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梦菊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心血管内二科,广西 桂林 541002)
高血压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对患者的肾、心、脑等血氧敏感性较强的器官损害较大,多数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症状,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难度较大[1]。阿司匹林属于溶栓药物,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形成,常用于预防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等疾病,但治疗效果欠佳,且单一服用时不良反应较为严重。而阿托伐他汀是临床上常用的降脂类药物,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死亡风险[2]。现针对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与血脂水平的影响进行探讨,并作如下报道。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分为阿司匹林组(41例)和阿托伐他汀组(41例)。阿司匹林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6例;年龄54~79岁,平均(66.2±3.4)岁。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5例;年龄53~80岁,平均(65.7±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中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者;未合并重大疾病者;近期未服用过他汀类药物者等。排除标准:患者有药物过敏史;伴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伴有精神疾病者等。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此研究。
1.2 方法 给予阿司匹林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石药集团欧意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035,规格:100 mg/片),100 mg/次,1次/d。给予阿托伐他汀组患者在阿司匹林组的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7,规格:10 mg/片),2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3]评定,显效:患者血压正常,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消失;有效:患者血压接近正常,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有所缓解;无效:患者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未见改善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比较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包括起效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其中起效时间指患者不良症状开始好转时间;病情控制时间指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时间。③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水平,采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④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抽取两组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按照3 000 r/min的速度进行5 min离心,取上清液,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5.1%)高于阿司匹林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症状控制情况 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起效时间、病情控制时间均较阿司匹林组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比较(±s, d)
表2 两组患者症状控制情况比较(±s, d)
组别 例数 起效时间 病情控制时间阿司匹林组 41 7.7±1.4 11.5±3.0阿托伐他汀组 41 4.2±1.2 6.5±2.2 t值 12.154 8.606 P值 < 0.05 < 0.05
2.3 血压 治疗后,两组患者SBP、DB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阿托伐他汀组降低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s, mm Hg)
表3 两组患者血压比较(±s, mm Hg)
注:与治疗前比,*P<0.05。SBP:收缩压;DBP:舒张压。1 mm Hg = 0.133 kPa。
组别 例数 SBP DB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阿司匹林组 41 157.6±3.8 134.3±3.6*99.1±3.3 91.2±3.9*阿托伐他汀组 41 158.4±3.4 128.3±3.3*98.4±3.5 80.7±3.5*t值 1.005 7.819 0.932 12.776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2.4 血脂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阿托伐他汀组降低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而两组患者治疗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阿托伐他汀组升高幅度大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s, mmol/L)
表4 两组患者血脂比较(±s, mmol/L)
注:与治疗前比,*P<0.05。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LDL-C:低密度脂蛋白;HDL-C:高密度脂蛋白。
组别 例数 TC TG LDL-C HDL-C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阿司匹林组 41 5.1±1.6 1.9±0.4* 3.3±0.3 2.4±0.5* 4.2±1.4 3.4±1.2* 0.7±0.3 1.4±0.6*阿托伐他汀组 41 5.3±1.5 1.1±0.2* 3.2±0.4 1.2±0.3* 4.0±1.3 2.4±1.1* 0.8±0.1 2.0±0.8*t值 0.584 11.454 1.281 13.178 0.670 3.933 2.025 3.842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高血压可归属为心血管疾病综合征,其对患者血管及心功能影响较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为机体处于高血压状态时,血管壁易受到冲击,血管内膜稳定性遭到破坏,致使内皮细胞损伤,血液中的脂质沉积于血管壁上;而单核巨噬细胞吞噬脂蛋白后可促进泡沫细胞的形成,造成血小板聚集与炎性因子释放,促使脂质斑形成,继而出现动脉粥样硬化[4-5]。因此在治疗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时需及时有效地稳定血压与血脂水平。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的常用药物,近年来被广泛用于高血压、心肌梗死及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其作为一种水杨酸的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进而可阻止血栓的形成,其还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但在临床中易受患者体质和长期用药的影响,从而出现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状况[6]。阿托伐他汀是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的选择性、竞争性抑制剂,其可阻止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调节患者血脂及血管内皮功能[7]。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阿司匹林组,而起效时间与病情控制时间均短于阿司匹林组,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提升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
患者的脂质代谢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病情的不断发展而随之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血液黏稠度上升、血流速度减慢,导致血管管腔内血栓的形成增多并堆积在血管壁上,造成动脉内径变小,机体供血、供氧不足,影响器官的正常使用[8]。作为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冠心病的主要用药,阿托伐他汀可抑制患者体内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和胆固醇的合成,使血液中脂蛋白和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增加,有助于增强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和摄取[9]。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与患者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胆固醇浓度的增加呈正相关,其浓度增高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阿托伐他汀可减少斑内脂质的沉积,进而有效稳定斑块,控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其还可显著增高患者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同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和总胆固醇浓度,缓解患者病情[10]。本研究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SBP、DBP及TC、TG、LDL-C水平均低于阿司匹林组,而HDL-C水平高于阿司匹林组,表明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压与血脂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综上,阿托伐他汀可有效提升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并降低血压与血脂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