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新探索

2021-03-24 01:14李心琪张馨予杜泽曦刘文霞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46期
关键词:革新文化传承

李心琪 张馨予 杜泽曦 刘文霞

【摘要】几千年历史沉淀的优秀中华文化是产品设计创新的源泉。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联系的观点,通过对文化基本特征的分析,提出设计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进而分析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一是设计反映文化,塑造新文化,二是文化影响设计。指出当今设计创新的前提是要形成文化自觉,加强产品文化内涵的融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与时俱进,服务当代生活。

【关键词】文化传承;设计与文化;革新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文化,是文化的产物,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设计作为人类创造的文化,不仅证实了人的存在,而且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建设着人们的生活,塑造着人们的生活。因此,设计的文化属性决定了设计必须承担起传承、创新和塑造文化的使命。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和灵魂。人们不能切断历史的发展,更不能人为地反对传统文化和设计。他们必须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促进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

一、设计与文化

《辞海》对文化的解释: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其相应的制度和组织。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是对某一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也作用于某一社会的政治经济。随着一个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种社会形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物质生产和发展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传承性。从词源的解读,可以概括出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文化的本质是“人性化”,文化是人类实践的产物,“人是文化的主体,文化的目的”。二是文化的可继承性和历史性,即一个民族的文化一定是在民族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代代相傳、代代相传的。因此,民族文化是在时间的线性发展中形成的,由时间定义的文化自然具有传统、现在和未来的概念。传统是相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否则,传统就没有意义。当然,没有传统和历史,就没有文化的现在和未来。

设计源于创造活动。从农耕文明发展到工业生产,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文明的发展,都集中在人类制造的工具和器皿上,体现了时代精神、价值观和生产方式。在中国青铜时代,人们以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装饰、优雅的铭文等结构和形式,进入了先人的生活空间。在这里,青铜器独自开辟了一个世界,中华民族早期生活的世界展开并讲述了它的故事。祖先对待自然的方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对象,以满足其生产生活的需要。物件本身,包括物件的纹饰、图案、造型等,对当时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真实反映。当然,这种审美理想是不仅在设计中体现和传播,而且渗透到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文学、绘画等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青铜器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青铜器是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生动地传达了民族社会生活的现实,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伦理、审美理想等多重含义。过去或现在的设计和制造,不仅是技术造型发展的表面特征,而且是一种多层次的、特别全面的、往往极其矛盾的文化现象。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二、产品设计创新

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的源泉是文化。产品设计的创新必将植根于文化的沃土。唯有细心浇灌,方能绽放中国设计之花。深修的灵魂在于文化自觉的自觉;精心培育在于文化内涵的融合;中国设计之花必将传达和展示中国特色,塑造中国形象。文化传承的前提是形成民族文化自觉意识。中国的现代设计是西方工业化的产物。它始于对西方现代设计的研究和模仿。在现代化进程中,走上了大生产、大消费的道路。在现代设计发展史上,经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建立、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建立,直到50多年来以欧洲为基础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洗礼20世纪,西化、同质化、去民族化的设计现象司空见惯。传统文化符号早已被遗忘,承载中国文化意义的视觉符号体系被近百年的工业革命一扫而空。幸运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反思文化,反思设计。当然,文化意识的觉醒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和后现代主义设计对“语境主义”的强调,促进了文化意识的觉醒。人类进入了后工业社会,国际社会的竞争更多是一种“人际游戏”,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差异。维护自己的文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文化差异博弈”,是当今许多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人们需要更多的文化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国现代设计的创新发展。

三、结论

设计是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设计与文化密不可分。设计的创新离不开文化的土壤。需要在传统文化中挖掘、提炼和形成文化意识;同时,它与现代思想和技术有机结合,用当代观念进行重构和创造。在传承与创新的互动中,我们通过设计引导人类创造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柳冠中.从中国工业设计的百年发展谈传统的继承与创新[J].设计艺术研究,2015,5(5):1-6,15.

李心琪 2000.11.25 女 山西省长治市 大连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

张馨予 2001.02.21 女 山东省潍坊市 大连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杜泽曦 2001.03.02 女 山东省济宁市 大连工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

刘文霞 1999.08.23 女 辽宁省朝阳市 大连工业大学产品设计专业

猜你喜欢
革新文化传承
六朝青瓷工艺的革新与影响
复旧运转
澳大利亚革新专利制度会否走向“末路”?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千金碎琴
文学遗产怎样“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