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莉婷,刘新玲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以下简称“青马工程”)的设立旨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和培养青年,使广大青年能适应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环境发展,在各类思潮文化冲击中坚定政治立场。2007年,共青团中央启动了该人才培养项目,2013年“青马工程”又被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2017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将其列为重点项目之首。2020年6月,包括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在内的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进一步对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发展提出规划意见。“青马工程”建设与党的接班人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建设以及青年成长息息相关。“青马工程”启动至今已有14年,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不仅可以系统地对相关经验进行总结,探索不足之处,而且对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也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本研究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以中国知网中的文献作为数据来源。由于“青马工程”于2007年启动后相关研究始于2008年,因此,筛选2008—2020年的研究样本建立数据库,通过主题检索和篇名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将文献转化为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全面呈现“青马工程”实施以来的发展脉络、研究现状,探寻各个建设阶段的研究重点、热点,预测未来青年政治骨干人才的培养重点和趋势。
最早的研究成果是2008年12月发表的一篇关于高校“青马工程”实施情况的调查报告[1],之后研究成果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十多年间相关研究出现了两个小高峰,一个出现在2012年被列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后,另一个是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对国家兴旺发达、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而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又把“青马工程”列为《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的重点项目之首,如何培育和锻造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提升了“青马工程”的关注度,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远超前期。
图1 “青马工程”实施以来发文情况折线图
“青马工程”以培育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的青年接班人为目的,如何在青年中选拔优秀代表开展培养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模式提高培训成效,以及怎样对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青马工程”实施以来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图2)来看,2008—2020年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模式”“长效机制”等词出现频次较高,也反映了这一研究状况。尽管“青马工程”是针对广大青年开展的人才培养工程,但从实际研究情况来看,这一培养工程的主要实施场域在高校,重点研究群体集中在高校学生骨干,具体培养环节也主要由高校共青团负责规划和开展,培养内容主要是对高校学生骨干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图2 2008—2020年“青马工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青马工程”启动后不断受到重视,先后被纳入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之首、五部委联合发布实施意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围绕这一战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从整体研究成果来看,发文数量偏少,十多年来公开发表论文不到350篇,最高峰时期也不过一年57篇,这与国家对“青马工程”的重视,以及青年的发展需求是有差距的。
上述现象反映出“青马工程”的研究力量相对薄弱,主要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第一,从事“青马工程”培训工作的具体人员多为高校共青团的老师和辅导员,他们日常行政工作的特点是碎片化,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服务学生和处理学生工作的事务上,一方面没有足够的余力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长期脱离科研也导致他们中多数人员缺乏研究的意识和理论功底。第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是,思政课教师并不直接参与“青马工程”的实际工作,所以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很难被关注。“青马工程”是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育党的接班人和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17年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以及2020年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青马工程”的实施意见,都是针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做出的具体部署。如何贯彻落实好相关文件精神,亟需进一步加强“青马工程”培养项目的深入研究。
“青马工程”启动以来,围绕这一专题的研究热点一直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政策紧紧相随。为了更客观地呈现这一变化,一方面,笔者在观察分析关键词共现情况的同时,回溯到原始文本。因为关键词是对论文内容的核心概括,一个文献集合中所有文章关键词共同出现的情况,一定程度上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关键词的集中体现,然而热点的具体内容及形成原因却难以在共现中直接体现。文章以“青马工程”研究中出现的两个小高峰为节点,进行阶段划分,生成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图谱作为分析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梳理各时间段国家及部委出台的相关文件精神,回归研究文献文本,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对共现图谱的分析发现,“青马工程”的研究热点演进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中,共现较高的关键词(图3)有:强国之路、使命、战略意义、建设者、接班人、十七大、科学发展观、坚定信仰、培养路径等,归纳后发现,对其战略意义和培训路径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重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青马工程”是在改革开放30年后,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启动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专门谈到,要在青年中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时任总书记的胡锦涛做了重要指示,同年他还对学生干部培养和实践锻炼做出批示。为了落实好重要批示和讲话精神,共青团中央2007年启动了“青马工程”项目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推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形成广泛的政治认同,引领青年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后备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青马工程”启动初期,主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展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等方式,对政治骨干人才加强思想引导。第二,2007年10月《“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纲要》发布,对培育对象做了具体分类,并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了相对应的培育方式,为青年政治人才培养提供了遵循,同时也激发了各高校探索培养途径的热情。
这一阶段,关于培养方式和路径的探索成果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青马工程”培养中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有研究认为,应该引导大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真正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2]。除了强调研读原著外,这一阶段还特别强调加强对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理解。共青团十五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借助“青马工程”帮助广大团员青年全面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坚定道路自信,增强实现十七大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有研究者提到部分高校的培养课程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理论三个部分,内容涉及十七大精神学习、时事政策教育、党章学习、法制教育、大型活动组织等等。也有不少高校创办“十七大精神学习班”和宣讲团,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和实践活动,把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完美结合[1]。
二是在“青马工程”培养中探索实践育人的途径,强调引导大学生骨干在实践中锻炼成才。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之处,因此培养党的后备人才更需要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接受培养和检验。有研究指出,青年政治人才的培养应该放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和育人实践体系中[3],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探索分层次、立体式、综合交叉的育人形式[4],有研究提出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参观考察红色资源等途径培养青年学员[5]。
三是在“青马工程”培养中使用互联网、新媒体等新型网络载体,拓展培养途径。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技术给传统信息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对青年而言,他们既是互联网的受益者又是互联网的推动力。有学者提出“互联网+传统”的教育模式,通过网络、广播、报纸、课堂等平台,实现潜移默化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6]。一些高校通过建立专题网站、QQ群、BBS等,拓宽培养途径,构建新的动态、远程培训平台,帮助青年学子在网络上可以实现自如的交流讨论[1]。
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各高校的培养规模虽逐渐扩大,但师资、课程等资源却没有及时跟上;许多高校都强化了理论和实践培养,但在志愿服务、对外交流等培养项目上都相对比较弱化;许多高校采取集中授课形式对青年学员进行培养,缺乏长期性培养规划[1]。在培养机制上,许多学者提出关于青马工程建设的相关建议,如运用系统思维对培养格局、形式、途径与培养方案进行统筹规划,推动这一建设工程达到最优效果[7]。也有学者提出要改变短期集中的培养模式,拓展培养载体,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8]。
图3 2008—2011年“青马工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观察这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关键词共现情况(图4),出现频次较多的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大发展理念、信仰教育、意识形态、以及反映培养模式的校镇合作、社会工作、体系优化、实效性等,反映出“青马工程”在该阶段培养中突出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除此以外,这一阶段研究还表现在对分级分类培养的关注。
党的十八大后,共青团中央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引导广大青年学习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青马工程”培养内容上,研究显示,这一阶段一是更加侧重开展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有学者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使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坚定的追随者和实践者是“青马工程”的政治使命[9]。也有学者认为推进“青马工程”建设应当从政治性、先进性和群众性三个方面入手[10]。二是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八大后,在接班人培养上中央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接见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教育的核心,要引导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毫不动摇地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青马工程”为青年学员提供了政治信仰教育的有效平台,可以帮助青年完善三观,坚定政治信仰,夯实政治立场[11]。三是加强青年学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教育。有学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点,青马学员作为高校中的优秀人才,更应带头积极践行[12]。
除此以外,该阶段的成果也体现了对“青马工程”分级分类建设的经验总结。2014年共青团中央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团干部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根据共青团干部不同层级、类别的特点,分为团中央、省、地市、其他基层团干“分级管理,下跨一级”的原则开展培训。这一阶段分级培训的研究集中对高校经验进行总结。如唐锐等学者以中山大学为例,总结培养过程中形成的五项机制,如在组织机制建设中注重全面覆盖与重点关注相结合、在培养机制建设中注重显性教育与潜移默化相结合等[13]。长春师范大学形成了“二二三七”培养体系[14],把导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中央民族大学根据民族大学学生的特点,总结“青马工程”在民族大学中的实践经验和学生干部培养机制[15]。新疆地区的高校从地区现实环境入手,探索本土化的“青马工程”建设路径[16]。研究显示,作为基层团干的培训,高校团委和辅导员在“青马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校团委通过搭建理论平台、组织学生实践活动等方式,在资金、组织领导方面有力推动了“青马工程”建设[17]。辅导员在优秀青年骨干的选拔、培养方案的设计等具体实践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8]。
另外,这一阶段的研究逐渐深入,出现了对“青马工程”建设的评价、评估体系相关成果。有学者引入社会综合评价法,拟从社会实践与社会观察成效角度建立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的评估体系[19]。也有学者引入欧美广泛流行的柯式评估模型,对青年政治骨干人才进行政治素质评估[20]。
虽然“青马工程”的实施在推进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结果显示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培养方式以教学授课为主忽视交流讨论,对理论教育的重视度远超实践教育等,有学者提出可以从选拔机制、考核机制、保障机制等方面逐渐建立标准化的培养模式[21]。
图4 2012—2016年“青马工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这一阶段,从关键词共现情况(图5)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引领”“人才培养体系”“大思政”“第二课堂”“协同创新”“红船精神”“模式创新”等出现频次较高,凸显了“青马工程”在大思政格局下的育人机制探索。
201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共青团要努力成为大学生的引路人,要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大格局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不断打牢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有学者认为“青马工程”是高校共青团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重要载体,可以从体制机制、培养模式、工作方式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22]。
首先,大思政格局下突出组织育人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第一,结合高校党建工作探索内在联动培养模式。《共青团推优入党工作实施办法 (试行) 》 中提出,要加大对“青马工程”学员的培养力度,积极推荐优秀学员作为党员发展对象。有学者认为“青马工程”培养的青年政治骨干人才与高校发展的党员干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可充分利用党员培养的资源,提升团组织在青年培养中理论武装的水平[23]。第二,借助院系团委间的联动机制,加强“青马工程”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探索组织协同培养模式。三是与社区联动,探索团干下沉基层的育人模式。有学者以社区社会工作个案为切入,拓展优秀青年实践途径,提升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24]。
其次,“大思政”下拓展文化育人路径。红色文化融入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是近两年研究的热点之一,多名学者认为,借助红色资源可以有效扎实推进信仰教育,青年学员从革命先烈身上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为什么以及如何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25]。还有学者提出把“青马工程”建设融入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让青年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习和成长[26]。
再者,在大思政格局下进一步加强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也是该阶段“青马工程”创新的一个重点。一是互联网技术在培育工作中应用更加广泛。有学者认为在青年政治人才培养中加强对互联网技术、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增加吸引力,提高培育实效[26]。二是加强网络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有学者提出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大学生特点,融入本土元素,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创新“青马工程”的建设方式和培育模式[27]。
图5 2016—2020年“青马工程”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党的十九大以后,我们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时代定位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代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国家近几年也密集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青马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具体实施意见。文章结合文件精神和关键词突现图谱,预测下一步“青马工程”研究的趋势。
新时代是党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新判断。为新时代培养一大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就需要准确把握和辨证看待这一时代特征和内涵。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曾经从国内和国外环境、发展阶段和任务、工作的对象和条件等几个方面谈到这个新变化。新变化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在此背景下,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如何适应新时代变化,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都是“青马工程”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新技术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这一方面丰富了青年政治骨干培养的载体;另一方面,多元社会思潮、各种热点和突发事件通过新兴媒体技术发酵成的负面舆论,也会影响甚至动摇青年人的政治信仰。“青马工程”作为政治骨干人才培育平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育人的重任。如何结合青年特点,充分利用网络、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优势,增强“青马工程”在人才培养上的吸引力,强化政治引领,使青年骨干人才能够成长为政治立场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立志为党和国家事业奋斗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将会成为未来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青马工程”作为青年政治骨干培养高地,培养什么样的骨干、如何培养骨干,都有赖于对建立科学长效的培养机制。2020年共青团中央等五部委联发的意见中充分肯定了12年来“青马工程”在培养青年政治骨干人才方面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意见也指出在当前形势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青马工程”还存在覆盖范围不够广、规范化水平不高、工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青马工程”培养机制的探索势必成为热点,其中以下五点是亟需研究的。第一,培养对象从过去只关注高校青年骨干,将扩展到企业青年骨干、农村青年骨干、社会青年骨干等;第二,如何建构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分级分类培养机制;第三,如何建立科学的青年政治骨干的选拔标准、程序和考核退出机制;第四,“青马工程”的人才培养与国家发展需要的人才举荐的对接机制;第五,青年政治骨干培训的支持保障机制建立等。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执政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活的灵魂。“青马工程”承担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为党和国家培育选拔政治骨干的重任。随着培育对象各领域的覆盖,培育任务加重,要想保证培养质量,研究制定标准化的培养模块和必修内容将成为规范化工作机制的抓手,也将会成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热点。具体涉及到:
一是在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理论的教育。“青马工程”建设的定位与党的接班人培养、国家和民族未来建设以及青年成长息息相关。如何传播好党的创新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讲好“四史”,将成为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内容研究的重要部分。
二是在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中深入实践开展四个自信教育。共青团中央2020年的工作要点中提到要“广泛深入开展青少年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切实打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青少年中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如何挖掘青年中榜样的教育功能,形成青年对党的领导和国家制度的认同相关研究也会进一步升温。
三是在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当代的中国精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作为党和国家未来的接班人,青年一代的价值观导向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导向。深化青年骨干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更好地为党的千秋伟业和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
四是在青年政治骨干人才培养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是个体三观在人生追求目标上的集中反映,信念是理想追求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把理想信念比喻成党员在精神层面上的‘钙’,提出如果共产党员理想信念缺失或动摇,就会像得了“软骨病”一样,精神上就会“缺钙”。党的十八大以后,在青年人才培养问题上,党和国家更加注重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共青团中央也多次发文强调理想信念在青年一代身上的重要性,因此,理想信念教育也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