降了,显然这不是“减负增效”的有效思路,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总结了如下几点建议:
1.内容求精,突出重点
小学数学课堂40分钟的教学时间,可能会让部分老师觉得“捉襟见肘”,从本质上来说还是我们没有合理布局,对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不高,教学内容不够“精”,教学重点不突出。首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就能够表达意图,同时有简洁明了,这样才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其次,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对应教学目标,如《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设计数学游戏,让学生以描述某位学生所在位置的方式,体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思维方式:首先,让同学甲所在的那一排的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描述同学甲的位置(如第三个);然后,这排学生坐下之后,我们再要求学生描述同学甲的位置,这时候与学生以往的认知经验产生冲突,有的学生就开始强调左右,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按照“第?列第?行”的方式描述同学甲的位置,初步建立数对的雏形。最后,引入利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知识,强化数学表达和思维构建,提升教学过程的针对性。
2.动手实践,效果求实
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学生通过手、眼、口、脑的协同配合完成实操任务,在数学实验中验证猜想和理论,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弱化学生的心理压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学习效果[2]。如,《圆锥的体积计算》的知识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数学实验活动:把空心圆锥模具装满水的后,将水倒入和空心圆锥模具等底等高的空心圆锥模具中,学生在操作中可以直观感知到两者的体积关系——“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自主实验中,一开始我们没有强调“等底等高”的实验条件,有的学生也经历了失败,但是却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经历合作探究才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最终得到正确结论,整个动手实践的学习过程都以学生为主体,课堂实效性提升,且这种学习方式契合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发展特征,能够提质增效。
3.作业分层,减负增效
作业可以采用分层设计方式,让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就感,激励学生主动完成作业任务。比如对于数学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他们完成基础题的速度极快,思维创新题和拓展延伸题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而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来说,思维创新题和拓展延伸题有一定难度,且他们对于数量多的作业任务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在作业任务难度和数量上都要做好权衡。分层作业设计中可以把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附加题作为难度等级分层的习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精力,逐级完成作业任务[3],如果在进一步提升练习题难度级别之后感到吃力或者难度过大可以随时放弃,这种放弃并不是消极的,而是学生在能力范围内对于不符合自身能力的习题的合理取舍,更利于保持学生的精力和学习兴趣。如 《多元函数的求解》的作业设计中,低层次学生可以尝试完成对应定义和性质的基础题,中、高低层次学生则可以依据自身兴趣、精力、能力尝试完成延伸性思考题和计算题,锻炼对多元函数知识的应用能力。
总结:
综上所述,“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不断优化与改进,教育者要创新教育理念,不断在教学实践工作中探求高效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避免学生压力过大,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后作业设计中也要践行分层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精力和需求高效学习,避免学业负担过大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影响教学实效性。希望上述教学建议能够给同行们提供一些教学思路,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教学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1]万安平.浅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8(17):85-86.
[2]张翠萍.浅谈农村小学小班额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9(05):61-62.
[3]黄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学周刊,2019(0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