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方法,也是构成画面形式美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画的留白最早产生于先秦,形成于六朝,在唐代逐渐成长,宋代达到兴盛。自此之后,留白幾乎成为了中国画最具特点的表现形式之一,所谓留白,又称“余玉”,大致可理解为预留空白,但留白不空,不能将它等同于空白。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对留白有一定的误解,认为不着一笔的绝对空白之处就是留白。这是不对的,留白并不是空洞无物,而是通过白来传递更多的信息,营造更浓的意境,它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更高的审美境界,是要在画面中极力突出重要的、典型的艺术形象,坚决舍弃多余的东西,以此来烘托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意境。
留白的理论支柱是中国的写意观,写意观一直影响着宋代以来的绘画创作。虽然中国画的形式语言多种多样,如线条、笔墨、色彩等,但对于烘托意境而言,留白尤其重要,留白的艺术在于渲染一种意境,意境之美在于心领神会,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一个好的留白往往能带来画面整体质量的提高。中国画家利用“黑与白” “有形与无形”的对比,恰到好处地在纸上描绘自然与理念之间画面虚实关系。画面上适当的留白,使画面不阻塞、不凝滞,仿佛天地间之灵气自由往来其中,充溢着画家无尽的空灵的风神气韵,以及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感。同时,产生所谓的“韵外之致”“境外之情”,使观者生出无尽的遐思妙想。在中国山水画中,留白的艺术可谓是彰显得淋漓尽致。如我们画月亮,从不把夜空涂的昏暗,大多都是以线勾出月亮的形状而已。画夜晚的房中也不会把屋内画的漆黑,也只是画出一根点燃的蜡烛而已。这种巧妙的寓意方式,就是典型的写意手法。这种写意手法的运用是留白的最好体现,因此留白自然成为了中国写意观的具体运用。随着写意观念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意识,留白便成了中国画创作中的必然。
马远《寒江独钓图》(如左下图)就是留白艺术的典范之作。整幅画中,画家只描绘了一叶扁舟,一个正在垂钓的老叟,而四周都是大面积的留白用以表现水面的广阔。素笔勾勒的线条配上大面积的留白,不仅不会生出画面空洞之感,反而颇有意境之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两句诗最能够囊括这样一幅场面,画面的留白正契合了画家所要表达的“独”字。让“无中生有”达到了一个智性的高度。老翁与船只为实,而留白的水面则为虚。虚实结合中营造出的清冷、阔远的气氛。虽然留白之处空无一物,但实际上却是无物胜有物。再如夏圭的《烟岫林居图》(如右图),此图用水墨将远景写成烟雾山峰,将近景画为山坡丛树、小桥人家,在坡下绘平远的沙滩和溪水。构思简约,以虚代实,计白当黑,展现出浩淼而发人遐思的诗意空间,给欣赏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想象余地,让观者看着画面看着留白产生无尽的遐想。倪云林的作品,前面几棵树,一丛竹,中间留白的地方,很自然的让我们联想为水面,远处有一些简洁的山石,便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冲淡萧散的境界,引起我们不尽的遐想。齐白石画的虾子及螃蟹的作品中,只有主要形象,其余的画面都是留白,我们一样感觉到它们在水中徜徉的恣意与自在。叶浅予的舞蹈人物,形象生动,优美简练,同样体现出大面积留白的效果。黄宾虹的作品中也特别讲究留白,画面上的白可能是云,可能是水,可能是空气,可能是任何事物。这就是留白的魅力所在,使观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安插自己无限的想象。
中国画的留白是植根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一种艺术创造,充分地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它以一种无实际物相的方式去表达画面中的意境,以无相表达意象。没有留白,也就失去了中国画的意境美及艺术感染力;有了留白,才能真正产生“超乎其外,得乎其中”的意境美。留白作为一种富有中国审美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无疑是中国画存在的物质条件与中国人艺术思维方式紧密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不是空白,留白的巧妙运用,是艺术家艺术修养的集中体现。正如宗白华所言“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流动生命往来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乃能沉潜深入万物核心,得其理趣,胸怀洒落。”
1、作者简介:
刘红丽(1986.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郑州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美术,研究方向:油画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