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俊帆
越南在地理上与中国广西、云南接壤,中越两国邦交具有较好的地缘优势,两国的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产业结构互补,有着极大的合作潜力。1991年,中越两国邦交恢复正常,双方在经贸方面的合作逐渐加深。20世纪后期,全球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在此过程实现了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开拓了全球市场。全球经济逐步往区域化方向发展,也诞生了以欧盟、东盟为代表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应运而生,自贸区的成立对中越双方的合作起到了深度和广度上的直接推动作用,中越合作伙伴关系迅速升温,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OBOR),表示希望与沿线国家共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越南作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之一,且东盟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合作区域之一,中越关系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为积极响应中国的“一带一路”方针,越方提出中越两国建设“两廊一圈”,“一带一路”与“两廊一圈”的共同作用势必将中越贸易合作推向更高点。
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与越南共克时艰、团结协作,为双边关系增添了特殊内涵,保持了中越良好关系的延续势头,中越进出口贸易额保持相对稳定,中越贸易伙伴关系稳定。然而,中越经贸合作也存在双边贸易差额大、贸易结构单一以及非关税壁垒较多等问题。为进一步推动中越经贸关系提质升级,分析中越双边贸易中的影响因素,改善双边贸易不平衡、结构单一等问题,对于加快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构想间的顺利对接,促进两国产能合作提质升级具有重大意义。
引力模型最初为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公式,用来解释人类在所生存空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间的关系。自1940年以来,引力模型被大规模使用,主要以物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研究为主。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将引力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双边贸易和多边贸易研究中,尤其广泛地应用在研究双边贸易量的决定因素领域中。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将一些制度指标添加进来,将最初用来研究区域经济、双边贸易对各国贸易量的模型升级。
E·G·Ravenstein(1880)和Reilly(1931)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于经济学,随后,20世纪前期零售引力定律由Reilly提出,并被广泛运用于经济社会中。到了20世纪60年代,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提出两国的双边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而与它们的距离成反比,同时也受两国贸易协定的影响。因此,有很多学者对贸易引力模型最初的形式进行扩展和修正,针对不同的情况,在原模型中引入汇率、人口等因素,最终形成比较完备的研究思路。
政治类因素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中不可忽略的一项,特别是对于政治往来十分密切的中越两国,无论是2010年成立的中国—东盟自贸区还是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等协定,都无疑将两国的经贸合作推向新发展阶段。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提出与建立,对中国与越南甚至是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的经贸合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部分学者基于此背景研究中越贸易以及中国企业赴越南投资的发展情况。Park发现中国—东盟自贸区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其中,泰国、越南的贸易额增加效果最为明显,高达60%[1]。谢玉碧从越南角度分析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和“10+1”贸易模式的开展推动了中越双边贸易的发展[2]。孟婵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建设有助于解决中越两国在贸易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争端,并且通过维护贸易环境,推动技术、资金及人才的流动,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额的增长[3]。黄琳博研究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的贸易情况,得出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背景下,广西与越南的贸易往来会得到更好的发展[4]。周昆树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研究得出,中国—东盟自贸区给两国的双边贸易带来了正向净福利,部分产业的比较优势得到强化且产业间贸易强度略有上升,同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给出建议[5]。金丹、杜方鑫认为2019年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欧盟—越南自由贸易协定》的相继生效,将使越南出口欧美的关税优势更加凸显,因此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越南的自贸体系为中国企业赴越投资带来了新机遇[6]。张奕昀在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下,根据2005—2015年的数据得出中国对越南的出口总增加值年均复合增长率高于东盟国家(除缅甸和老挝外)总体水平[7]。
目前,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已经有学者对中越贸易展开研究。李爽等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分析了中越贸易中的优势及存在贸易逆差、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存在走私现象等不足,并从进出口贸易商品的结构上提出针对性建议[8]。田丽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对中越关系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两国经贸往来密切、双边关系发展迅速是中越关系中的一大亮点,但同时双边贸易的不平衡也是阻碍两国经贸合作不可忽视的因素[9]。邓莅芊和李飞星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认为中越两国在经贸合作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因此应利用跨境电商平台优化中越贸易结构、加快两国产业结构升级、拓展新的贸易增长点等,让两国的经贸向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10]。
与此同时,中越两国学者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加入了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构想作为影响因素,以此为背景分析双方的合作关系以及所存在的贸易摩擦问题。李慧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基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的“两廊一圈”构想,分析了中越贸易摩擦的原因、现状及相关的政策建议[11]。黎氏玉碧分析了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间的对接合作,并对未来两国在此战略基础上的合作关系进行了展望[12]。
中越贸易的相关研究中,部分学者认为中美贸易摩擦等影响大国关系的因素将产生一定的“外溢”效应,进而对中越贸易关系甚至是中国—东盟关系产生影响。罗圣荣、罗会琳、兰丽认为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东盟国家的经济受到影响,加之东盟国家自身实力与中国不对等、域外国家及其战略的介入等因素,给“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共同体建设的对接带来挑战[13]。卢光盛、聂姣认为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的背景下,应当尽可能降低该事件对中国—东盟关系的负面影响,利用中国—东盟关系打造出有利于我国的经贸格局[14]。
经济类因素对贸易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贸易与经济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作用,相互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两国的贸易关系也会随之变动以适应新的合作关系。
早期,学者们研究证明了GDP对双边贸易的影响。郑国富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中越两国的GDP增长极大地推动了双边贸易合作的发展,基于双方在地理和经济结构互补性的优势,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5]。
此外,双边汇率作为贸易中至关重要的经济因素不可忽略。有部分学者研究证实,汇率的变动对中国—东盟贸易产生了负面的影响。Koray和Lastrapes通过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实际汇率对贸易总额的影响不大[16]。韦玉容选取了2006—2013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季度数据和中越贸易季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减少中越贸易逆差,但影响不大,越南实际GDP是影响中越贸易收支的最重要因素,主要是由越南的实际收入水平对首月贸易逆差的增加造成影响[17]。陈卉林做实证研究得出,人民币汇率的波动率和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均呈现出负向关系,自贸区的建立则对中国—东盟进出口贸易产生了正向影响[18]。申韬等运用2000—2016年中国与东盟的面板数据,深入探究双边汇率变动对中国—东盟产能合作的影响,研究发现当期汇率平均水平和汇率预期水平对进出口额具有负向作用[19]。唐文琳、李雄师、黄娴静通过Cushman的数理模型,研究表明中国向东盟的出口贸易确实受第三方汇率的影响,否则将会低估人民币汇率波动增加对中国向东盟出口贸易的影响[20]。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汇率的波动对贸易总额以及贸易逆差的影响很小。
目前,中越贸易间的贸易逆差也影响着两国贸易的发展,部分学者指出贸易逆差的存在对中国向越南出口有负面影响。黄俊锦认为贸易逆差造成越南外汇储备大量外流、抑制越南制造业的发展等不利影响,强调改善中越贸易逆差,是中越贸易发展的前提条件[21]。黎氏玉英认为中国的巨额逆差已经引起了越南国内的抗议,对中国贸易出口有负面影响,长此以往,两国的双边贸易必然受此影响[22]。通过引力模型和CMS模型分析得出,中国与东盟各国间的收入差距是导致中国对东盟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因素,贸易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23]。
综上,很多学者从政治或经济的角度对中越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却鲜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中越贸易的影响因素。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贸易也受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水平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并结合目前的国际形势,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出发,对中越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CNIC数据库、wind数据库以及www.timeanddate.com网站,具体来源和数据处理方式如下:1.我国与越南的进出口月度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Wind数据库;2.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来源于Wind数据库,将1999年1月的CPI数据作为基期,并以此计算出剩余月份的CPI值;3.越南CPI数据来自CNIC数据库,经上述方法处理后得到月度环比数据;4.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Wind数据库,处理得到月度GDP数据;5.越南GDP数据来源于越南国家统计局网站、CNIC数据库,处理得到月度GDP数据;6.中越双边汇率,中国人民币和越南盾与美元汇兑的比率相比得到直接标价法下的中越名义汇率(E),其中,越美汇率月度数据来源于CNIC数据库,中美汇率月度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7.中国与越南两国首都距离是来源于www.timeanddate.com;8.国际原油价格来源于美国能源信息署。
表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在贸易引力模型中,两国的双边贸易总额与各自的国内生产总值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用公式(1)表示:
其中,Xij表示i国与j国的双边贸易总量,Yi是i国的国内生产总值,Yj是j国的国内贸易总值,Dij为两国首都间的距离,A是常数项。这是该模型最初的设定形式,在使用时,由于方程为非线性形式,我们对方程两边取对数,得到线性模型,用公式(2)表示:
这是将最初引力模型变形后得到的结果,该模型中只考虑了国内生产总值和距离对贸易流量的影响。但是在实际中,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两国的关税政策、贸易协定等政治类因素,汇率等经济类因素。因此,考虑到中越贸易的特殊性,越南作为东盟成员国以及“一带一路”参与国,在此背景下研究双边贸易关系,应将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倡议两个虚拟变量加入模型中。
参考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后,在公式(2)中加入虚拟变量CAFTA。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于2010年全面建成,因而2010年1月之前CAFTA的取值为0,此后为1。加入虚拟变量OBOR,由于“一带一路”倡议是于2013年九十月间提出的,故在2013年10月之前OBOR取值为0,此后为1。除此之外,考虑到双边汇率波动对两国贸易有着很大的影响,将双边汇率加入模型。本文做的是双边贸易分析,两国首都距离为常数,因此找到了1999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国际原油价格,用国际原油价格乘以两国距离,代表两国的贸易运输成本。
本文的回归模型用公式(3)、(4)表示:
其中,EX、IM分别表示中国对越南的出口和进口情况,GDPC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V为越南国内生产总值,R为中越双边汇率,D表示两国贸易的运输成本。本文用1999—2019年月度数据,研究两国经济总量、运输成本、汇率、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2010)以及“一带一路”倡议(OBOR2013)对中越双边贸易的影响,使用计量软件Stata,采用最小二乘线性回归(OLS)对模型进行估计。
本部分从中国对越南出口和中国对越南进口两个角度构建两个模型分析中越贸易的影响因素,模型分别如公式(3)、(4)所示。
本文选取1999—2019年共21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OLS(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模型,在考虑数据平稳性、组内自相关、异方差等因素并对模型进行科学处理后,得到回归结果,详见表3。
1.中国对越南进口模型
通过表3所示回归结果,本文得到中国对越南进口模型的实际表现形式:
lnIM=-2.63+2.143lnGDPC-0.203lnGDPV-1.175ln R+0.0632lnD+0.416CAFTA+0.398OBOR
从表3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显著性较好,各变量与预期符号大致相同,方程总体拟合优度达到0.949,总体回归效果良好。
表2 相关变量含义、预期符号和变量释义与预期
表3 中国对越南进出口模型回归结果
下面对各变量系数进行分析:(1)lnGDPC系数为2.143,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中国经济总量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向越南进口。(2)lnGDPV的系数为-0.20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说明越南经济总量的提高对中国对越南进口有抑制作用,与预期不符。本文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越南经济总量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产业和贸易结构的改善,为了保证本国产业结构不受国外因素影响,越南可能设置一些出口壁垒,限制原材料出口,以保护本国产业,这些举措影响了两国贸易的提升。(3)两国双边汇率R的系数为-1.175,具有一定的显著性,该结果证实了人民币贬值不利于进口的理论假设。(4)贸易运输成本变量D的系数为0.0632,不显著,与预测不符。(5)CAFTA的系数为0.416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立对中国向越南进口产生积极影响。(6)OBOR的系数为0.398,与预期一致,显著性较好,说明“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向越南的进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中国对越南出口模型
通过表3所示回归结果,本文得到中国对越南出口模型的实际表现形式如下:
lnEX=-13.27+1.607ln GDPC-0.0210lnGDPV+0.41 6lnR+0.324lnD-0.141CAFTA+0.214OBOR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各变量显著性较好,个别变量与预期符号不符,方程总体拟合优度达到0.984,总体回归效果良好。
下面对各变量系数进行分析:(1)lnGDPC系数为1.607,且显著,说明中国经济总量的提高有利于中国向越南出口。(2)lnGDPV的系数为-0.0210,但系数不具备显著性。(3)两国双边汇率R的系数为0.416,在10%的水平上显著,该结果证实了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的理论假设。(4)贸易运输成本变量D的系数为0.324,较为显著,与预测不符,可能是由于两国接壤,运输距离较短,贸易运输成本波动不大,也因此,本文推测国际原油价格的上涨对中越贸易带来的影响不大。(5)CAFTA的系数为-0.141,且只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一结果与预测不符,本文推测这是由于越南的进口需求与其他国家相似,在竞争中可能损失一部分的进口效应,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全面实施,优惠辐射整个东盟地区,越南竞争力略有下降。(6)OBOR的系数为0.214,与预测一致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证实了“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向越南的出口有促进作用的预测。
综合上述回归结果分析得到:中国经济总量对两国进出口贸易有显著的正效应;越南经济总量没有对双边贸易产生正向影响;中越双边汇率的变动对两国进出口贸易也有显著影响,贸易方向不同,影响不同;两国贸易过程中产生的运输成本对双边贸易无显著的负面影响;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对中国向越南进口有显著正效应,却对中国向越南出口有消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对两国进出口产生显著的正效应。
结合实证结果对中越进出口贸易分析发现,在中越双边贸易中,越南在与中国贸易中长期处于逆差地位,越南长期大量地从中国进口机器、设备及零件、纺织工艺品、原材料等。由于越南国内生产力不高,越南对中国出口商品多为矿产、植物产品等价值不高的工艺品。中越两国地理位置相邻,大大降低了两国贸易的运输成本。由于两国生活、消费偏好相近,中国对越南出口的竞争力远大于日韩和其他欧美国家。但由此造成的贸易结构单一导致中越产生了难以解决的贸易逆差,也限制了双方在未来的发展潜力。除此之外,越南经常对煤矿、木材等天然资源采取出口限制,对钢铁等工业产品采取关税配额等措施,这种出于对本国产业保护而产生的关税壁垒已经阻碍了两国贸易的正常进行,甚至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成为中越双边贸易的一大阻碍。
不容忽视的是越南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给两国贸易带来很大的困难,中国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十分完善,货物运输效率高,运输成本低,但是越南的铁路和公路覆盖范围不够广,线路也不够充足,给贸易运输带来困难。虽然两国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发展契机下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但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中越两国铁路不畅意味着货物到达口岸后要经过装卸再继续运送,大大降低了运送效率。公路方面,越南边境的公路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路面不整,不利于双方的贸易运输。双方口岸的硬件设施也没有及时更新。这些因素都将造成运输方面的问题,不利于两国贸易的发展。
中国与东盟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也不乏很多相似之处,正是这种差异和相似有利于进出口贸易往来,却也限制了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间的优势和不足的互补,促进双边经贸往来,完善标准,制定和出台相关的关税政策,给双边贸易带来便利,从而增加贸易额。就目前来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成立、“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都是推动中国与越南合作的伟大尝试,推动了彼此间的贸易往来,取得良好的成效。中国和越南作为经济增长特点相似的发展中国家,两国互相给予对方很大的贸易优惠,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给两国贸易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以及目前两国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推动政策沟通,政府层面推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我国应加强与各成员国及参与国间的贸易往来,建立政治互信,为两国、多国贸易起到引领作用,借此机会加强两国政府、企业、人民之间的沟通,促进合作交流。
第二,注重基础设施的连通性,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为经贸往来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应当关注越南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两国贸易中的运输问题,与越方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和“两廊一圈”构想的对接,加快区域合作深入发展。
第三,注重贸易畅通,降低关税,减少非关税壁垒。在本文的实证过程中已经证实,目前的合作框架下,关税减免政策对两国贸易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进一步推动关税减免政策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除了货物的关税壁垒,一些货物的非关税壁垒也大大阻碍了两国贸易的深入发展。因此,应减少非关税壁垒的存在,促进区域内贸易,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成员国国家实力,提升区域主体的国际话语权。
第四,促进资金融通,稳定发展国内经济,提升本国消费水平。一国的经济代表着该国的经济实力、生产能力和人民的消费水平,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越南,稳定发展国内经济、营造平稳有序的发展趋势、保持GDP稳定增长,将有利于中越贸易的深入合作。与此同时,应注意调整本国居民收入结构,保持消费结构稳定升级,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增强消费信心。
第五,夯实民心相通,加强两国政治互信,带动企业主体积极参与。推动实现由政府到企业、由企业到人民的自上而下链条贯通,更加广泛地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倡议做出回应。同时,通过国外的一些新闻媒体向大家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创造和谐美好的民心相通合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